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解析(无中生有---论老子对世界本原的终极构建)

发布日期:2024-12-22 05:02:00     作者:微笑好勉强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nfu433164.html     违规举报

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第一问,提问者古希腊泰勒斯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世界本原就是宇宙的本质,是宇宙万物终极的统一性(普遍性),是自然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哲学体系最基本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称之为真理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末期,道德经是其唯一传世之作在真(自然哲学)、善(伦理哲学)、美(艺术哲学)总体框架下,道德经就其主体内容和目的而言,是典型的伦理哲学,断不可归入自然哲学范畴那老子又如何解决具有自然哲学属性的世界本原问题呢?原来是道德经构建的哲学基础竟然蕴藏着宇宙最大的奥秘,那就是被人们戏谑两千多年的“无中生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解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解析

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第一问,提问者古希腊泰勒斯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世界本原就是宇宙的本质,是宇宙万物终极的统一性(普遍性),是自然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哲学体系最基本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称之为真理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末期,道德经是其唯一传世之作。在真(自然哲学)、善(伦理哲学)、美(艺术哲学)总体框架下,道德经就其主体内容和目的而言,是典型的伦理哲学,断不可归入自然哲学范畴。那老子又如何解决具有自然哲学属性的世界本原问题呢?原来是道德经构建的哲学基础竟然蕴藏着宇宙最大的奥秘,那就是被人们戏谑两千多年的“无中生有”。

一、自然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探索世界本原的困境自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始,在自然哲学领域,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哲学进入本体论时代,穷究世界本原问题1000年,直至公元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坚信,找到世界的本原,找到万物的普遍性(统一性),就可以确定性(必然性)地描述这个世界甚至推演未来世界。期间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世界本原论,现将自然哲学范畴内的代表性理论的简述如下: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第一因,万物从水产生又还原为水。万物千变万化,唯有水不生不灭。

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世界的本原,一切存在物都由空气的深厚化或稀薄化而产生。

赫拉克利特:火是世界的本原,万物从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为火,整个世界就是火按一定的规律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恩培多克勒:水、气、火、土四种物质(四根)是世界的本原。四根是永恒的、各自独立的,不相互产生和转化,但可以结合和分离,以至于形成千变万化的世间万物。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是万物的本原。其中的种子是指与它所组成事物的性质相同的微小的物质颗粒,所有种子都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产生,也不会消灭,各自独立,不能相互产生和转化,在数量上无限,在种类上也是无限的。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每个原子都相同,是绝对充实的,没有空隙,是不可入的,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并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另外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学说,包括毕达哥拉斯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等非属自然哲学的世界本原论,在此不再罗列。

从上述各种本原论看,“原子与虚空”是最具理性的学说,但与其它学说同样,也逃不出被证伪的命运。这是第一因索源的不彻底性决定的,所有被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都经不起哲学理性的进一步追问:它又来自何方?它的因又是什么?只要没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终极的答案,这种学说就一定无功而返。因此,这是西方古典自然哲学探索世界本原最终折戟的最根本原因,使哲学家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陷入了第一次困境,开始怀疑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和确定性问题。结局是探求千年而不得的第一因拱手让位于上帝,在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1000年中,自然哲学本体论几乎停滞,而拥有上帝的宗教在欧洲一统天下。

直至公元15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近代哲学才重启发展之路,最重大的标志是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哲学家们暂时放下直接探究世界本原,转而探索如何去认识世界本原。认识论要解决起点的可靠性和过程的合理性问题,由此产生了两套哲学体系: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坚持起点是人的理性,过程是演绎推理;经验主义坚持的起点是经验,过程是归纳法推理。休谟对理性主义的起点与经验主义的过程都进行了批判,使人们又一次感受到认识世界本原的过程也几乎无路可走。所幸休谟的学生康德却把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体系有机结合,使认识论重新焕发生机。最惊喜的是,自然哲学的经验主义衍生了一门深切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学科:科学。自18世纪起,科学异军突起,几乎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使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很自然,人们将追求真理的希望寄托于与自然哲学一脉相承的科学,希望科学家去回答哲学第一问,去找到世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并解释现有的世界,预测未来的世界,完成哲学的终极使命。

