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皮影戏合集(江汉平原皮影戏)

发布日期:2025-01-22 02:44:35     作者:滚远青果狗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qug138251.html     违规举报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湖北皮影中风格最鮮明 流传区域最广 最具影响力

传承后继呼唤新人

江汉平原皮影戏 民间曲艺“活化石”


“看牛皮,熬眼皮”,这是一句江汉平原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它所叙述的是农民们不惜熬夜观看皮影戏的事。从一句俗言的产生,足见皮影戏这种古老的曲艺在民间植根之深,影响之广。

4月4日,当学校的学生们放晚学的时候,竟陵豪城皮影戏馆39岁的班主艾良兵结束了一天的馆唱,急忙带着演剧团抢在天黑前往乡下赶。小板徐台村的村民们集资4000多元,请他晚上去唱露天皮影戏,从4月1日开锣,一共要演10个夜晚。能有这样的演出机会,他们格外兴奋:“去年6月,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作为天们最年轻的皮影戏传人,要为这门宝贵的艺术不断延续尽自己的努力。


古老的民间曲艺艺术

有位哲人说:失去一个老艺人,等于放大了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许多年里,在我们的漠视中,不以失去了诸多艺人,还带走了为我们所忽视的艺术。那些民间的、丰富的博物馆正在我们的视野中慢慢地塌陷。

据《潜江日报》消息,2006年6月,江汉平原皮影戏与该市申报的荆州花鼓戏一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市群艺馆馆长杨泰山,是江汉皮影戏演出大师杨双林的传人,对皮影戏曲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他的研究成果《江汉平原皮影戏的造型特色及其他》被湖北省群艺馆搜人由湖北美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湖北民间美术探源》一书。该文成为江汉平原皮影戏研究最权威的理论依据。据杨泰山介绍,皮影戏的兴起,最早的史料记载是《沔阳县志》:“早在明末清初,沔城一带凡办会事、谢神就有演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独自的风格和雕镂的特色。”近来,杨泰山在对流行于天门的渔鼓皮影演唱风格进行深人研究时,又有新发现。他说,渔鼓与皮影二若者是相伴的,渔鼓是听觉,皮影是视觉,从两者的流传互为因果,相互依存来看,皮影出现的时间可能始于唐代,因为1989年出版的《天门县志》记载,渔鼓是“始于唐代,流传至今”。


江汉平原皮影戏流行于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孝感、云梦、汉川、应城和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其雕刻艺术独特,一般身高二尺二寸左右,它比四川、陕西皮影高四寸,比鄂东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视觉上更清晰,它的表演艺术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其唱腔是湖北渔鼓的主体风格源和母腔。江汉平原皮影是湖北皮影中风格最鲜明、流传区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皮影。

江汉皮影戏造型的主要特征与戏剧一样,属定型脸谱化造型。从视觉角度上看,是以正侧面为主的造型方位。与戏剧相比,它更具有虚拟性和包容性,可谓:三尺绞绡可作天,也可为地,既是太虚幻境,也是方寸之地,不为空间所限。

江汉皮影戏的人物头像繁多,行当分类不拘一法。一担皮影箱子一般有男粉脸头子15至20个,女粉脸头子10至15个,花脸头子20至25个,老纵头子男女各4个,奸白脸头子6至8个,丑白脸头子10至15个,各类专门头子25至30个,共需一百二十多个头子,方才能敷衍各种故事,做到人物形象准确。

这些皮影中,除了衣冠、景物设计精巧外,造型最生动的还是那些专用头像的造型。如包拯头,额上雕有代表阴阳的日月图,象征包公善断人间地狱之冤。红、白、黑三色随花纹敷于额头之上,使包拯形象既威且善,非其他花脸头所能代替;雷震子(封神演义中一神将)头像则是:一副雷公猴子脸、一张鹰嘴,面目凶狠,神采非凡,使人一看便知是一名武艺高强的神将;龙王头像却是个活生生的龙头:绿色的龙须,高翘的龙鼻,红色的龙发半遮一只蒲扇大耳,就连龙鼻上的两根肉须也半卷半伸着,一个直观的龙王形象活龙活现;再如封神榜中的杨任的头像,两眼中长着两只手,相貌奇特,新颖有趣。


江汉皮影在总体上讲究圆,不像四川皮影有棱有角,也不像北方皮影重于图案性。江汉皮影既讲究装饰美,更讲究夸张而浪漫的手法。粉脸、女旦、须生等头像讲究清秀,干净,无枝无蔓;花脸、奸白脸、丑角等头像则比较夸张。奸白脸一般代表反面人物,脸上雕有二根水波纹似的绊根草,象征着为人心术不正,秉性不直。丑角的脸谱更有趣:人物的眼睛下面吊着一个葫芦形状的红砣,艺人们称为门栓眼。外省有些皮影中的丑角,则是在鼻子上雕着一块与戏剧舞台上的丑角一样的豆腐干。由于皮影的形象是侧面的,从造型上看,不仅没有戏剧舞台上丑角形象的那种风趣感,相反,侧面的丑角形象显得死板、呆带,反而类似奸白脸。

