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五个必由之路重大意义(坚定走好必由之路)

发布日期:2024-12-22 12:46:33     作者:瘋亾阮哋瘋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psv173412.html     违规举报

【圆桌对话】

编者按

立足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史、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如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2022年初春,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时代之问”。今天,我们邀请3位专家学者,就“五个必由之路”进行对话研讨,探寻“中国之治”背后的道路自信、制度优势,探求“成功密码”的时代价值。

嘉宾


林建华(人物素描:郭红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


韩强(人物素描:郭红松)

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强


杨仁忠(人物素描:郭红松)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仁忠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张颖天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首近代以来的中国求索之路,历史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请谈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韩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也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党的领导”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首要经验。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林建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体现。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党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之源,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障。

杨仁忠: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是走向胜利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坚定、组织结构严密、纪律严明、重视党内教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能够汇聚起亿万人民勠力同心、锐意进取的磅礴力量,从而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近代以来,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呈现一盘散沙的乱象;中国人民经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无数仁人志士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和艰辛探索,终究没有改变这种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的一盘散沙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弱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底色日益显现。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可以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道路选择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结合本国发展实际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请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深刻内涵。

林建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历史的科学总结,也是接续奋斗的庄严宣示。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伟大创举,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杨仁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开拓正确道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近代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奋斗80余载却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民族复兴为重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韩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历史。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邓小平同志曾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党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的积极践行者,在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更加巩固,不断推进伟大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请围绕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谈谈看法。

杨仁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是就“精神品格”而言的,强调的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泉,回答的是实现目标必须具备怎样的精神状态、精神风貌的问题。坚持团结就是要凝聚最大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锤炼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结成了强大的联盟来剥削、压迫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必须以革命的联盟来反对反革命的联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团结全国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指出:“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团结奋斗是党和人民尊崇的基本价值观,是开辟美好未来的内在动力。

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飞跃的宝贵历史经验。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团结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相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性任务,推进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林建华:团结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品格,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状态,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财富。“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形成的奋斗精神和奋斗状态。在英勇顽强的团结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演绎了撼天动地的伟大历程,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壮美史诗。

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和人民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必定能够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大流行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越是环境复杂,越需要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团结合力。越是征程壮阔,越需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精神。只要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韩强: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伟大的事业必然是为大多数人、依靠大多数人的,因而伟大的事业也离不开共同奋斗。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共同奋斗,伟大事业才能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无一不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要求必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我们党把统一战线总结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个重要法宝之一,“坚持统一战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充分证明了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坚持和巩固统一战线,更加注重坚持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以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引领统一战线成为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更加注重大团结大联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以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发展正处在重大机遇期,但也面临着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请谈谈新发展理念对新时代我国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林建华: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实现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旨归。其中,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的。

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发展理念来自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总结,又引领着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不断促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只要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杨仁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不能顾此失彼、相互替代,其具体内涵贯穿于经济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从而能够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根本遵循。

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充分彰显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从理论逻辑看,新发展理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创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发展;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协调性整体性理论的丰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丰富发展;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的科学认识;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发展规律在理论上的表现。

韩强:发展是国家民族存续之根本,是解决改革和稳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则离不开正确理念的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进入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时期,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2020、2021年,在世界多数国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可以说,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跃上了新台阶。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百年党史雄辩证明,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和清醒。请谈谈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杨仁忠: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锻造坚强领导力量、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图的不彻底性、弱点和不适当的地方”。这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所作的直观阐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切勿滋生腐化与官僚主义作风,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从历史进程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一次次战胜右倾机会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反思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一次次转危为安、开创走向胜利的新局面,就在于我们党形成了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自我革命传统和良性发展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层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实践充分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前进。

韩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政党,要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必须永远保持先进性,坚持性质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同时,必须看到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面对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为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的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充分证明了“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林建华: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专门提到“窑洞对”,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一再强调,“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强调“自我革命”和“两个确保”,使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长期执政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全面从严治党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劳永逸,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前进。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一份优异的新时代答卷。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9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psv1734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