科学的无往不胜让科学家们雄心勃勃,坚信可以找到“上帝”的钥匙和密码(第一因),以一个方程式描述整个世界,包括未来的世界。结果如何呢?牛顿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以为是世界普适定律,但在回答产生万有引力的的第一因上,他最终只能请出上帝来推动。而且,后来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的发现对万有引力在微观世界彻底证伪,使其科学性仅限于宏观世界。爱因斯坦去掉了牛顿力学的绝对参照系,建立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建立了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式E=mc2。然后他想建立统一场理论,找到所有作用力,包括宏观世界的万有引力与电磁力和微观世界的强作用力与弱作用力的统一性,用一种统一的相互作用力去替代四种相互作用力,但最终爱因斯坦和后继科学家没有完成统一场理论,也无法解决自然哲学的统一性问题。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测不准原理)表明微观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能同时被确定,在科学上否定了这个世界的确定性问题。哥德尔在数学领域提出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指出人类不可能构建一套没有遗漏的描述世界的数学方程;而曾经号称能窥透上帝脑袋,将建立“T恤衫理论”(能打印在T恤衫上的万有理论)的霍金,也宣布哥德尔在数学领域的不完备定理,同样适用于物理学领域,人类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无一遗漏地描述这个世界。至此,科学非但没有完成自然科学家寄予的厚望,反而把他们带入无法自拔的困境,人类关于世界本原的探索,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哲学家第二次陷入追求真理困境。

难道真的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没有本原?永远找不到形成宇宙的第一因?事实上,老子在2000多年前,已经把答案写在道德经里。

二、如何理解老子构建的世界本原论

尽管自然和万物也是道德经的主要核心概念,但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人自身和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典型的伦理道德哲学。不过,在这个道德哲学体系里,老子安置了一个坚如磐石的哲学基础,就是世界本原论。这是一个如其所说“玄之又玄”的理论,千百年来,人们或不求甚解,或望文生义,或生搬硬套,更离谱的是,有些人竟然将其看作万能论,认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可以做不同的理解。这种对道德经的曲解导致五花百门、千奇百怪的解读,误导了一代又一代人。最极端的是,老子严谨、理性的社会伦理哲学竟然可以衍生炼丹术和长生不老功法,这也许老子也始料不及。所幸道德经在行动层面的思想“甚易知,甚易行”,已深刻影响世界(主要是中国和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道德、伦理、政治、社会各方面。道德经已翻译出版数十种文字,广泛流布全世界。如果再深入挖掘道德经的哲学体系基础,理解其构建的深邃精妙的世界本原理论,必将使人们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解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前述西方探索世界本原的第一次困境可以看出,关键在于被假定为世界本原的物质不是第一因,还有上溯的可能性;或者是假定的世界本原不具有物质性,超出自然哲学的范畴。老子是如何构建世界本原呢?

老子的世界本原观主要体现在五个论述:其一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二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三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四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其五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直观理解,第一处和第二处所指的世界本原是无,其余三处所指的世界本原是道,是不是前后矛盾呢?首先需要准确理解道的涵义(参见专论“道德经论道”):一方面,道是统摄宇宙并且内在于万物的自然法则,是抽象化的形而上概念;另一方面,道又不是虚无的,它有形而下的部分,可以接续实有(天、地、人、万物)。因此,以道作为世界本原的理解可以接受,但不够准确,因为道的首要内涵是非物质性的形而上概念,其次才是支撑概念的具有物质属性的形下部分。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老子把道与一(道的形下部分)分开了,如果将道作为世界本原理解就会受到非物质属性的质疑,而一就是顺理成章的世界本原了。那么一是什么呢?道德经对一的直接描述“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与对道的其中一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相呼应,可见一是道的形下部分,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明不暗,不可名状,是天地万物生成前的混沌状态。对于一的地位和作用,道德经有以下三处表述:“载营魄(按:营魄,于人是精神与肉体,于物是内在本质与外形)抱一,能无离乎”;“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可见一的地位和作用已接近一,是人、神、天、地、万物可以获得的一的部分,进一步佐证了一是道的形下部分的论证。因此,一作为世界本原理解,经得起物质性的反诘,但仍然是一个抽象化概念,难以严格、清晰解释其第一因的属性。因此,需要对一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剖析,确定一和无与有的关系,探究一的内涵和本质。

