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书一样的禁书(解析千古禁书鲁班书)

发布日期:2024-12-22 06:48:32     作者:我知道的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lsb508058.html     违规举报

千古禁书,鲁班书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是鲁班所著吗?诡异的缺一门是鲁班的诅咒?还是隐秘在匠人中民间可怜人?

说起鲁班书,大多数网上的说法是说鲁班书被诅咒为缺一门,必须是鳏寡孤独残之一才能学,还有就是那个关于鲁班的妻子坐木鸢丧命,因此被鲁班诅咒的故事。今天二掌柜跟大家说一下对这本千古禁书的不一样的解析和观点,听我分析完,您也在评论区说说您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鲁班书到底写了些什么?是鲁班所著吗?


手持墨斗的鲁班

看过关于鲁班书的内容,大家一定知道传言此书分为上下册,上册是传世的阳册图文书本,下册是秘传的阴册无字书。

而传世的上册,能找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明朝的版本。又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写的是鲁班先师源流,房屋建筑的技术和各种相关的仪式流程,以及基础工具等介绍,例如喜开财门、开门尺码、门光星吉凶定局、五架屋式图、五架后拖两梁、正七架格式、立造架码法、修造符法、鲁班真尺。

中卷是一些针对家宅的符法,还有一些医疗类的术法,如果说现在有迹可循的就是镇宅符了,现在有些地方还有这个习俗。


线状鲁班经版本

下卷就基本都是些比较稀奇古怪的符法和咒术了,例如安位藏身法、在路上藏身法、又藏身法、迷魂法、解迷魂法、黑天地法、解黑天地法、第二大定身法、解第二大定身法、五瘟法、解五瘟法、种病法、解种病法、飞脱不见法、解飞脱不见法、美女脱衣法、解美女脱衣法、远走法、解远走法、这些听名字就能让人联想到那些歪门邪道,甚至古代历史上那些民间邪教组织的各种法术,以及走江湖骗人的那些把戏。

先不说传说的无字阴册存在不存在,看上册的这些内容,基本可以判断,上卷可能记载了鲁班的一些建筑发明和技术,但整个上册基本就是一本封建迷信的符咒内容汇总


冒充道士花言巧语忽悠人的算命现生

对道教有所了解的朋友知道,这符咒术是道门五术,山医命相卜中的山术的重要部分。这本鲁班书的记载内容,倒是很符合东汉时期才形成的道门对符咒术的描述,符咒术又称符篆术,分为画符和咒语两部分,

重点要说的是在这些封建迷信的法术之前有很明确的流程和仪式要求,安排一些障眼法和机关等准备工作,封建社会的很多这类的装神弄鬼的骗术也都是隐秘传播的,所以那个所谓的秘传的无字书下册应该就是这些秘密内容的记载,而且这个道教和符咒术兴起的时候已经是鲁班之后几百年的事情了。

所以我认为这本鲁班书从内容上来说应该算是一本借鲁班之名编撰的民间封建迷信的术法汇总类的书籍,那会不会是鲁班祖师也是这些术法的创造者呢?


鲁班发明的云梯模型

我们查找关于鲁班的史料记载中相关的内容,只有关于鲁班发明木工工具(曲尺、墨斗、刨子、钻子、锯子);古代兵器(攻城云梯);农业机具(石磨); 生活用品(木鸢、机封、雕刻、伞、打井、滑轮、锁钥)等记载。根本就没有关于鲁班会什么术法的可靠记载。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这些符咒术是鲁班发明的,他与道家老子都是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为啥没有被道教尊为祖师呢?

再来看关于鲁班书又叫缺一门的传说,网上传说的那些故事大家都知道,要学此书必要鳏寡孤独残,还有说师傅要收徒弟就要徒弟无前也无后,等等。

先说这缺一门,玄学中讲命理有这一说,叫五弊三缺,就是鳏寡孤独残,缺福禄寿。准确地说缺一门应该是缺“福、禄、寿”之一,而五弊是丧妻男子、丧夫女子、无父母的孩子、无子女的老人、身有残疾之人,这些被认为命数不好之人。


在工地上劳动的古代匠人

如果说鲁班是木匠、泥瓦匠、石匠这些人的祖师爷,那为啥这本鲁班书却非要这些弱势人群才能学习,封建社会的阶级地位有种说法叫“士农工商”,不难看出作为工匠的人群本身就是地位还不如农民的群体,在大多数的朝代更是被儒家理念认为是“奇技淫巧”被排挤在主流之外,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作为建造过无数伟大建筑和帝王陵墓的工匠们,死伤无数,自然也会因此使他们自己或者亲人变成这些鳏寡孤独残五弊之人。

二掌柜认为在封建社会环境里,地位本身不高的匠人或者亲人,似乎只能依托于祖师爷的名头,给自己找一个有鬼神做靠山的说法,使这些人能安身立命也是理所当然的。


鲁班雕塑是劳动人民工匠的形象

而这些鳏寡孤独残的弱势人群,自然是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了,那么学会这鲁班书的内容,便可以参与这些风水堪舆,祭祀仪式,画符施咒这些事情,想来也许就是现在很多的民间封建迷信的传承由来吧!

所以二掌柜个人认为透过那些民间传说去思考背后的实情,不难推断神秘的缺一门其实只是曾经那些隐秘在匠人之中的可怜人。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lsb50805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