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肺的小妙招(换季就生病小心是肺不好)

发布日期:2024-12-22 01:01:01     作者:对着天空喊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pfb335341.html     违规举报

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很容易伤肺,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因秋燥伤肺,冬季就容易感染许多肺部疾病。

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对肺脏的保护。

最佳养肺时间

一天中养肺的最佳时间是早7点~9点,这时肺脏功能最强,最好此时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强健肺功能。

而肺脏功能最弱的时间是晚21点~23点,晚饭后口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时吐掉,可以滋润肺脏。

秋季还可以多食蜂蜜、百合、银耳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作用的食物,并加强对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最简单养肺法

勤喝水。

秋季每日至少要比其它季节多喝500毫升水,以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也可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最便宜的养肺法

大笑。

笑口常开不仅是治疗百病的“良药”,也是促进体内器官年轻的“灵丹”,对肺尤其有益。

欢笑时,或唱歌时,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加,可促进肺内气体的交换,从而消除疲劳,解除抑郁,抛开烦恼,有助于恢复体力与精力。

另外,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更通畅。

最“过瘾”的养肺法

勤锻炼。

强健肺脏的最佳方法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因此,可根据人们的喜好不同,身体差异,分别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可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肺心血液循环,增强肺心功能。

最舒服养肺法

按迎香、叩肺俞。

按揉迎香穴: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1~2组。

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子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

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数十下,同时用手掌在背部两侧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

功效: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并有助于体内痰浊的排出,且可疏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

最有效养肺法

开窗通风。

随着工业污染的增加,大气及室内污染也随之增加,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轻者可引起支气管炎、肺泡的炎症,重者可引起中毒,甚至癌变。

因此,秋日应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日早晚应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沉积物、污染物,减少肺部损害。

最神奇养肺法

古代养生功法6字诀,是通过人在呼气时发出“嘘、呵、呼、丝、吹、嘻”六个字的音,配合吸气,达到养生效果。常练六字诀里的“丝”字功,有助于养肺气。

方法:先双脚分开站立,双膝微曲,周身放松。呼吸调顺后,缩身屈背,上身尽量俯下,同时吸气。

呼气时,发出“丝”字音,双唇微向后收,上下齿相对,舌尖微出,由齿缝向外发音。

呼气尽时,即闭口用鼻呼吸。

休息片刻,自然呼吸一次,再念“丝”字,口型及两臂之动作如上,连续六次,再调整呼吸。应长期坚持。

老人如果经常练习丝字功,可以治疗痰多、口干、咽痛等症状,对于肺病咳嗽、喘息等也有一定的疗效,很多老中医都因此受益。

最美味养肺法

中医认为,燥为阳邪,易伤津损肺,耗伤肺阴,因此秋季应注意食疗以润肺,百合、银耳、荸荠、山药、秋梨、芡实、蜂蜜等有滋阴润肺作用,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作用,不妨常食。

最意想不到的伤肺行为


不关注环境卫生

保护肺脏健康,首先应尽量避免吸入空气中的杂质和有毒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吸入过多,可引起肺部病变和全身病变。

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甲醛、有机磷农药,还有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等都对肺部有较大伤害。

对此,我们除了要维护工作及居住环境卫生,在空气不如人意的环境中,要还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如添置防尘器具、通风设备、空气净化设备,佩戴防尘口罩等。

贪凉

肺为“娇脏”,中医早有“形寒饮冷则伤肺”之明诫,因此在饮食上一定要合理调摄,切不可贪凉饮冷。

此外,肺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保养肺脏,还需注重防寒保暖。

寒冷季节或气温突变时,最易患感冒,诱发支气管炎。

懒惰

保养肺脏,适度运动锻炼必不可少。

同时,经常训练腹式呼吸以代替胸式呼吸,每次持续5~10分钟,通过腹式呼吸,可以增强膈肌、腹肌等的活动,加深呼吸幅度,增大通气量,减少残气量,从而改善肺功能等。

来源:养生中国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pfb33534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5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