我们知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古文常用的互文句,可以理解为:无与有,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至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结合“有无相生”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理解,就可以推理无与有不是分立的,是一个统一体,是天地万物生成前的存在状态,就是一。那么,一为何要分成无与有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可见,无与有虽然是关联的,甚至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又各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无具有四大属性,首先是第一因属性,无的初始因还是无,没有上溯其它第一因的可能性;第二,非物质属性,无在与万物的联系上,还是隔断的;第三,无不能外现,只能内观,但内含玄妙和动力源泉;第四,无依附于有,是有的内在本质,也是有生成的天、地、人与万物的内在本质。纵观全书,无是道德经核心思想,其重要性甚至超过道,因为全书的伦理哲学绝大部分都基于无展开论证或阐述。除无之外,不、虚、弱、后、柔、雌、下、静、少、寡、曲、枉、敝、洼、小等等都是无的引申,在书中几乎无处不在,这些词语一般都指向人类常识的反面、消极面,却是道德经推崇的正面、积极面,或者更高的层面,这就是基于万物隐性的本质无的内在作用得到的推论。“万物生于有”,有具备物质性、可见性,是生成万物的最原始物质形态;但“有生于无”,因此有不是第一因,而是无不可或缺的载体。因此,一作为无与有的统一体,有无的第一因属性和有的物质属性,整体理解为世界的本原,具有完全、彻底的不可反诘性和终极的本体论哲学意义,老子玄妙精微的“无中生有”宇宙生成模型充满了哲学理性和智慧的光辉。

最后,道德经通过软硬两条纽带连通道与人的关系,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一是通过精神的“法”的软纽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二是通过物质的“生”的硬纽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含义:道生一,一生无与有,无与有生天、地、人,天、地、人生万物)。这样,在坚实的宇宙本体论哲学基础上,道德经揭示了天地万物的终极本原和内在本质,为尊道、持一、尚无的人伦哲学树立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

三、老子世界本原论的现实意义

如果西方先哲们在2500多年前提出世界本原之问时能够获得并准确理解老子的世界本原观,古希腊持续千年的相关讨论将毫无意义,也就不会有前述所谓的第一次困境。有人会说,老子的世界本原观虽然不可反诘,但毕竟过于抽象化,尤其是“有”具体指什么物质,物性有什么特点等并不清楚,没有现实意义。这种观点太过于苛求,没有考虑老子所处的时代条件,哲学本来就是基于抽象思维产生的,它指明方向和方法,具体物质的探索应交给科学。现在,我们以老子世界本原论为基础,探讨其于现代科学的实际价值。

上一章我们提到,自十五世纪开始,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后继的科学家们,在直接探索世界本原无果的情况下,自然哲学转向去认识探索过程,在突飞猛进的科学道路上,却遭遇了第二次困境,科学似乎证明,世界没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哲学家们突然没有了方向:难道世界真的没有本原,追寻了两千多年的真理并不存在?那么,老子的世界本原论是否能破解这个困境呢?在其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用现代科学成果进行假设,把世界本原的具体性状和内在本质描述出来。

根据道德经的描述,无没有具体的形状,只能内观其深奥玄妙的内在本质。全文对无及其引申的“弱、柔、下、小”等等体现的积极作用,是基于无是天地万物的内在力量源泉。因此,我们假定无是正能量与反能量最初处于绝对平衡的状态。能量无形、无味、无声,在绝对平衡的条件下也无感,是一种虚无的状态,符合老子对无奇妙玄通的描述。当然,在老子年代,还没有能量的概念,所以我们只能假定,并不是哲学家确定的思想。

有是生成万物的最原始物质形态,为便于后续的讨论,我们将其定义为玄质。玄质的定义一方面体现道德经中“玄”的特殊意义与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后续将论及的这种物质极不稳定、稍纵即逝的内涵。根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的观点,可以推测“有生于无”的基本过程:能量最初绝对平衡,正反能量完全相等,整个宇宙处于彻底虚空的状态,这是无的最初状态。在特定条件下,无中生有,即其中的正能量转化为玄质,同时无由能量的绝对平衡状态随之转变为相应的反能量状态,此时宇宙由有与无的统一体即玄质与反能量组成。根据“有无相生”的观点,正能量转化为玄质的过程不是瞬间单向完成,可能经过多个循环过程完成。反能量与玄质是伴生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是老子哲学中一的内在本质,也是世界本原为无与有统一体的重要依据。我们据此再推测“天下万物生于有”的过程:玄质是极不稳定的物质,在生成的同时即受到伴生的反能量的强烈作用,不同的条件(例如不同密度)聚合为不同的微粒子,微粒子经过若干层级的聚合作用形成各种原子、分子,最终形成万物。在此过程中反能量转化为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磁力和引力,使万物内部和外部在宇宙中最终处于平衡状态。当然,在万物形成过程和今天的现实世界中,能量不断发生转化和迁移,也会发生逆过程产生正能量,如太阳不断发出的热能,人类开发的核能等。事实上,人类现在利用的各种能量都来源于反能量的转化(如水电)和逆过程的正能量。本质上,反能量化育万物、生成世界,逆过程的正能量消耗世界。反能量来源于无,虽然是隐性的,却于万物的内部和外部无处不在,可见,无是天下万物的力量源泉,与道德经立论的重要基础相合。

