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俗文案(缤纷年俗新春祝福)

发布日期:2024-12-22 07:26:39     作者:摘星人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oie222695.html     违规举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null


图①为兰州太平鼓表演。 陈旭东摄 图②为象山石浦渔港古城街景。 谢定会摄 图③为广州花市一角。 张向良摄(影像中国)

陇原年曲

许 锋

腊月到正月,离年越近,风越紧,雪越飘。千里戈壁,白茫茫一片。玻璃上,露结琼花,灵巧工致。

鼓声隐隐传来,密集而深沉。是练习的鼓声,为迎接年,欢庆年。这样的声音,城里有,乡里有,村里也有。鼓手青壮年居多,也有上了岁数的人,年龄不是坎儿,只要举得起鼓、甩得动鼓、击得了鼓。新鼓手亦步亦趋,向老鼓手学习,一时间,陇原大地,由东而西,鼓声连缀。沉寂的古道生动起来,黄河的水激荡起来,心里的歌儿欢唱起来,和着几十面、几百面鼓的声,演绎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

击的是赫赫有名的太平鼓。在人们翘首以盼中,百名鼓手高举红漆彩鼓,列阵待发。号令既出,鼓手宽肩挂鼓,左手紧扣鼓环,右手麻条击鼓,忽跃忽骑,忽闪忽展,忽挪腾跌宕,忽鹞子翻身,声如滚滚春雷、奔腾万马。

陇原的年,被红红的剪纸映衬着。庆阳市镇原县农村妇女,从抽屉里取出趁手的剪刀,上油,擦亮。偏头看窗,听雪,构思要剪的图案。

卯兔迎春。“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哼着儿歌,心里谋划布局。一手捏红纸,一手上下穿梭。脑袋鼓一点,眼睛瞪一点,身子弓一点,尾巴弯一点。不一会儿,好了。两手轻轻一提,红纸屑像雪花一样散落。贴上玻璃窗,掩住霜花,小兔子活了,红红的身,笑笑的脸,好奇地看着窗外白茫茫的山梁,白茫茫的天空。

庆阳剪纸,代代传承。庆阳人平素喜事上必用,春节时,更是家家户户要贴剪纸窗花。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故事传说,或剪,或刻,或凿,或三者并用。一张薄薄红纸,一双纤细巧手,阳剪、阴剪、阴阳剪、对称剪,图案或古拙质朴,或粗犷奔放,或简单明快,或线条洗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摸索实践中,民间艺人还推陈出新,创造新剪法,用于窗花、门花、顶棚花……黄土高原千姿百态的民俗民风得以展示,新时代生活的情趣与诗意得以传递。

每当年来的时候,乡下红彤彤一片。人们要“跨火堆”——来到户外开阔地带,拢起一堆又一堆麦秸秆,点燃,一时火光明亮。男人一个箭步,女人一道弧线,跨过去,喝彩声起。小孩子也勇敢地一跃,发出快乐的呼喊。要“送火把”——各家扎一个草把,放在大门口。从屋里引火,点着草把,送出门,送得越远越好。要“烧石头”——碗口大小的石头洗净,放在灶火内烧得红亮。取出置于盆中,浇上半碗黑醋,立时醋酸弥漫。再端着盆,沿各房间四角转个圈儿。出门,往门槛上淋点醋,关门,“圈醋”……陇原东西蜿蜒,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人们走向年,走进年,都想年年如意,如意年年。

年饭,传统美食纷纷归来。主妇烧了馍馍,捞了油果,蒸了枣卷。“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窝窝子顶上天”。饺子是韭黄肉馅儿,兰州榆中、七里河、西固的韭黄,根根健劲,娇艳金黄,远近驰名。面是臊子面,肉、黄花、木耳、蛋花、豆腐、蒜苗、土豆、胡萝卜,百味杂陈,汤香面长。还有拉条子、窝窝子、天水扣碗子、陇南九碗三行子、武威爆炒羊羔……陇上行,丝路无处不飘香。

过年,又过年。陇原的年,连天灯火,古道月照,满地琼瑶。黄河两岸,风搅长空,素雪飞花,爆竹声、璀璨的烟花,于人们的盈盈笑语中此起彼伏。隐隐,绵亘的驼铃声又传来,依稀望见,春风已度玉门关……

年声如潮

赖赛飞

表弟的船进了石浦港。年内最后一次出海,带来船上现捕现晒的青豚鲞、黄豚鲞。天干物燥的日子,鲞硬如金石,仍锁不住张扬的气味。有食客专程赶到,满意地搬走并反复称赞:绝妙好味!

