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发生疼痛是由什么引起的(脖子前面痛会是什么病呢)

发布日期:2024-12-22 06:08:41     作者:糟老头孑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pdz433550.html     违规举报


对于生活中有过脖子前面痛的人来说,其疼痛很是“折磨”人,这种疼痛出现咳嗽误以为是咽喉炎,大量出汗、心慌气短各种难受误以为是更年期,甚至以为是心血管疾病,多次反复就医,每一次的症状都不一样,引起人们焦虑、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发展。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引起这些症状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我们知道脖子前面有一个重要的器官叫甲状腺,它在受到一些因素的刺激后会出现疼痛感,临床上称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较常见的疼痛性甲状腺疾病,该病的发病率为5%,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以冬春两季常见,性别分布失衡,女性高发,约为男性的4.3倍,尤以30-50岁为高发年龄段。这种疾病最大的特点是缠绵难愈,以咽部异物感、咳痰、自汗、情绪改变、易复发为主。因此,公众一定要对亚甲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病因和临床症状


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因素。

临床表现:本病常在病毒感染后1-3周发病,起病形式及病情程度不一。

1.现代医学认识

(1)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腮腺炎史,伴有疲乏、肌肉疼痛、咽痛、发热、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2)甲状腺局部症状:甲状腺区疼痛,呈放射样,甲状腺弥漫性、不对称性肿大,质地较硬,触痛明显。

(3)一过性甲亢症状:心悸、多汗、体重减轻、情绪易激动等。

2.祖国医学认识

《黄帝内经》中记载:“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贯膈络肝属胆。”从经络循行上来看,肝、胆经循行路线均过甲状腺处,瘿病总属气血失和,痰瘀交阻,而肝藏血,主疏泄,助血行津布,肝胆同属少阳,为气机之枢。中医根据该病发病部位及症状考究其病名为“瘿瘤、瘿痛”,疾病的发生发展多与肝气郁结、痰阻、血瘀及毒邪有关。

(1)气郁火旺:颈前不适,压痛明显、急躁易怒尤甚,头目胀痛、恶热多汗,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2)气郁痰阻:颈部肿大,质软或韧,疼痛减轻,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胸闷、善太息,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而变化,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或数 (3)气阴两虚:颈前肿大缩小、疼痛减轻,心烦少寐、疲乏多汗,咽干目眩、大便秘结,舌质嫩红,有齿痕,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亚甲炎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化验、检查

对于亚甲炎患者来讲,需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彩超、甲状腺细针穿刺和细胞学(FNAC)检查等等。这些检查对于正确诊断疾病、判断疾病的轻重并指导治疗很有帮助。


亚甲炎的治疗

1.现代医学治疗:一般来说,大多数病人仅对症处理即可。对轻型病例采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止痛药。如用对乙酰胺基酚或用水杨酸盐可控制症状;病情严重病例,如疼痛、发热明显者可短期用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或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可迅速缓解临床表现。约有5%的患者需用皮质激素来减轻症状,持续用药1~2周或4~8周以后减少药量,共用6~8周。如病人在用泼尼松24~48h无反应,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应再评定。

2.祖国医学: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发病与情志因素、外感六淫、环境因素有关,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外敷等。近年来,中医学在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甘肃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名中医张定华主任医师创立了亚甲康方来治疗亚甲炎(热毒壅盛型),后被批准为院内制剂,“亚甲康胶囊”全省调剂使用。

亚甲炎患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规律运动:亚急性甲状腺炎病因多考虑与病毒感染相关,故需规律运动,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天气变化时,应及时增加衣物。增强体质,预防感染。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活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亚急性甲状腺炎有益。

3.合理膳食:发病期应饮食清淡、忌食羊肉、海鲜、辛辣刺激等食物;忌饮酒、咖啡、浓茶,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水份的丢失。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很有帮助。

供稿:内分泌科、门诊部

编辑:宣传处 郑访江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pdz43355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