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的真实来历(叶公被误会了千年)

发布日期:2025-01-22 04:54:18     作者:笑着说喜欢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qsd361434.html     违规举报



叶姓,是一个重教育、重知识、重人才的文明族群。玉林叶姓族群在传承以龙的精神为特征和“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姓族文化下发展壮大,抚今追昔,叶氏著名人物不仅数量多,而且比较集中。不仅有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有北伐名将、抗日爱国儒将,傲立于中华姓氏之林。

叶氏图腾


释义:叶姓是一个起源较晚的图腾,以树叶为图腾入姓。但“叶”的本字作“摄”,是古代聂耳族,也就是儋耳族娵族的后裔,“摄”为双手“捧耳”形。“叶”“摄”同音相假。叶是摄提省略,以叶邑为姓。

得姓始祖


沈诸梁(叶公)像

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 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叶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8年11月,叶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39474人。

(注:由于叶姓族人外出生活、工作、定居等原因,其本人户籍不在玉林,所以玉林市叶氏宗族人口统计数与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数有所不同,但结论没有矛盾。)


广西叶氏通谱

语言习俗

玉林叶姓族人日常所操语言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

粤语方言(俗称白话、广东话) 叶氏大经公、正简公后裔迁徙广西后多保留其母语“白话”,如今居住在北流市、容县等地的叶氏宗亲。

客家方言(俗称涯话、新民话) 讲客家方言的叶氏宗亲,多是从粤东迁徙来的梅州始祖大经公和南雄始祖梦蕃公的后裔,主要分居福绵区、博白县、陆川县等地。

家风家训

敦孝悌

睦宗族

务正业

重国课

守国法

戒非为

崇勤俭

端风俗

敬师长

和相邻

叶姓渊源

叶姓源出有四:

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②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坐落于北流甘村的叶氏宗祠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据《广西叶氏通谱》,玉林市的北流市、容县、博白县、陆川县、兴业县、福绵区等地均有叶姓族人居住,多是清代由粤东西迁的梅州大经公、南海正简公后裔,其中遵大经公为始祖的叶氏后人又占绝大部分。

据《广西叶氏通谱·大经世系篇》资料记载,遵大经公为始祖的叶氏宗亲分居在容县的容州镇、容州镇大明村、六王镇六王村、六王镇大公村、六王镇旺冲村、石头镇石头圩、县底镇荣塘村,北流市的石窝镇下珍村、北流镇松花村、北流镇甘村、新圩镇旺山村、新圩镇白鸠江村、西埌镇平地山村、民乐镇茶垌村、清水口镇旺冲村、新荣镇毓山村、新荣镇扶中村、扶新镇永塘村、清湾镇平旦村、清湾镇清平村、大坡外镇大坡外村、隆盛镇长信村、北流镇潮塘村,兴业县山心镇,陆川县珊罗镇罗村,福绵区新桥镇化山村。

玉林各个支系的叶氏始祖多是清代由粤东西迁而来,如陆川县古城镇(子宽公系诸梁公65世、国重公24世)叶姓迁徙记载如下:子宽公乃国重公后第24代孙,父以斌,生二子,长子子渊,次曰子宽,原籍江西省赣州府安远县伯丰堡焦坑牌雷公寨,奈斌公早丧,渊、宽两祖随母适于赣州府龙南县南水乡木头岭,于明朝正德元年,吾宽祖与渊伯同来粤东石邑丰三上野鸭塘居住,后因地不宜居,渊伯迁下洋立业,吾宽祖前来广西玉林州陆川县下北豆立业焉,吾族开基由此始也。据说子宽公是叶氏最早到广西开创基业者之一,其后裔有的支系迁往贵港、浦北、博白、灵山、防城等地,现人口已达18000余人。

如兴业县山心镇蓬塘长田头村的叶氏迁徙记载如下:约于大清乾隆乙未年(1775)从广东省嘉应州归善县沙坑镇周田村(即今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迁徙到现兴业县山心镇蓬塘长田头村,为秋长镇周田村叶氏开居祖特盛公后裔,现有300多人。

又如容县容州镇叶氏迁徙记载如下:成峯公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岁徙居广西省梧州府容县西大街开基(华盛铺号),光绪己丑年(1889)俊宵中恩科举人,于辛卯1891年回广东梅县罗衣堡祖籍祭祖。

再如福绵区新桥镇化山村叶氏迁徙记载如下:復南公,生于康熙年间,约于康熙年间从广东梅县梅南镇蓝田叶屋村迁居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化山村普庵屯。

另外,据《广西叶氏通谱·正简世系篇》记载,由正简(叶颙)公后裔迁入玉林市的开基祖有:

