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老师是管子吗(称呼源于山西人荀子)

发布日期:2024-12-22 08:22:00     作者:妻执你之手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qub370661.html     违规举报


提到师父、师傅的区别,大家可能有些不以为意,“师父是旧式的称呼,师傅我们现在还在用。”其实不然。

国内著名辞书评论专家、辞典学者陈霞村在接受采访时说,师傅其实来源较早。“师傅最早是指导太子学习的官职,比如太师、太傅,后来也称辅助天子的大臣为太傅,比如三国时期几位名人都做过太傅之职。”

而师父的“父”,在古语中与“甫”同义,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对老师的敬称。这个关系里,既包括了师生关系,又包含着师徒关系,比如唐僧师徒。

后来现代汉语里对于指导自己技术的师父,也写做“师傅”,是比较尊敬的一种称呼。总的来看,是古代一个比较尊贵的词“师傅”,现在大词小用,演变成了一个比较随意的词汇。

孙悟空管唐僧该叫师父还是师傅1

辞典释义

师父: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

师傅: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

陈霞村在分析两个词的含义时解释道,在现代汉语里,“师傅”是指“传授技艺的人”,也用于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而“师父”除了“师傅”的意思外,还有“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的意思。

过去,跟“师傅”学艺的学生或徒弟年龄较小,师傅的年龄与他们的父辈年龄相近,而且学生或徒弟也把师傅作为自己的父辈来尊敬,再加上一般没有女师傅,所以“师傅”也常常写作“师父”,大家都能接受。

但现在情况有些变化,师傅不一定是与自己父辈年龄相近的人,而且很可能是女同志,因此,写做“师傅”较为稳妥。也就是说,在“传授技艺的人”这个意义上,“师傅”的写法既合乎语源,用法也宽泛一些;而“师父”则渐渐局限于“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这个意思了。

不过,师父的关系要比师傅更亲近一些,有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师徒关系之分。

以下三段句式,能帮助大家更深地理解师傅和师父的关系。

1.“师父,前方有妖怪!”

“师傅,麻烦前面左拐。”

2.“师父,八戒那呆子,又把水龙头拧坏了!”

“悟空莫急,你且把隔壁王师傅请来,修修就是了。”

3.“师傅,您要能在半小时内把我的手机修好,我就称你一声‘师父’。”

称老师是近几年才有的文化先现象2

辞典释义

老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而言,教师的概念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教育培养学生(学员)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是传授文化、技术的人,现在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现代人打招呼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叫“师傅”了,改称“老师”。

这位被称作“老师”的人,他的职业不一定是老师,但人们却称他为“老师”,以示尊敬。而被称呼的人呢,也觉得比较顺耳,听来坦然。

对于这个语言发展的现象,陈霞村也敏锐地发现了。他说,分析“老师”这个词汇含义的流变,还得从师傅说起。

“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师傅这个词汇出现了比较有趣的语言变化。起初是人们出于对工人阶级的尊重,在日常交际中,见面打招呼时,叫师傅。”陈霞村说,“但后来人们对于学问、学历、知识更加重视,所以为表尊重,称呼为老师。”

我们平时虽然称呼学校里某教师为“某老师”,但这里的“老师”其实是教师这种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到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这个标准衡量,老师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老师”两字可分解来看,中国历来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养,所以,近现代学者有说法称,“老师”前的“老”字,是对老子的尊崇,这是“老师”的最早来由。

现在看来,“老师”的外延比“教师”要大,除了可以称“教师”为“老师”外,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老师”表示对别人的尊称,类似“老师傅”的简称。

但是,陈霞村认为,不是人人可以称呼为“老师”的。比如,与人打招呼时,对一个不认识的人可以说:“师傅,请问到山西晚报怎么走?”但你不能说:“请问这位老师,到山西晚报怎么走?”在这样的情况下,称为“师傅”还是比“老师”更为恰当。

所以,称呼为“老师”的人,首先是比较熟悉的人,在某一领域特别是学识、文化领域地位较高的人,才能称之为“老师”。比如,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称赵忠祥为“赵老师”,对演艺界明星师胜杰称为“师老师”等等。

陈霞村告诉记者,称呼“老师”,是近几年才有的一个语言现象。“但严格地讲,见了一般人称‘老师’,这是把对方抬高了。你比如说某个电视节目请来一个年轻的厨师,介绍过油肉的做法,主持人称这个年轻人为‘老师’,这是不太妥当的。”另外,陈霞村认为,还有个更过分的称呼,就是滥用“大师”。“随便将一个人称为‘大师’,大师泛滥,这是不太合适的。”

老师源于山西人荀子

师傅、师父、老师,三个词里都有一个“师”字。

提到“师”,大家耳熟能详的可能都是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鲜有人知,师,也出自于“老师”一词,是用来形容山西人荀子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这里的“老师”,是指学术尤为精粹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中有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我国传统文化讲究尊师重道,古代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更有五伦“天地君亲师”。《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因为古代中国人将师生之伦看得这么重要,所以,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要拉近两个人的关系,一者是拟亲族,如认干爹、结拜兄弟,二者,就是拟师生。比如说,在科举中,有座师、房师的说法。座师是明清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也称座主。房师是明清时举人、进士对荐举本人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也就是阅卷老师。虽然“座师”“房师”并没有真正教过这些考生,但师生的名分一定,这些考生就要承担孝敬、维护老师的义务,而老师也要照拂考生的仕途前程。如此一来,这些师生在官场和朝堂上就会形成一定的势力。随着老师和学生的升迁,势力越来越大,以致到了让皇帝都不得不瞩目和预防的程度。到宋太祖年间,在乡试、省试、会试之外,又增加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所录取的考生被称为“天子门生”。其深层含义就是皇帝和主考的大臣抢学生,防止大臣以师生互为奥援,结党营私。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起家,最多时曾担任42个学校的校长。在民国政府军政两界,以称蒋介石“校长”为荣,是民国年间一大值得研究的现象。

可见,“师”,其实一直都不只是“老师”而已。而对于当今“老师”一词含义的扩展,对于“老师”一词泛化的现象,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牛贵琥表示,这意味着社会对有知识、学识、智慧的人更加尊敬,人们开始有了尊师重道的意识。

本文原载于《山西晚报》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qub37066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