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老当益壮为主公征战沙场(当选将练兵储财)

发布日期:2024-12-22 07:58:14     作者:跟着我小心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poz531183.html     违规举报


昨夜咽痛、发热、咳嗽以至无眠,多巴胺翻看了历史,在密密麻麻的字迹中间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端平入洛”。

话说公元1234年,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

在南宋和蒙古联军的进攻下,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国终于灭亡了。在灭亡金国之后,南宋和蒙古按照事先的约定各自撤军。

金国的灭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南宋来说,自然是欢欣鼓舞的,毕竟大仇得报。但如果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并非是明智之举,因为金国灭亡,南宋和蒙古之间便没有了战略缓冲,而蒙古军队的战力自然要比金国更胜一筹,政治野心也比金国要大。

当时军事上的胜利直接导致了南宋在政治上的盲动。因为此刻,南宋军队已经从荆襄前线推进到了信阳、邓州一线,曾经的故都近在咫尺。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如果谁能够收复这三京的话,自然是要名垂千古、彪炳千秋了。

任何人都抵抗不了这种诱惑!甚至民意已经开始绑架决策层要收复河山,一统中华了。当时南宋的皇帝是刚刚亲政的宋理宗,这是一位急于做出成绩的年轻帝王。在他主政后,进行了改革,荡除弊政,启用了很多新人,一时间朝野局面为之一新。而在这批新人中有一对兄弟,他们是赵范、赵葵。

话说回来,眼下的形势是,金国新灭,己方大军在前,蒙古军队已撤至黄河以北,全国军民一片欢欣鼓舞,民意可用。

于是以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的主战派就提出了:出兵北伐,收复三京。

对于这一主张,年轻的皇帝也表示赞同,除了自己祖先的坟墓在那里之外,收复故土这份功劳荣耀的诱惑也是他所不能抵抗的。

但是,也有人表示反对,尤其是以前线的军事主将们为主。

有人说“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气盛锋锐,宁肯捐所得以与人耶?我师若往,彼必突至,非惟进退失据,开衅致兵,必自此始。且千里长驱以争空城,得之当勤馈饷,后必悔之!”

淮西运判杜杲上言曰:“臣备员边郡,切见沿淮旱蝗连岁,加以调发无度,辇运不时,生聚萧条,难任征发。中原板荡,多年不耕,无粮可因。千里馈运,士不宿饱。若虚内以事外,移南以实北,腹心之地,岂不可虑?”

淮西总领吴潜,亦告执攻,论“用兵复河南,不可轻易。以金人既灭,与蒙古为邻,法当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自荆襄首纳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开,调度浸广,百姓狼狈,死者枕籍,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暖昧之骨,而吾之内地,荼毒已甚。近闻有进恢复之画者,可谓俊杰。然取之若易,守之实难,征行之具,何所取资?民穷不堪,激而为变,内郡率为盗贼矣。今日之事,岂容轻议!”

反对者的意见总结起来就是:“河南这个地方,现在攻打起来很容易,守住却很难。不仅也要消耗大量的军力、财力,粮食也运不上去,而且可能陷入被动。更何况,以当时南宋的军力根本不是蒙古的对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自己身处在那个时代,面对这个问题,你是选择支持北伐还是持反对意见?

支持北伐似乎也没有错,毕竟宋金之间本来就是血海深仇,现在故土就在眼前,放之不取的话,未免可惜。

反对出兵的意见似乎也没有错,毕竟两国刚刚签订了协议,而且河南已经凋敝不堪,千里无人烟了,最重要的时南宋军事实力跟不上,尤其是部队的机动性跟不上。一位叫做张煜的官员这样说:“蒙古非金仇可比,当选将、练兵、储财、积粟,自固吾圉”。

围绕是否出兵收复三京这个问题,南宋朝廷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还是做出了北伐的决定。就像电视剧本一样,三京很快被收复了,但很快又丢了,而且损失了很多军力、钱粮,以至于皇帝下了罪己诏。

丢人事小,最大的恶果是:在军事上南宋损失了大量的国防力量,政治上陷入了“败盟”的被动。很快,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南宋也一直在败退,直到崖山海战失败,亡国。以上就是史书上的“端平入洛”。

在“端平入洛”中,有两点让多巴胺觉得值得深思。

一是当南宋君臣在讨论是否出兵北伐收复三京的时候,明明主要的军事将领,尤其是前线的军事将领均表示反对,皇帝为何听信了以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的话呢?

·虽然当时赵范任两淮制置使,赵葵任兵部尚书,当时两人都是从来没有和同蒙古人打过仗。他们之所以极力鼓吹出兵北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希望通过这份看似唾手可得的功劳来打压排挤自己的政治对手史弥远派系。

当然,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是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即使是赵范、赵葵兄弟,也是有着从谨慎到积极主张的心理变化。

不久前,赵葵还对皇帝说:“自古和戎,鲜不叛盟。目今强事未强,军政未备,只得且与之和。一年无警,则自家做两年工夫。”只是后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国内有“民心可用”,再加上自己的政治小九九,便从谨慎过渡到了积极主战。

当时这些主战派,不仅向皇帝灌迷魂汤,而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鼓动朝野和民间,以至于国人都认为蒙古军队是软柿子,皆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了。

最后,赵范、赵葵寿终正寝,南宋亡国。

如果用今天某些人的观点来看,赵范、赵葵的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火中取栗毕竟是要承担风险的。如果成功,收复三京,复我河山,他们就可以说:“这些事都是我推动的。”万一失败了也不用怕,他们完全可以换一副说辞,将锅干干净净推给别人:“整个国家这么大的事情,又岂能是我一个人所能决定的。”

你别说,仔细想来,他们说的还真有点道理。如果你仔细翻看历史书的话,就会发现,自古以来,这样投机倒把的人物并非少数,他们看似满嘴民族大义、爱国之心,实际上只是在倒弄口舌、搬弄是非。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能够火中取栗罢了。为了这个,他们可以做墙头草,也可以满嘴仁义道德。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金国灭亡后,虽然蒙古军队暂时后撤,但也只是撤到黄河以北,而且黄河以南还驻扎了几支机动部队。南宋君臣难道没有想到过“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难道就没有想过这本就是敌人抛下的诱饵?而且在联合作战的过程中,南宋君臣竟然没有看见蒙古军队的战力之强,自己的不足之处,竟然没有做好军事政治上的完全准备。即使是在北伐后,在战役层面又因为将帅失和、粮草不济等原因接连犯错。

要是说南宋上下没有一个人聪明人,我是不相信的。军事上,前线将领已经表示了反对。政治上,朝廷内也有人表示:“中原版荡,多年不耕,无粮可因,千里馈食军,师不饱宿,若虚内以事外,移南以实北,腹心之地,岂不可虑”。纵然如此,为何南宋还是犯下了这个错误呢?

只能说大家都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只顾着迎合皇帝的心思,操作民间爱国力量,不够冷静,不讲科学,不顾眼前军力不济的事实了。

对于赵范、赵葵等人来说,只是失去了一次搬到政治对手的机会,对于前线士兵和民众来说,却是失去了生命,对于南宋来说,却是失去了国运。

从1234年宋蒙联灭亡金国,到1236年秋击退蒙古军队的又一次进攻。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南宋军民经历了从喜悦到悲伤天壤之别的变化。

如果能够穿越时空的话,我选择回到1234年,告诉大家:“当选将、练兵、储财、积粟,自固吾圉”。

所以,空谈误国!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poz53118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1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