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言文言形容一个人耿直(仁至义尽源于何处)

发布日期:2024-12-22 09:19:23     作者:你笑挽颜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qde351172.html     违规举报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农历腊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月份,那种因为即将迎来新年,而由衷产生的喜悦感,是那样幸福美好,那样充满了对来年的憧憬和希望。人们年复一年,郑重其事地重复着扫房子、祭灶、采办年货、集中大量加工各类美食等等传统流程,一切都是那样顺理成章,腊月似乎理所应当就应该是一个意义特殊而又充满仪式感的月份。

也难怪国人们会产生这样习俗和观念,因为在中国,腊月的特殊性是有着久远的历史传承的,我们的祖先,早已将这段即将辞旧迎新的日子,赋予了特殊而隆重的含义。


在中国古老的传统风俗中,一年四季都会有不同的祭祀活动,需要对不同的事物或者自然现象表达人们心中的敬畏之情,其中以年末腊月的祭祀活动最为繁多、隆重且极具重要性,所以在腊月举行的祭祀活动,被统称为“腊祭”。

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的古代中国社会,腊月时农业的收获季已经结束,经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辛苦劳作,此时的人们已经转入到休养生息的阶段。与此同时,整个腊月的祭祀活动,也是不会间断的,腊月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祭祀月”,而且祭祀的内容,都是先人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事情。


一、人们最先需要表达的,便是对祖先和神明的敬意

《礼记》记载:“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就明确地表达了,要趁着腊月农闲的时候,祭祀祖先,以求保佑来年家族兴旺的愿望。据说这样的祭祀除了祭祀祖先外,还会同时祭祀诸多的神明,所以场面会特别庄严。

当然为了祭祀盛会的顺利举行,准备的时间自然也短不了,通常从开始筹备到最后仪典的正式举行,中间需要将近十天的时间,而正式举行祭祖典礼的时间,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二、农业生产是祭祀的重点

除了祖先和神仙,对于古人最重要的事情,恐怕就是关乎国运与民生的农业了,所以腊月的祭祀活动中,关于农业的祭祀活动也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人们通过腊月的农耕祭祀来表达对大自然恩赐的感谢,以及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

《礼记》中对腊月农耕祭祀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祀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

这一段带着好多生僻字的古文看下来,估计朋友们不免会有点发懵,别急,咱们先来解释一下:先啬就是掌管农业天神;百种的意思就是各种各样的农作物;邮表畷是供人们耕田时用来休息的凉亭,还有田间阡陌纵横的道路;豕是祸害庄稼的野猪;而坊与水庸则是各项水利设施的统称了。


这么看来,事情可就有意思了。原来古人在腊月对农业的祭祀活动,可是有一整套需要祭拜感恩的对象的,这里面上有地位尊崇的天神,中有地上生长的各种庄稼,为人们劳作提供方便的田埂、建筑和水利设施,往下还有各种在农作物生长期间,保护其生长的动物,比如捕捉田鼠的猫,还有猎食野猪的老虎。古代的人们对于大自然果然是充满了敬畏之情的,对上天给予人类的每一份恩赐,都充满了感恩和崇拜。


三、“仁至义尽”大有来头

更为有趣的是,人们对于回报这些自然恩赐的心态,那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仁至义尽”,在古人的心目中,不忘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每一份恩赐,便是“仁”,而通过祭祀的方式,将人类的敬意与感谢,回馈给神明与自然,这便是“义”。

既然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如此慷慨和厚爱,我们自当牢记这份恩情,满怀“仁爱”,而当我们得到农产品的丰收后,自然也应当知恩图报,将我们所得到的,真诚地与天地生灵共享我们的劳动果实,做出回报的“义举”,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在“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和谐氛围中共存、共生和共荣,并由此产生了脍炙人口的成语“仁至义尽”


今天当我们提到“仁至义尽”这个成语的时候,通常都是在表达已经将善意和资助,表现或给予到了最大的程度,甚至多少有些既然已经做到了力所能及,那么事后也就没有遗憾的意味。但是当我们回看这个成语的出处与本意的时候,却发现它所表达的内涵,是人类对自然的感恩,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与实践。

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在古人眼里祭祀是关乎国运的大事,而对祭祀的态度,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仁至义尽”这看似简短的四个字,竟蕴含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承载了先人们对大地、河流以及自然生态的无比热爱;进而诠释了“知恩图报”的道德理念,以至于数千年来,始终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qde35117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