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发布日期:2024-12-22 06:18:12     作者:回头间人亡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pxw371417.html     违规举报

“实践”在传统文化中的解释是“实行、履行”的意思,这一层面的涵义与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内容是一致的,通俗的来讲,就是主观对客观、思想对物质、认识对行为、理论对实际活动发生作用这么一个过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是几乎贯穿全文的,马克思将这个名词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

费尔巴哈是个“半吊子”的唯物主义者,即在自然领域,他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性研究,得出“自然界不是神创造的,而神是人创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但是在社会活动中,费尔巴哈把客观活动作为对象去理解,认为社会是在人的意识下进行的。从而又回到了唯心主义的泥沼中去了。

马克思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从对“人”的本质,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本质,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从而建立了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即:社会不是在人的意识下进行的,而是具有客观规律的,人的意识可以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进程,但占决定性因素的一定是客观实在的人类社会。换言之,人类社会是物质和精神共同作用的产物,而不单单是自然产物,或者是意识产物。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马克思认为是“实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实践”不仅仅是客观事物对主观认识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类在对社会的改造过程中,形成了人际关系,发展出了语言,创造出了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继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人类社会。

“实践”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认识世界”,同时也在于“改造世界”。许多人对“改造世界”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因而批评马克思不知天高地厚,而不去探索一下马克思这么说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因为自然万物不会因为“人有需求”而主动地改变自己,人为了活着、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这是社会的基本由来。


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没有“改造世界”,那么人类只能适应自然,有果子吃果子,有凉水喝凉水,不懂得把树木搭建成房屋,不懂得把兽皮制作成衣服,不知道耕种农作物。那么人类社会必然是无法出现的,正因为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生命所需物的同时,在根据自然条件来改变外界,使得客观世界能够满足主观需要,从而有了“改造世界”的说法,人类所运用的一切非天然存在的工具,都是人类祖祖辈辈改造世界的成果。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知程度,从原始社会人类是及其崇拜自然的,崇拜一切自己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甚至崇拜某些具体的物件。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农耕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基本上掌握了“不饿肚子”的生产技术,从技术层面解决了温饱问题。至于“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种历史现实,是由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阶级压迫造成的。到了工业文明以后,人类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信心膨胀”,当时流向的是一种“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潮,其恶果也是众所周知的。


“实践”是沟通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因为具体的实践,从而主观可以认识到客观,因为具体的时间,从而主观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什么说是“改造世界”,而不单独说“人类改造自然界呢?”这是由于“改造”的本身不单单是针对自然界而言的,人认识自然的过程是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而只有将认识到的自然属性、规律运用出去改造自然物的时候才是“改造自然”。当然了,改造世界本身还包含了人类改造自己身处其中的“人类社会”,每一次的历史进程都是古人对人类社会的一次大改造。从奴隶制改成分封制,从分封制改成郡县制;每一次的人类社会改造都伴随着“领导阶层”的思想改造。

“实践”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社会生活,还是科学实验。人们通过对旧事物的充分认知,即知道其优点,又知道其弊端,为了使得旧事物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对旧事物进行升级改造,乃至于更新换代。石头不如青铜器好用,青铜器不如铁器结实,……一直到蒸汽机被电动机器取代,这是在实践中认知,又在认知中实践,不断推进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人的本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自然的本质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pxw37141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