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天才牛顿(科学巨匠牛顿)

发布日期:2025-01-22 08:41:12     作者:酒肉朋友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nye433272.html     违规举报

他出生于单亲家庭,出生前三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他还是个早产儿并且终身未娶;他被认为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巨匠、“近代物理学之父”艾萨克·牛顿。


牛顿出生于1643年,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1648年,牛顿被送去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地跑动,于是轮子不停地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1654年,牛顿进了离家有十几公里九龙的金格斯皇家中学读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金格斯皇家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很出众,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后来迫于生活困难,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牛顿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牛顿在乡村学校开始学校教育的生活,后来被送到了格兰瑟姆的国王中学,并成为了该校最出色的学生。从12 岁左右到17岁,牛顿都在金格斯皇家中学学习,在该校图书馆的窗台上还可以看见他当年的签名。

1661年,牛顿进入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在那时,该学院的教学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但牛顿更喜欢阅读一些笛卡尔等现代哲学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开普勒等天文学家更先进的思想。1665年,他发现了广义二项式定理,并开始发展一套新的数学理论,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微积分学。在1665年,牛顿获得了学位,而大学为了预防伦敦大瘟疫而关闭了。在此后两年里,牛顿在家中继续研究微积分学、光学和万有引力定律。


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开辟了大科学时代,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直到今天,人造地球卫星、火箭、宇宙飞船的发射升空和运行轨道的计算,都仍以这作为理论根据。


在迈克尔·怀特所著的《100位杰出人物》一书中,艾萨克·牛顿被列为最具影响力人物之第二,排在穆罕默德之后,耶稣基督之前。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正是基于他对科学发展的杰出贡献。

牛顿出生于单亲家庭,母亲因为生活所迫屡次让牛顿休学务农,后来在舅父和校长的劝说下才得以完成学业。坎坷的经历并未使牛顿气馁。他凭借着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笔耕不辍,一步步成为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


牛顿兴趣广泛,博学多才,在众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小编寄语

让我们从牛顿的人生经历中获得宝贵的人生启迪,不断培养自己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知识的兴趣,时常保有一份好奇心和求知欲,做真理的崇尚者、信奉者、传播者甚至是发现者。我们要有改变、引领和开创的魄力和志向,立志高远,努力进取,昂扬向上,在追求真理、成就自我、照亮他人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原创不易。您的关注、点赞和转发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nye43327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