苏轼诗词经典赏析合集(苏轼七首经典诗歌赏析合集)

发布日期:2024-12-22 12:30:55     作者:佛莱格默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ieg171548.html     违规举报
人物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又号铁冠道人,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嘉祐年间“进士”。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一生仕途坎坷,博学多才,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均有着极高的造诣。苏轼一生坎坷,乌台诗案险丧性命,后又数遭贬谪,宦海沉浮。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冷傲和执念,一肚子不合时宜。历经坎坷波折,他也曾苦闷彷徨,发出“把盏凄然北望”的哀叹;也曾产生过归隐江湖的消极念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但最终这些苦难和磨难,都没有打到他,反而练就了他豁达的鲜明特性,进而成就其成为一位千古一遇的集大成者,人品、才华、能力、态度,都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作为一位从底层走出来的文人,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实力,以及那一份坚持和努力,才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自成一体,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作方面,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美食方面,独创了“东坡肉”,时至今日,仍深受人们的欢迎。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堪称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其诗歌代表作有《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董传留别》、《观潮》等。

《赠刘景文》


今天复习苏轼的《赠刘景文》,原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的大意是:深秋,荷花早已残败凋谢,就连那向上托起,舒展如同雨伞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虽然也开败了凋谢了,但花枝仍然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此诗是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所作,时年他已五十三岁。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二人有交集。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当时,刘景文已经是五十八岁的年纪,虽有才,但仕途坎坷。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他才得到小小升迁。苏轼为了勉励刘景文,应当时景色创作了这首诗。


苏轼这首《赠刘景文》是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先是描写“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斗寒的气节,又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表明有困难是正常的,如同一年四季必然有秋天和冬天一样,人生应该乐观向上,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切莫因暂时的艰难险阻而意志消沉。全诗观察细致,曲笔传神,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逆向思维,立意新奇,浅语情深,耐人寻味,抒发了自己广阔的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总体来看,全诗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而且高明地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即便是高洁如荷如菊,但终归还是要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从而最终引申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整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情韵与理趣二者兼有,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也表现了他自己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

人生路漫漫,道长且阻,我们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有时会感到累乏、迷茫、苦恼,甚至也会焦虑不堪。而要解决这些,除了要自我调节,还需要来自于他处的勉励。包括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诗词歌赋等。就我个人而言,坚持学习古诗词,一方面当然是欣赏古诗词博大精深的美,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便是为了能够从中汲取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一般人眼里,人到了六十岁,就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在苏轼眼里,却是人生的黄金季节,既年富力强,又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积淀,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光。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学习苏轼这种旷达乐观的品格,凡事都要看到好的和积极向上的一面。

2021年10月4号

《洗儿戏作》


今天复习苏轼的《洗儿戏作》,原文如下: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的大意是:世间每个人生儿育女,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头脑聪明。但是,话又返回来说,聪明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聪明,凡事太过明白,遭到某些人的嫉妒和陷害,结果被聪明耽误了一生。正是因为我的亲身经历和遭遇,现在我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昧无知、反应迟钝。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无灾无难,没有祸患,最终才有可能够官至公卿。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充团练副使的闲散官,这一贬就是五年。先是寓居于定惠院,后迁居于临皋亭。日子虽然清贫,倒也自得其乐。有时也随一叶扁舟,放棹于大江之上,浪迹于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曾多次被醉酒的醉汉推倒,甚至于詈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在此期间,最得意的恐怕还是与王朝云的相处,朝云为东坡侍妾,深得他的宠爱。苏轼46岁那年,朝云产下一子,小名干儿,该子风姿挺秀,聪慧过人,苏轼非常欣慰,因作《洗儿戏作》诗。


苏轼这首《洗儿戏作》是一首七绝讥讽诗。全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以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以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最后说的是气话是反话,是颠倒过来说的人生感慨。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此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看起来观点荒谬,实际上是反讽,是对官场进行了嬉笑式的讽刺,讥讽当时的公卿宰相,都是一些只会保持权位,毫无治国才能的人,表现了苏轼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之意。

纵观全诗,先后出现三次转折:世人皆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这是第一个转折;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这是第二个转折;愚鲁的人肯定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第三个转折。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其实,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当然懂得和光同尘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但是,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人,用王朝云的话说:他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他不屑于那些做大官成功的潜规则,他有他的初心,他有他的原则,他有他的坚守,他有他的执着,所以遭到无情的打击而颠沛流离。因此,他才会发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不平之鸣了。

2021年9月13号

《题西林壁》


今天复习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大意是:庐山总体呈南北走向,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几个不同方位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样子。此时的我,根本无法辨别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这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7岁那年5月,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任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这首《题西林壁》是苏轼写在庐山西麓西林寺墙壁的题壁诗,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苏轼这首《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通过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最后引申出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指出观察问题应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如果主观片面地看待问题,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全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句句是名句,句句有哲理,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实为写景喻理之佳作。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全诗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这首《题西林壁》不单单是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刻的哲理启人心智。