江汉皮影的丑角造型丑中有趣,加上撑影人将影子不断抖动摇晃,口中不断道出滑稽诙谐之词,声影相配,格外令人开心爽怀。皮影中还有一个称之为检堂影子的人物却是设计得最有趣的。这个无姓无名的小角色,是整台皮影戏中少不得的人物,他起着连接剧情,插科打诨,充当多种角色的作用。影子身高仅为其它影子的一半高,头直接钉在身上。头小,肚子大,腿子短而细,一抹菱角胡,一只门栓眼,说到得意处,小头可以成圆周转动,他一上场,就惹得众入棒腹大笑,这个类似生活中侏需似的人物造型,虽是影形上的缩小,却也是一种艺术夸张。戏剧上的靠背旗约占人体身高的三分之一,而皮影上的背旗则只有影子身高的十分之一。皮影的手是动作幅度较大的部位,为了方便,手的比例也相当缩小了好几倍。影人的头却要大得多,但从总体上看来并不显得头重脚轻,倒觉得虚实得当,重点突出,这又是皮影造型中的又一大要点。


亟待重视的文化魂宝

江汉皮影曲艺是一种草根艺术,它植根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大众。

据《天门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县城西门龙头湾的龚老大、龚老二拜京山县钱家场的蒋文举学艺,后回乡组织4人渔鼓皮影乡班,演唱《拷棚案》等。民国初年,龚班进入县聚兴茶馆,开始配上打击乐器,演唱各个朝代历史人物故事。民国36至38年,县里渔鼓皮影有4个班子,共16人。龚老大班坐班县城演出,在其他地方演唱的有横林的杨双林班、截河的孙元贵班和九真的夏华青班。

上世纪50年代,全县有渔鼓皮影队12个,艺人48名;60年代中期,渔鼓皮影队发展到40多个,共有艺人160余名。“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演唱渔鼓皮影。


改革开放以来,皮影这种古老的民间曲艺如枯术逢春,迅速乘势发展繁荣,一大批青年皮影戏艺人加人到人伍中来。到1985年,全县渔鼓皮影队发展到120个,在彭市镇清水村和中刘村一批家庭皮影队应运而生,扬琴等打击乐器、一些优秀民歌、地方花鼓曲牌也揉人皮影唱腔中,音响、日光灯和透明景片等应用大大提高了皮影戏的表演效果。

说起江汉平原皮影戏,不得不提到杨双林先生(1921.9-1988.11)。这位渔鼓皮影的代表艺人,为皮影戏的创新发展和队伍壮大作出过重大贡献,如今依然活跃的皮影戏艺人大多是他的弟子。上世纪50年代,杨双林由演唱皮影戏介人钻研皮影的雕刻,由于他兼通戏剧,熟悉舞台脸谱衣冠,所以,他雕刻的关公、包拯、焦赞等人物,女靠、花箭袖都较前人的细致逼真。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不仅传艺带徒,促进了演艺队伍的发展壮大,他还利用自己在皮影演艺界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了全县民间皮影戏汇演。全县民间皮影戏汇演从1984年到1987年分别在黄潭、彭市、横林、竟陵共举行了四届。1988年11月17日,杨双林去世后,全市民间皮影戏汇演活动中止。直到2003年、2004年,由市曲艺家协会组织在全市夏日广场文化活动中举行了两次皮影戏汇演,但其规模都不如80年代了。2003年有6支代表队参加,2004年有7支代表队参加。而80年代的皮影队汇演,最多的一届有30多支代表队参加,最少的一届也有20多支代表队参加。杨双林对皮影戏的传承所作出的贡献可见一斑。

4月1日至5日,记者就皮影戏艺人资源和演艺状况作了一次调查。皮影戏曲艺及皮影雕刻艺术曾经是民间艺术瑰宝,如今已面临窘境,传承后继呼唤新人。

今年39岁的艾良兵,彭市镇人,是天门皮影艺人中最年轻的。其父艾年生是杨双林的第三代徒弟。他从13岁开始子承父业学唱皮影戏,至今已演唱了26年,演唱的足迹遍布江西省和本省的荆门、监利、京山、洪湖、仙桃、潜江等地。