容县容州镇南门街:惠林公、广林公(正简22世)约1870年从广东省南海县大沥镇水头乡村蛇龙村迁入。

容县黎村镇振新村青枝根:殷聘公从广东信宜市怀乡镇狮山应美公系迁入。

容县黎村镇黎村佳山:向林公从广东信宜市池洞镇大坡六王坡迁入。

容县黎村镇圩中:文居公从广东信宜市池洞镇六定村迁入。

再者,据博白数位叶氏宗亲提供的资料,博白县凤山镇开基祖荣菁公是叶公沈诸梁第111世,广东大经公第26世,广东廉江开基祖景清公第9世,荣菁公于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由广东廉江东埇迁居到广西博白县凤山镇龙城田寮村。荣菁公子孙现主要居住于凤山镇的新屋地村、桥头村、碓茶村、田寮(祠堂所在地)、大屋地村等,有千余人。另外,博白县东平村有叶氏4000多人,博白叶氏开基始祖为叶万五郎。


迁徙路线

家族名人

叶琪

叶琪(1896-1935),容县容州镇大明村人。1909年入广西陆军小学第二期,与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是先后期同学。北代时任湘军第五军军长。后来湘军唐生智部被李宗仁等击败,湘军被桂系收编,叶琪所部改为第四集团军第十二军,叶仍任军长。1928年叶琪任武汉政治分会军事委员会委员、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后率部在白崇禧指挥下参加第二次北伐,攻克唐山。之后,赴东北与东北军联系,偕张学良代表米春霖由沈阳抵北平。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桂系失败,叶琪逃往香港。1930年夏,叶琪返回广西出任第四集团军总参谋长(桂系当时只有一个集团军,共两个军)。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兼第一方面军军长、军事委员会西南分会(驻广州)委员。

叶琪虽为上将,但生活朴素廉洁。其生前十分关心家乡青少年成长。曾于1931年提捐银3000两,在今容厢镇田心村建翠薇小学一所,让附近儿童免费入学。还出钱送一批容县青年到上海大学就读。其中我国著名的话剧演员、中国戏剧协会书记处书记封凤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北伐名将叶琪

叶远礽

叶远礽(1905-1968),北流市大坡外镇人。1924年,在“广西革命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即桂林干部学堂),后被派遣回北流县波一乡任乡长兼民团训练大队长,创立了波一乡中心小学。1927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七期学习,毕业后在李宗仁部队第六旅12团第二营工作。1932年任西南运输处处长,1934年兼任广西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后勤军需供应处处长。1938年,其后勤军需供应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桂林保卫战打击日寇功不可没,叶远礽得到司令部的嘉奖,并晋升其为少将军衔。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美国实行对华援助,成立“联合国援华救济总署”,叶远礽任西南长官公署副署长,广西分署署长。期间为援助家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叶远礽还是个儒将,文采很好,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

2015年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时,中央军委授予叶远礽“抗日爱国将领勋章”。


抗日爱国儒将叶远礽

本姓人自评

叶远礽将军次子、北流市叶氏宗亲联谊会荣誉会长叶一立:

世界叶氏宗亲是河南沈诸梁的后代,有支族脉迁移福建,为大经公,谱载:诸梁公后人徙闽,再迁粤梅州,后代溯西江而上,右转桂江,左入浔江,布江岸散居,遍及广西。这便是大经公的后裔。

北流叶氏自清朝有记载,最古老的叶氏宗祠在北流城区沙街口,两个门面三厢延入,在1840年建成。当时没有公路和汽车,靠水路运输,先辈们办了一个水运机构,有可承重20吨的木船17艘,专门运木材、松脂、大米、花生、鸡鸭猪牛羊等产品下浔州、过港澳,再从广州运回洋油、火水、海鱼、针织、布匹等,办得风生水起。

叶氏人才辈出,文质彬彬, 注重耕读,诗书传家,出了诸如叶梦得、叶适、叶夑、叶圣陶等文化名人,叶挺、叶剑英、叶飞等将军。我们玉林地区在民国时期,有北伐名将叶琪将军,有抗日爱国将领叶远礽将军等。如今,众多叶氏族人更是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为国出力,为民服务。

叶氏在老祖宗的努力下,经历了2500年的不断开拓,不断发展,至今仍然傲然独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名望在全国乃至全球不断攀升。在新的历史时期,叶氏族人更是谨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各行各业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专家点评

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赵彦行:

容县是民国时期的将军县。有“五省主席十六军,二十厅长十四师,百卅县长八十团,四十名将天下知”的美誉。叶琪就是9个上将中较早的名将之一。他先后就读于桂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毕业于保定军校。既是北伐名将,又是新桂系骨干,还是周旋于各军阀之间促成共事的儒将,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为什么民国时期玉林地区以至容县产生那么多的军政要人,而且誉满神州?尽管他们功过杂陈,瑕瑜互见,早已盖棺定论。然而,分析其成功之道,却是他们都具有崇文而读书为国的情怀,尚武而从军报国的精神境界。玉林叶姓族群也正是在传承以龙的精神为特征“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姓族文化发展壮大的。抚今追昔,在宋代,叶氏著名人物不仅数量多,而且比较集中。称得上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等人物,都有二三十人以上。这无不证明这种龙的精神在赓续,使其余荫不绝,享誉千秋。另外,玉林叶氏族群不仅为官者清正廉洁,而且为民者务正业,崇勤俭。古有叶公问政,让位他人,养兵息民,发展农业;今有北流叶远礽,拨付巨资,救济乡民。各县叶氏还成立宗亲会,奖学助学,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正如其祖训所说“读书农桑,并重工商;矢勤矢俭,力图自强”。


叶公精神大放光芒

据梅州《叶氏家谱·蔡邕序》:……沈诸梁公,生于春秋,超迈等夷,尝慕孔子之道,而不得亲炙者,由子路之援引也,及为令尹司马于楚有功,封于叶,固以为姓,而为国之栋……

叶姓,中国姓氏之一,尊叶公沈诸梁为始祖。在现今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叶邑镇境内,有一处殿堂巍然、古香古色的建筑群,就是叶公陵园。每年清明前后,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奔赴叶公陵园,祭奠先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玉林叶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北流、容县、博白、陆川、兴业、福绵等地,多是清代时从粤东西迁而来。截至2018年11月,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叶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39474人。


叶公陵园

叶公问政 清正廉洁

提起叶姓,人们就会联想到“叶公好龙”的典故。在这里,不得不先撇清一个事实。

“叶公好龙”典出刘向《新序·杂事》,说的是有一个叫叶公的人,非常追捧龙,凡是在他目所能及的范围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相关的物件上,都要雕刻上龙的形象。可是当叶公看到一条真龙乘云而来时,反而吓得尊容失色、惊慌失措、落荒而逃。后来成语“叶公好龙”专门用来讽刺那些名不符实、表里不一的人。

然而,叶氏后人却认为,真相并非如此,“因为历史原因,许多人心目中的叶公形象与历史上的叶公真人不符,我们有责任还其‘庐山真面目’。”为此,“叶公与叶姓文化学术研讨会”曾专门在河南省叶县对此进行研讨,50多位专家引经据典,为叶公“平反昭雪”。

据专家考证,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戍在吴楚之战中屡立战功。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

经考查史实,叶公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比李冰修都江堰早2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见证了叶公治水的历史。

公元前489年,孔子周游列国,自蔡入叶,叶公问政于孔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问政”,留下了“近者悦,远者来”这一千古佳话。如今,叶氏后人也正在汲取先祖智慧,传承叶公伟业,“近悦远来”的治国方略已经穿越历史时空,成为现代社会的宝贵精神资源,产生着可喜成果。

叶公不仅施政于民惠及百姓,还是救国救君于危难之际的功勋重臣。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叛乱,叶公不顾年迈,毅然出兵平叛,立下定国之功,他因此官至令尹、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他却在平定边夷,整肃朝政后,让位于他人,自己还归叶邑,身老于叶。

“叶公伟绩万古存,平乱问政定乾坤;畏龙本是千年误,爱民自有父母心”。史学家也呼吁,要正确地评价“叶公”,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其实,“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

矢勤矢俭 力图自强

叶姓继承祖先美德,以“敦睦”“国望”“百忍”“济美”“崇本”等为其堂号,训示子孙。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将领之名流。

抚今追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叶姓曾涌现出许多彪炳历史的著名人物,可谓文韬武略,名人辈出。周有楚国叶氏始祖诸梁公,官任令尹、司马之职,后来皇封,世卿世袭;至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代有高贤,载之于史志和谱册,班班可考。叶梦得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官至户部尚书,著有《石林春秋传》《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等书;叶适是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官至礼部侍郎,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叶欣是清代著名画家,为金陵八家之一;叶燮是清代文学家,长于诗论,著有《原诗》等书;叶挺是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领导过八一南昌起义,参加过广州起义,后任新四军军长;叶圣陶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兼总编辑等职;叶剑英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早年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后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广州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叶姓从叶公、叶梦得、叶适、叶燮、叶挺、叶圣陶、叶剑英等先贤先辈们世代传承并不断补充提炼而形成的姓氏文化,成为叶姓俊才辈出的思想之源和智慧宝库,并引领广大叶姓族人,在推进社会前进的潮流中搏击发展。