浙江象山石浦港,周边包括石浦镇、鹤浦镇、高塘岛乡,回港过年的大马力渔轮,将海港填得满满的。渔港马路和东门岛一带,成排的船头直接溢到路边,人猛一抬头,发觉自己正在船底下行走。马路边店铺里的年货也从门口溢出来,堆积在了路边。除了烟花爆竹、粮油瓜果、南北干货,更多的是海产品——多为加工品:虾干、黄鱼鲞、风鳗、淡菜……鲜货都在水产城交易。它们贡献着一阵阵的海腥味,比一路之隔的海水更浓烈。

在这里,不管过去了多少年,过年的忙碌都在。穿过镇中小巷,一如既往地听到一片剁声。

这大概是渔港过年特有的节拍。用厚厚的刀背对着片下的鱼肉快速剁,制作鱼丸、鱼滋面、鱼米、鱼包肉;剩下的部分接着剁,制作鱼骨酱、鱼露……市场上不乏机器制的成品,但过年,还是亲力亲为最有滋味。浓郁的烟火味,温热活泼地扑面而来,促使行人加快了归家的脚步。

吃年夜饭之前,先谢年。谢年的说辞,不仅是一篇年终总结,更是对世间满满的谢意。海边人的谢年之仪多出几重谢意:在家里谢过家堂祖先后,有船人家还会去谢天地谢大海,谢这一年的顺风顺水、满载而归……在一切应该致谢的地方致谢一切。

过年这阵子,渔港周边的街道上堆放了无数年货,偶有占道,也听不到什么抱怨声,想是被这大潮般的年味给暂时淹没了。同时淹没在滔滔谢辞里、淹没在笑容可掬里的还有整年风吹浪打的辛苦。眼前,潮水高涨,涌现出来的都是吉祥、欢庆、丰收,还有对新一年无限的期盼。

镇里、村里,人明显多起来了。返航返乡的青壮年与放寒假的孩子,从门里溢满到了门外。他们坐在冬日暖阳里,互通一年的消息。大沙这种民宿村,沉寂了三两个月后忽然订房率大涨。每到正月里,外地游客的人数便远超本村人。他们趁着天朗风轻,云集在沙滩、山野和冬闲田里,如同潮水涨上了岸。

连过年都不得空!村民笑出声来。

其实,除了他们,还有很多的非常住居民,比如新渔民,还有船厂的工人。他们举家在此过年,学着当地人将鱼虾吃出各种花样。各种口音加剧了喧闹,五花八门的谈资在这里交汇,一派市井烟火繁华的气息。

村里人家场地宽,排场也更大,往往几户人家凑一起包制笋团、萝卜团、红豆团、汤团,蒸米馒头、夹沙糕、大糕,做汤包、水晶饺子……现场蒸汽如云海。自家吃得有限,多为赠亲朋游客,另在线上接订单——年头年尾的订单更多,长于经营的人们不会坐等潮水过去。佳肴准备得海溢河满,其中白米饭始终少不得,量明显大,留有余,让自己“明年有饭吃”。

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的窗子都透出亮光,好似清新明亮的眼。街巷两旁挂的鱼灯点燃角角落落,海港里船灯闪烁如繁星灿然。零点的钟声敲响,沿港的千家万户和港里的大小船只,骤然响起爆竹,烟花同时绽放。看惯的屋顶与船台、原野与海面,在焰火的光亮中闪现,令人一次又一次惊艳。如潮的年声,在焰火轰鸣中沸腾起来……

芬芳迎年

盛 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广州人过年,有很多风俗与他处是不同的。在广州过年,最富诗情画意的节目当然是“行花街”了。“行花街”是广州人过年的头等大事,当地人有“唔(不)行花街唔算过年”的说法。

广州夏长冬短,一年四季,草木常绿,花卉常开,故有“千年花城”的美誉。广州的花市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明代,广州花市与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齐名,驰名一方。

如今,广州每个区都有花市,从年廿八一直开到除夕晚上,其中越秀区的西湖花市历史悠久,有“百年花市”的美誉,在广州久负盛名。荔枝湾的水上花市,风情万种,岸上是花,水中也是花,精心装扮的花艇,美得如同待嫁的新娘。除了各式各样的娇艳鲜花,还有飘色、舞狮等民俗表演,又好看,又好玩,让人流连忘返。

广州人爱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像花一样美好。在这里,不同的花有着不同的寓意。蝴蝶兰象征着高洁、清雅,将蝴蝶兰拼成帆船的形状,则有了一帆风顺的寓意。大花蕙兰有着丰盛、祥和、高贵雍容的寓意。剑兰寓意节节高升,菊花寓意长寿、长久,水仙寓意吉祥如意。银柳与粤语中“银楼”谐音,有财源兴旺的意思。粤语中“红桃”与“宏图”近音,因此买桃花寓意着来年可以大展宏图……行完花街,每个人手上都捧着自己心仪的花,脸上带着孩子般满足的微笑,这纯粹而美好的笑容特别打动我。