他很伤感地说,曾经风光无限的皮影戏曲艺面临窘境。随着演出市场萎缩,演艺队伍严重老年化,过去千余人演艺队伍,如今全市尚在坚守阵地的主唱人员和非主唱人员不超过30人,最年轻的是我,也已39岁。健在的皮影雕刻艺人仅7人,黎海洲、钱默安、肖木宣、艾年生、张之海、刘前发、艾良兵,年龄最大的已80多岁,最小的39岁。

艾良兵、王月义夫妇都是皮影戏主唱艺人,他们算了一笔账,在豪城唱茶馆,夫妻俩合起来月收入1100元,再加上到乡下去演出的收人,夫妻俩一年人均收入万元左右。由于演出收入低,欣赏者皆是老人,皮影戏对年轻的观众吸引力差,对年轻人学艺吸引力更差,已没有年轻人加入到演艺行列中来。

61岁的黎海洲老师傅也与艾良兵有同感:唱了一辈子皮影戏,皮影已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皮影戏走下坡路,后继乏人,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尽力做下去。

黎海洲从小喜爱皮影戏,1970年师从夏华青老先生学艺。看到仅存的皮影戏雕刻艺人渐渐减少,从200年开始钻研雕刻。传统的皮影雕刻是用牛皮,优点是耐用,缺点是不透光,视觉上不醒目,好比黑白电视。他尝试用塑料雕刻皮影,成本低,由于透光而视觉效果好,收到了彩色电视的效果。但雕刻创作是个细活,每年只能刻出一套演出道具500个人物,在满足自用之外才有卖到外地的。

据《潜江日报》报道,“现在全市(潜江)从事皮影戏演唱的人不过七八人,且分散在各地。从事雕皮影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为了不让这门艺术失传,‘郭格’皮影的传人刘年华在家里言传身教,让自己年仅十八岁的女儿随从学艺。”


不可估量的灿烂前景

竟陵地区有3家以上演皮影戏为主的茶馆,记者循着它们的人脉进行了探访。位于鸿渐关的豪城皮影馆,2000年5月20日开业以来,每天都演出皮影戏,最高峰一场观众300余人,差的一场100人左右,观众看一场皮影戏包括茶水费只要1元钱。记者在这里看到,观众都是些60岁以上的老人。有位姓李的老先生已70多岁,自豪城皮影茶馆开张以来,几乎一场也未间断。问其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这里人多,好玩。大多数老年人因为没有别的嗜好,到这里重温当年的皮影戏,排遣寂寞。

在农村的皮影戏演出现场,观众也满目皆是老年人,中青年大多外出,空巢老人专注地观看皮影戏,穿来穿去的是留守儿童。市群艺馆原馆长杨泰山把这种现象叫做“老人是怀日,小孩是猎奇”。

彭市镇周湾村文化活动中心,把皮影戏作为满足村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去年村里出资请皮影剧团在文化活动中心演出了15场皮影戏,今年春节期间又请剧团进村为村民演出了7场皮影戏。村支书鮮四荣说,去年5月26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到村里视察群众文化生活,适逢村里在演皮影戏,兴致勃勃地了解了皮影戏演出情况。鮮四荣感慨地说,村里演皮影戏是公益演出,观众全是老人和小孩,开放使年轻人对皮影戏失去兴趣。

江汉平原皮影戏,曾经是农民群众最喜爱的曲艺,随着观众的老岭化,开始衰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天门市群艺馆馆长朱国宏说,市群艺馆计划对皮影戏演出和雕刻艺人进行一次普查摸底,掌握比较详尽的信息资料,制定可行的保护计划。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皮影戏调演汇演活动,扩大皮影戏在民间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爱皮影戏艺术,提高皮影戏艺术的知名度;对剧本、雕刻技艺、唱腔进行整理、挖掘,建立较为完整的保护资料库;建立老艺人生活补助制度,对高龄老艺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鼓励他们带徒传艺,调动艺人创作积极性,推动皮影戏艺术的繁荣,以扩大其市场影响力来推动演艺队伍的发展壮大,保护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延续。

朱国宏还建议,采取政府和企业出资,资助皮影戏演出团体的公益演出活动,扩大皮影戏在民间的社会影响。

2006年10日27日至29日,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武汉举行。皮影被作为天门市的文化招商项目推出。期间,由杨双林之子、彭市镇文化站长杨燕山带领杨双林的传人们组成的演出团,在展厅演出了皮影戏《陆羽传奇》的片断《南泠品水》,古老本的民间曲艺奇葩带着浓郁的江汉平原乡土气息登上大雅之堂,引起了与会的中外人土浓厚兴趣,皮影被赞誉为民间曲艺“活化石”。

(来源:2007年4月6日《天门日报》)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qug13825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