玉林叶姓名人则有北伐名将叶琪、抗日爱国儒将叶远礽。

出生于容县容州镇大明村的北伐名将叶琪,戎马一生,他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始终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和北伐战争,贡献良多,官至国民政府陆军上将,桂系军队总参谋长,在北伐对北洋军阀作战中多次以少胜多,战绩显赫。为人称道的是,他为了国家的统一,在连克唐山,进逼山海关后,又以国民革命军12军军长身份,孤身一人进入处于分裂状态的东北奉天,恳切劝说“少帅”张学良归顺中央政府,最后终于促成张学良实行著名的“东北易帜”,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版图的阴谋,叶琪因而也获得军事家、外交家的声誉。

生于北流市大坡外镇的叶远礽,抗战期间任西南长官公署副署长、广西分署署长。据《北流县志》载,“民国35年(1946年)1月,联合国救济署广西救济分署拨给北流县救济现款国币920万元,大米942吨,化肥300吨,以及其他面粉、罐头、故衣、种子等一大批,其中指定给北宝公路赈工大米150吨……”抗战时期,北流既不是敌占区,也不是战争特别重灾区,能够得到如此大的国际援助,与叶远礽对家乡的特别关爱是分不开的。叶远礽还是一名儒将,据他的次子叶一立回忆,父亲文采很好,其常得父亲教吟诗作对。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原来有300多块国民党将领题写的石碑,其中有一块就是叶远礽题的。叶一立还记得其教念过的黄花岗烈士陵园其所题石碑中的两句:“回想三十二年前,昔日黄花碧血飞”。叶远礽还为叶琪的陵园题过碑文。

诗书传家 缵缨累世

叶姓是一个重教育、重知识、重人才的文明族群。

据记载,从唐代起至近现代,叶姓出现了许多人才辈出、缵缨累世的辉煌家族。唐代的叶法善家族,上下七世为黄冠,祖孙三代成宗师,兄弟晋爵封王侯;宋尚书左丞叶梦得家族,七代出进士、祖孙拜翰林、累世任官宦;宋尚书左仆射叶顒家族,一门十进士、八监司郡守;明三朝元辅叶向高家族,书香门第、官宦迭出;清提督学政叶观国家族,五世八翰林,创福州“六子登科”之先河;近现代浙江著名教育家叶庆崇家族,祖孙九博士、一门三将军。

据《广西叶姓通谱》记载,北流市石窝镇下珍村的叶德贞,高小文化,虽出身贫寒,但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举债送子读书,言传身教,形成耕读家风。子孙满堂,人才辈出。或从政,或从军,或经商,均有建树。后辈中,大专毕业5人,本科毕业15人,在读研究生3人,留学日本2人、美国1人、英国1人,博士2人;科级干部4人,处级干部4人,厅级干部2人。

叶氏宗亲素有崇文重教传统,奖学助学蔚然成风。为奖学助学,促进群众子女成才,北流、博白、容县等叶氏宗亲会都设立“教育基金”进行奖学、助学,形成了全民重教、全力育才的氛围,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叶氏有着深厚的著书、藏书、刊书传统。其中最为突出的如早期开创藏书传统的叶梦得,明代号称藏书江南第一的叶盛,清代写出中国第一部藏书史的叶昌炽,清末民初写出著名书理论书籍史专著的叶德辉,现代由个人藏书家转为公共图书家、开风气之先的叶景葵等。

说到叶氏文化,字辈是必须要一提的。叶氏字行辈分排序井然,字韵深远。翻开《广西叶氏通谱》,可以看到叶氏族人的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如贺州昭平樟木林镇叶氏字辈:始基桂鸟山,镇守业联天;正自宗纪定,裔兴家万年;燕羽贻谋远,缵承奕世贤;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柳州叶氏字辈:始明可祖长,大朝正世光;春彰生林毓,文茂庆荣昌;勤谨家新彩,得雨有瑞祥;其资永远发,秀丽日芬芳。陆川县古城镇北豆叶氏字辈:复瑞冠家道昌。字辈寓意深远,表明了先辈对后人的悉心期盼,也说明叶姓人注重“礼”文化。另外,叶氏祖训、宗规字字珠玑,发自肺腑,言简意赅,它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叶姓家族因叶公沈褚梁、叶望、叶俭、叶法善、叶梦得、叶剑英等先贤传承与提炼,形成了一种以龙的精神为特征的“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姓族文化思想。因为叶氏文化的熏陶,叶氏家族在历史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傲立于中华姓氏之林。

采写:黄剑红

责编:何钧妮

主编:宋建州

你还想知道的这些事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qsd36143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4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5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