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花冠出最新款是哪年(从首个销量破千万的单一车型)

发布日期:2024-12-22 07:48:34     作者:的大地震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qva105512.html     违规举报

丰田是世界第一大车企,在国内市场也占据着很高的份额。丰田汽车皮实抗造,有着“丰田开不坏,一车传三代”的美誉。说到开不坏的丰田,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丰田卡罗拉了。从第一代车型至今,卡罗拉已经传承了57年,是国内外炙手可热的家用轿车。


如今卡罗拉已经家喻户晓,但老一辈的车主更喜欢称它为“花冠”,这是卡罗拉最初的名字。自1966年第一代丰田花冠上市以来,它就凭借出色的设计和可靠的机械素养,收获了大批粉丝。可以这么说,是花冠成就了丰田的辉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卡罗拉的前世,看看它是如何创造出销量奇迹的。

说起丰田花冠,就不得不提被称为“卡罗拉之父”的长谷川龙雄。他1946年加入丰田公司,并参与了公司卡车和巴士汽车的设计,是PUBLICA车型的首席工程师。在工作期间,长谷川龙雄发现,丰田旗下的家用汽车销售状况不太理想,而原因竟是因为汽车的外观造型不够豪华,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他提出要打造一辆看起来更加豪华的家用轿车的想法。


1966年第一代丰田花冠正式上市,大量曲线和半流线型线条的运用,使丰田花冠的造型显得更加高级。再搭配当时流行的圆形大灯以及镀铬装饰元素,丰田花冠一上市就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第1代丰田花冠除了四门轿车和旅行车之外,还推出了两门轿车,后来随着销量不断扩大,丰田又推出了同款的面包车。到第2代车型上市前,丰田花冠共推出24款车型。并且在中期改款的过程中,花冠还将前鼓式制动器改为了盘式制动,开创了日本家用轿车盘式制动的先河。


花冠的成功奠定了丰田在豪华家用轿车市场上的地位,也为第2代丰田花冠的畅销奠定了基础。1970年,第2代丰田花冠正式上市,这一代车型将舒适性作为了重点。为了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舒适性,研究小组特意增加了后悬挂系统中叶簧的长度,并且在前悬挂上增加了摇曳杆式稳定器。

第2代丰田花冠在维持豪华家用轿车外形的基础上,提升了整体的舒适性,使丰田花冠在豪华家用市场上获得了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这一代丰田花冠的市场销量也非常可观,也带动了豪华家用轿车市场的发展。


1974年,丰田更换了花冠项目的总负责人,花冠的外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相比前两代车型,第3代车型的棱角更加分明。而且此时丰田的风洞装置问世,花冠在外形设计的过程中也加入了风洞实验,经过改良,汽车的外观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有效地降低了汽车的油耗。

第3代丰田花冠因为出色的燃油经济性以及更强劲的动力输出、丰富的安全配置,创造了非常出色的销量。截止到1979年换代时,第3代花冠的累计销量达到了375万辆。


得益于前三代车型积累的良好口碑和市场印象,第4代丰田花冠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4代车型累计销量突破了1,000万辆,这个数字在日本汽车工业史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丰田花冠也成为了日本汽车历史上首个销量破千万的单一系列车型。

19世纪80年代初期,丰田花冠进行了更新换代。这一代车型采用了新的前置前驱驱动方式,不仅提高了车身的稳定性,也提升了车辆的舒适性。动力方面,第5代丰田花冠在技术上做了一些小的改动,1.6升发动机的功率提升到了130马力。


第六代丰田花冠在第5代车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的改款,总体的变化并不是很大。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对丰田花冠的喜爱,这一代车型依旧获得了不错的销量。丰田花冠的下坡路开始于第8代车型,可能是由于这几代车型变化的幅度太小,使消费就出现了审美疲劳。

作为旗下最有影响力的车型,丰田看到花冠的影响力下降也开始着急了。2000年升级换代时,丰田放弃了原本的设计思路,采纳了欧洲车型的外观设计,并且打破了原本的尺寸布局。新车的线条变得更加流畅,轴距也进行了加长,车内的乘坐空间变得更宽敞。


但这些做法依旧没能改变第9代花冠的销量,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丰田甚至在改款时取消了1.8升版的车型只配备了1.6升发动机,并降低了车辆的价格,想要挽救市场份额,却依旧没能成功。


2006年,丰田推出了第10代花冠,也就是从这一代车型开始,花冠这个名字正式成为了“历史”,开始以“卡罗拉”这个名字在国内市场上发展。这代车型迎合了国内消费者的审美追求,同时自然吸气发动机又为它提供了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卡罗拉的销量开始复苏,并成为了家用轿车领域的常青树。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qva1055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1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