上述假设和推测是一个哲学思维的过程,对科学来说,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但是否具有启示意义呢?下面几点值得重点关注:

(1)在正反能量完全平衡的宇宙初期,生成玄质的同时必定产生反能量,并作用于玄质,使之发生聚合作用,聚合成不同的微粒子(可能有多个层级),不同微粒子进一步组成不同原子。因此,理论上存在玄质,但纯粹的玄质并没有出现过,因为负能量与玄质是伴生的,不可分割。这是我们定义世界本原为无与有的统一体(玄质与反能量的统一体),而不是有(玄质)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2)如果这个万物生成的过程成立,那现代物理学的四种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的来源都是宇宙最初的反能量,那就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万物聚合的整个过程,构建爱因斯坦最终放弃的统一场理论。

(3)在现代科学中,人类实现了物质转化能量,核能是最成功的范例;那么我们能否在老子本原论的理论框架下,用正能量直接转化玄质呢?然后再用可控的反能量生成各种粒子和物质,直至生成我们设定的未来世界?如果实现了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世界的普遍性和确定性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自然哲学的终极问题就解决了。

由此可见,老子的本原论对现代科学具有重大的、颠覆性的启示价值,为科学家认识自然、造福人类指明了方向。

四、老子的无与释氏的空

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说过:“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难道老子的无与释迦牟尼的空殊途同归?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与老子是同时代的人,同列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位大思想家之一。无与空在字义上基本相同,都是空无一物、虚空的意思。但两位思想家都不约而同指出,名是不恒久的、不可靠的。道德经说“名可名,非恒名。”金刚经里,类似“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的句式很多,可见拘泥于字义的理解没有意义,因此应从各自不同的哲学思想去体悟无与空。

空性是佛理的核心内容。释氏佛陀为了普度众生,首先要破除众生牢固的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他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拉长空间与时间,使众生的我和我所相较之下如同瞬间即灭的微尘,从而初步放松执念。佛经之三千大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由一千个小世界组成,而一个小世界是包括日月星辰在内古人能感知的世界,可见三千大千世界的空间范围之广;更有《大智度论》中描述:“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可见,佛世界的空间域是超乎想象的。对于时间的长度,佛经的说法也是很惊人的,例如金刚经说:“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这里的劫应以大劫理解,即是地球的一个生灭过程,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长度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在佛设的无边际空间和无穷尽时间里,众生对我执必有所淡化,但不可能达到破除我执的效果,于是,佛陀还要随顺凡夫的理性,解构他们眼中的真实世界,最终通过度化,使他们证悟空性,攀缘真如,实现打破无明见真实的终极目标。

佛陀是如何解构的呢?他首先随顺众生暂时承认实有,然后告诉众生这个实有不是无条件突然出现的,是各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即所谓缘生,这个说法符合众生的体验,容易接受,这样可以确定实有的事物没有独立存在性。进而佛陀再告诉众生,这些缘生的事物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这也符合逻辑推论和众生体验,也可以被接受,所以就确定了事物没有常一不变性。因此,佛陀让众生接受了事物没有独立存在的常一不变性,佛学上叫性空,或者无自性。这样,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解构,让众生接受缘生性空的观念。更进一步,事物无自性,它是各种因缘临时和合的结果,而且不断变化,最终还要消亡,它在众生意识中的存在只是因为安立了一个名字而已,所以这种存在实质上是暂时的、假的,所谓假有唯名。这个观念的接受难度就比较大了,有些众生说,就算是暂时的,也是真实存在啊!怎么能说是假有呢?不用这个名字,用另一个名字也行啊!要解除这种疑虑,可以用一座山为例进行解构。我们称为“山”的东西由很多的石头、泥土、树木、花草等组成,本质上是石头、泥土、树木、花草等的堆积物,并没有在它们之外生出一个新的东西;同样,一块泥土(或石头等其它东西)由一些砂子、黏土等组成,本质上也没有在砂子、黏土等之外生出新的东西;如此类推,砂子、二氧化硅、硅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等等,无穷分解下去,最终的状态就是空,那众生意识中的山就是假有了,现实世界就是假有唯名。最后,在假有唯名的基础上,抽掉名字、语言,就是离言空性了,众生认为真实的世界其实就是缘起无生,这就是空性的解构过程。诚然,佛学属于宗教信仰范畴,本无需理性思维,但佛陀为随顺众生,建立了一套佛理体系去打破众生的我执、实执,引导他们证悟空性,修成正果。

