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8课土地的誓言诵读)

发布日期:2024-12-22 04:13:54     作者:嗯钚爱伱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ite137235.html     违规举报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眷念乡土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学习本文内容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梁、马群、黑土地等物产体会了东北的地域特征。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情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觉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ite13723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