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文化程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处地位不同,看事物角度不同,想问题出发点不同,如此等等,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就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同样的一件事,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说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认知差别。因此,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必须时时牢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千古警句,我们谁都不是神仙,看事情,想问题,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免会有失偏颇,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绝不能固步自封,绝不能管中窥豹,而是必须努力摆脱主观成见,力求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的事实和本质,力求更理智、更豁达地处理好繁杂的俗世人生。

2021年8月21号

《和董传留别》


今天复习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原文如下:

麤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首诗的大意是: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照样经历人生的境遇过程。学业有成,胸有学问,外在精神气质,自然会丰盈而实美,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清谈,过着“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紧紧跟随那些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在槐花落时,去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空空的,没有什么钱,无法置办“看花”的马。但所有这一切,并不影响我边走边看,一路观赏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黄榜得中,春风得意,仍可按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向人们夸耀。黄色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这首《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的留赠诗。二十四岁那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好友董传追随陪伴其左右。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在刻苦用功,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是一首七律赠别诗。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与苏轼交好,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方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

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网络上也非常流行。其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有一种儒雅之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大家喜爱。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常常能引起足够的共鸣,并被广泛引用。

滚滚历史长河,记载了无数文人墨客“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风貌,无疑是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的楷模。无论我们是在人生得意,还是无奈困惑的情况下,都应该时刻不忘学习先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做一个腹有诗书的儒雅之人!

2021年6月11号

《春宵》


今天复习苏轼的《春宵》,原文如下: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首《春宵》的大意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夜晚,即使极短的时间,那也是十分珍贵的。花儿散发着阵阵清香,丝丝缕缕,若有若无;月光透过鲜花,洒下斑驳陆离的阴影,婆婆娑娑,朦朦胧胧。楼台深处,有钱的富贵人家,仍在上演着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时不时地,弥散在醉人的春夜里。渐渐地,夜深了,人静了,挂着秋千的庭院,也一同陷入一片寂静。


大家都知道,宋词天下闻名。其实,宋诗也不容小觑。宋朝的文人大都是能诗能词,诗歌的创作,是其另一种重要的文学表达方式。很多著名词人,除了创作词之外,也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苏轼作为宋朝中期的文坛领袖,也有很多诗歌流传下来,其中不乏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今天复习的这首《春宵》,就是一首十分唯美的作品,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整首诗句句经典,惊艳了世人900多年。


整体来看,苏轼的这首《春宵》,立意深沉,诗句华美,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这句诗在民俗语言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每提及这句诗,很多人立刻就会联想到人生四大喜事中的一喜:洞房花烛夜。而且,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作者是谁,其真实含义是什么。我们今天完整地学习了苏轼的《春宵》,就会明白,其实,这句诗的下一句“花有清香月有阴”才是精华和重点之所在,正是因为春天的夜晚如此美好而短暂,所以这样的良辰美景才显得弥足珍贵。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应好好珍惜时光。与其在长久的生命里碌碌无为,不如在有限的生命里奋发进取。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苏轼那颗达观而又清澈的心灵。

2021年3月6号晚

《惠崇春江晚景》


今天复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的大意是:初春时节,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两三枝桃花刚刚绽放,正随风摇曳。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江上春水荡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感觉到春水已然回暖。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此时,正是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的时候。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前面提到苏轼是书画家,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和尚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还凝聚了他对生活的哲理思索,因而,他才会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还是当之无愧美食家,无论何时何地都念念不忘美食,妥妥的一个吃货。这不,刚写了两句,就扯到吃上去了。看到满地的蒌蒿和芦牙,马上就想到了肥美的河豚,这想象力也是够丰富够幽默的。不过,关键是人家还挺切题的,虽然画上没有,但也能渲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二者完美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全诗文字精炼,通俗易懂,虚实结合,明如白话,生活气息浓厚,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2021年2月10号晚

《观潮》


今天复习苏轼的《观潮》诗词原文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意思就是:庐山空濛奇妙的烟雨,钱塘江波澜壮阔的潮汐,这是两个举世闻名的名胜景观,很值得亲临其境,仔细观赏一番。如果在有生之年,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不过,终于真的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如愿以偿,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和妄念,也不过如此,并无什么惊奇,只觉得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据资料介绍,苏轼这首诗是其晚年临终前专门写给儿子苏定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由这首诗想到,入禅讲究三重境界:第一层境界是“看山是山”,第二层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第三层境界是“看山还是山”。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告诫人们,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抱有太大的执念,就会通过自己的大脑去刻意地美化它,然后编造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你见到的就不是它本来的样子。假如这时你见到了它本来的面貌,你就会非常失望,这就是你自寻烦恼了。与其自寻烦恼,不如放下。也只有放下,一切才能回归正常的本来面目。

2020年11月7号晚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ieg17154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7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