从上述对佛学空的分析,与老子的无进行比较,虽然字义基本相同,但内涵、作用与目的都不相同:

(1)释氏的空的思想是宗教哲学范畴,是超验的,理性和逻辑思维不是必需的,佛学的解构过程是为了随顺众生的理性,打破我执;老子的无的思想是道德哲学范畴,必须有缜密的理性和逻辑思维。

(2)释氏是解构真实世界以证悟空,并以空性为目标认识世界;老子是以无中生有,再生万物,并把无作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力量源泉带入现实生活,指导人们修炼自身和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两者的方向和目的正好相反。

(3)释氏的空是无生,本质是从来没产生,一直不存在,完全虚空、清净、空寂;老子的无是表面虚无,内蕴玄妙,可推论物质生成之前是能量绝对平衡状态,也是完全、彻底的虚空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正能量转化为玄质,同时无从绝对平衡状态转化为反能量状态,反能量作用于玄质生成各层级微粒子,并继续作用组成各种原子、分子,最终形成万物。

朱清时院士上述“山顶”观点来源于其2009年的一个讲演报告“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他在多个场合演讲中以量子物理学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说明人的意识(观测)对微观粒子的影响,以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说明人的意识对宏观世界的影响。认为只要不施加观测,就处于不确定性的叠加态,只要施加观测,人的意识就使叠加态发生坍缩,转化为确定性本征态。进而他指出物理学最前沿的弦论认为: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即振动态,包括频率和波长),具有非物质性,如同乐器发出的音符,非乐器本身。因此,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非物质的,是意识的,提出“心物一元”的论断。同时他说佛学中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宇宙的本体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也是非物质性的,因此科学与佛学殊途同归,从而发出“山顶”之叹。

朱清时院士的观点引起很大的争论,佛教中宇宙的本体非物质性是可接受的,也是公认的;但在科学范畴内讨论世界本原的非物质性显然是不合理的,本文通篇强调世界本原的物质性是必要条件,观点鲜明。但朱院士在其观点的论证过程中引用的两个观点值得注意,其一是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换已被科学界接受(核裂变是物质转化成能量的典型例子,但科学家也许拥有证明能量转化物质的手段,却至今没有以能量制造出任何物质);其二是基本粒子与其反粒子是在虚空中产生的,是无中生有。这两个观点正好与我们在前面讨论老子的世界本原论时的科学假设与推测很相似;而与佛教“无生”的空性观正好相反。因此,应该说:自然哲学家与科学家苦苦探索而不得甚至怀疑不存在的山顶出现了,老子在2500年前就在那安装了一盏明灯。

五、结语

老子深谙天道,其智慧之深邃无以度测。道德经开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字,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字谜,抑或是他无法言说的宇宙密码,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会拨云见日、熠熠生辉!

直至今天,各式各样的世界本原论还层出不穷,也有人提出过类似“无中生有”的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人劳伦斯.M.克劳斯的《无中生有的宇宙》。这类观点大多是一些假说或者猜想,没有严密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支撑,大多经不起非第一因或者非物质性的反诘,无法让科学家信服,对科学的发展难以起到有效推动的作用。

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世界本原观是全面、系统、严谨的,是以哲学理性内观宇宙奥秘和透彻剖析万物内在本质的理论体系。以无与有的统一体作为世界本原,在理论上具有不可反诘性;在现实意义上对科学具有颠覆性的指导价值。老子世界本原观在哲学层面确证了世界本原的存在,解决了西方自然哲学家二度迷失的困境;在哲学层面确证了能量与物质转化的关系,让科学家在实现了物质转化为能量的基础上,更加坚信能量可以生成物质;在哲学层面上可以演绎世界万物形成的过程,提出以可控反能量按不同条件作用玄质生成不同粒子以致原子的构想,是解决世界确定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哲学层面可以推测宇宙万物内外存在的各种作用力都来源于宇宙形成最初的反能量,使统一场理论的构建成为可能。

另外,老子世界本原观认为无是天地万物的内在本质和力量来源。因此,以无的理性去剖析和处理伦理道德问题,符合宇宙自然法则和物性,是最佳的识事思维和行事原则。老子世界本原观是道德经的立论基础,对其准确理解和解读能够达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的目的,消除他“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慨,在理性的光辉下,信其言,遵其行,道德经这块人间哲学瑰宝将更加辉煌。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nfu43316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5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