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是被什么国家消灭的(除了吴国东吴历史上还有哪些国家以)

发布日期:2025-01-22 11:17:25     作者:变过路人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lud161163.html     违规举报

#创作挑战赛#

吴国,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的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晋反楚,国力日益强盛,至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


当然,吴王夫差吞并越国后,没有对越王勾践赶尽杀绝,导致后者卧薪尝胆,反而消灭了吴国。自此之后,吴国告别了春秋历史的大舞台。但是,吴国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深远的,这尤其体现在“吴”这一国号的沿用。

一、东吴

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孙权名义上依附曹魏,被册封为吴王。但是,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就不再臣服于曹丕了。黄武八年(229年)四月丙申(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改年号为黄龙,九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为了和春秋吴国相区别,孙权建立的吴国,通常被称之为东吴或者孙吴。


公元263年,曹魏派遣大军进攻蜀汉。同年,蜀汉灭亡,这导致东吴的处境更加危急。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东吴被西晋灭亡,标志着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二、杨吴

唐朝末年,杨吴的创立者杨行密起家于庐州(今安徽合肥),依附于淮南节度使高骈,后势力渐强,遂占领扬州,扩大地盘,于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受封淮南节度使,而后和割据两浙的钱镠形成对峙。


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受封吴王。到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时,杨氏吴国已经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不过,杨吴的大权后来被大臣徐温篡夺。顺义七年(927年)徐温死,养子徐知诰继任其权位,扶持杨隆演之弟杨溥为帝。大和七年(935年)徐知诰(李昪)受封齐王,至天祚三年(937年),杨溥被迫禅位于徐知诰,杨吴遂亡。

杨吴为五代前期南方最强大的国家,疆域囊括今江西全境、湖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此外还占有淮北一隅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全据东南富庶之地。

三、吴国(张士诚)

张士诚原名九四,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十四年正月(1354年)在高邮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祐为年号。张士诚乘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的机会,势力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拥兵数十万。


至正十八年(1358年),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以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不再归顺元朝。值得注意的是,次年,朱元璋也称“吴王”。因此,在元朝末年,一度存在两个割据一方的吴国。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之后,于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至正二十六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被俘,后被押解至应天(今南京),自缢,被部将解救下来。在押往应天的船上,明史载其“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四、西吴(明朝前身)

1351年5月,也即元朝末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攻占濠州。不久,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


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1363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4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与位于平江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

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

在明朝正式建立后,朱元璋加紧了一统天下的进程。同年,朱元璋派遣大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漠北,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lud16116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