除了买年花,年橘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着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我家有个小院,每到年根儿,我和妻子都会买上很多花和橘,精心打扮花园,除了给花木安排最合适的位置,我们还会将红包和小灯笼挂上花枝,让家里的气氛更加喜庆,年味更加浓烈。记得有一年,外婆来我家过年,我专门买了一棵一米八高的大橘树,树上长满了硕大、黄亮的果实,虎头虎脑,十分诱人。外婆见了,笑着问我:“这橘子是假的吧?”当得知这是真的时,她的眼睛立刻亮了,趁我们不注意,偷偷摘了一个。没想到,一入嘴,竟酸得直皱眉头。她不知道,这橘子只能观赏,是不好吃的。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当地的老人告诉我,旧时,广州地区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风俗,为了除掉身上的“懒虫”,孩子们约好,除夕吃完团圆饭后,衣袋里装个红鸡蛋,点上灯笼、火把去逛花市,一边走,一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不懒。”

每年除夕晚上,吃完热气腾腾的团圆饭,大家便开始向花市汇集,像鱼儿游向温暖的地域。花街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回荡着《步步高》《迎春花》《祝福你》的欢快旋律。花如海,人如潮,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明亮的光,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两个女儿穿着红色的新衣,妻子拉着大女儿的手,小女儿坐在我的肩上,一只手拿着风车,一只手拿着棉花糖,要多开心就有多开心。大家呼吸着芬芳、祥瑞的空气,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缓步前行,迎接明暖可爱的春天降临人间,期待着新一年的生活更美满,更幸福。

人勤年丰

李朝德

秋去冬来,颗粒归仓。

云南的冬天大多数时候都是丽日蓝天,高天流云。土地早已翻过,金灿灿的阳光洒满大地,红色的土壤被晒得酥脆。地歇人闲,腊月让人心无挂碍。

在我老家滇东北曲靖,一进腊月,年就以倒计时的方式开始了。

学生放假,游子归来。年像一个号令,家乡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围拢而来。就连村里的鸟雀也突然多了起来,它们在房前屋后叽叽喳喳,搜寻晒干在树梢的零星软枣、柿子,啄食遗落的稻穗和秕谷。

腊月的村庄像一锅不断添柴的水,随着时间推移,温度越来越高。

腊月虽无农事牵挂,但也不轻松,一家老小新衣服要买,必要的年货要备,磨豆腐、磕饵块、打糍粑、点凉粉、熬麦芽糖……单是筹备吃的,就五花八门,头绪繁多,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是准备食物,更是筹备仪式。

放寒假的娃娃也闲不得,撕松毛(松针)、捡鹅卵石,磨豆腐时摇浆,熬麦芽糖时烧水,忙碌中是满满的对年的向往和欢愉。

每年除夕这天,在滇东北,有些东西是必须要提前准备的,诸如对联、烛火、甘蔗、栗炭、松针、扁柏这些都是必需品,马虎不得。至于吃的嘛,鸡和鱼一定要有,最好是大红的公鸡和红尾鲤鱼,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嘛。另外一道必备菜是长菜,不切断的白菜、青菜、葱、青蒜直接下锅,祈愿好日子长长久久。

这一天,屋子里的女人忙着操办年夜饭,男人准备酒茶,孩子们忙着张贴对联。吃饭前,要把栗炭烧得旺旺的,再把孩子们捡来的鹅卵石丢进去烧得通红,用火钳夹了,放在铺有青松毛和鲜扁柏枝的铁盆里,整个屋里一下子沁满松毛与柏枝的清香味。年长者一手端盆,一手端一杯净水,在房屋的每个角落,把水淋在烧红的栗炭和鹅卵石上。“呲”的一声,雾气散开,烟雾缭绕,满庭芬芳。然后就是放炮仗,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无论多少,欢天喜地,其乐融融。

炮仗放过,年夜饭也恰恰备好。云南很多地方都有过年垫青松毛的习俗。过去是在堂屋里垫厚厚的一层,人就在青松毛上盘腿而坐,团团围拢吃年夜饭。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舒适方便生活的追求,这习俗渐渐淡了,但老一辈人坚持认为,不管饭菜有多好,底下没垫青松毛都不叫过年。

零点的钟声响起,整个村庄鞭炮声此起彼伏,礼花照亮整个夜空。睡前还要准备“翻梢”仪式。“翻梢”在当地话中与翻身的意思差不多。长辈取两根带着根系和梢叶的甘蔗,倒竖在大门后的两侧。大年初一清晨,由晚辈、特别是上学的孩子把甘蔗翻正,边翻边喊吉利话,诸如“翻梢了,一年更比一年好”。为鼓励孩子们早起翻梢,长辈们往往会在甘蔗的顶端用红线挂个小小的红包,让早起者、勤劳者获得意外的惊喜。

大年初一,尽量要吃好玩好喝好,谁也不准吵架,不准蓬头垢面出门。大家坚信,大年初一第一天,就是来年日子的参照,要天天如过年一样日子富足喜气。年初二、初三,是走亲戚及拜年的日子。走亲戚最重要的一项是接嫁出去的姑娘回家,过年一家人团团圆圆,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也不需带什么礼物,到菜园里拔两棵白菜、几根青蒜苗就可以回家了。

三天大年过完,但年的味道一直要延续到元宵节以后。喜庆温暖的气氛,就这样在滇东北的大地上萦绕……

版式设计:蔡华伟《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5日 08 版)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oie22269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