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善文化传播正能量(从文化薪火传承中汲取向上向善力量)

发布日期:2024-12-22 02:18:22     作者:四葉草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qxw184944.html     违规举报

作者:张伟(山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弘扬善文化传播正能量?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弘扬善文化传播正能量

作者:张伟(山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融合了儒、释、道等多种不同文化形态在内,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共同发展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纯思辨重玄想,而是偏重于经世致用,切实地面向社会人生,从社会人生中生发出文化理论,又以不断成熟的理论指导社会人生。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变革剧烈,人们的生活也相应发生新的变化,固有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一方面,我们应着眼于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观照当下的人生,用传统文化的丰厚养分来滋养和指导,做到古为今用;另一方面,我们应从日常生活出发,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深入地发掘和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继承和弘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无论是待人还是处世,“内圣外王”都是重要的价值标准。“内圣外王”强调一方面要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古代圣贤对自身品格修行的依据,也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思想指导。秦汉以后,儒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强调在个人的道德和人格修养的基础上,重视事功的创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张扬“王道”,反对霸道,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接受。“人心不同,若其面焉”,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客观事实。但中华传统文化并不要求别人完全等同于自己,而是希望通过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感染他人,并得到其认同,“君子修德以怀远,而非怨与天尤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一旦走上“霸道”,祸患极可能将在其身边伴生,起于萧墙之内。两千多年来,在修身、治家、处世、创业和休暇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累,从先秦典籍到近代哲人,对此都有着深刻的阐述,无数广为流传的经典范例更是为这些文化精华做了生动的注脚。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需要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他人交往,要有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处世之道;在家庭内部要相亲相爱,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努力奋发,去拼搏创业,达到“平天下”的目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有作就有休,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之外,正确的休闲之道也是必需的,这也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的重要方面。修身、治家、处世、创业、休暇这五个方面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鲜明的递进逻辑关系,涵盖了人生最重要的五个方面。

中国哲人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把修身养性作为一切学问的根本。中国古代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仁人志士,通过艰苦的修身养性磨练,达到非常高的境界,辉耀千古,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今天,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挑战,一些丑恶现象随着某些欲望的膨胀而沉渣泛起,严重侵蚀着社会肌体。我国伦理道德领域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斗争,许多人放弃了修身,或是不知道如何修身。因此,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诚心、奉公、俭恭等成功的修身之道,通过古人修身的具体事例或典故,重温历史上的修养理论和经验,进行总体观照,从中华元典中理析出中国精神的内蕴,重现元典精神,就个体道德和行为实践等人生的不同断面,以现代的科学的眼光审视论析,使其发扬光大,让人们的人生之舟永远朝向真善美的境界行驶。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治理是影响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古代,人们将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足见人们对治家的重视以及治家的重要意义。历代儒者、名人的诸多著述和言论,众多家族的家训、家规、治家格言,都有着丰富的治家之道,修身与治家、治国与治家、尊礼与治家、家规与治家、婚配之道、夫妻之道、兄弟之道、教子之道、邻里之道等等,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明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植根历史,从中国古代成熟的治家理论和实践中提取精华,汲取宝贵经验,让它们随着经典的代代相传和文化思想的逐步深入浸润人心,为我国数亿家庭的文明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处世之道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使用的言行准则与道德规范。要获得事业的成功,要有博爱天下的胸怀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也要有交往和处世的智慧与策略。人们为了生存,战胜丑恶,维护正义,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处世之道。我国历史上的志士仁人,或目光远大,或胸怀宽广,或清正廉明,或知难而进,或嫉恶如仇,或善识时务,这些思想品格和处世之道,陶铸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形成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珍惜、借鉴、继承、发扬。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处世之道有着时代特色,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处世之道。以崭新的眼光来关照古人的言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教导和启迪。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创业之道虽老生常谈,但其深邃奥义,难觅精要。人生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志向的确立,离不开精审的眼光和审时度势的智慧,离不开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离不开与他人的协作。创业不能缺少才干和智慧,更要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诚信、判断力、团队、个人魅力等都是影响创业的关键要素,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理想与创业、才智与创业、用人与创业、德行与创业、逆境与创业的案例,既有宏观、抽象的大智慧,又有微观、具体的玲珑小技巧。灵活地看待并明晰其中的关窍,能够在有限的典籍里得到放射状的理解,在更对等、更随和的心理氛围之下获取对所需智慧的把握和认可。

中华传统文化固然强调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但并非没有休暇方面的思想资源。事实上,中国古人对休闲之道有着丰富深刻的思索,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创造并实践了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休闲方式。当人们处在物质生活贫乏的状态时,劳作便成了生命的第一要义;当生活的物质基础一旦满足甚至大大超出了人们的基本需求时,从休暇娱乐活动中寻求和享受生活的快乐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从道家老庄和魏晋玄学中,我们可以解析古人终生不仕、顺其自然、抱朴守真、致虚守静、坦荡向善、避世逍遥等休闲观念;通过观察古代隐士、道士和名士等的休闲生活,可以解读他们为人类创造的审美范式和山水诗情、琴乐知音、棋枰闲趣、翰墨传神、丹青写意等文化艺术;从古代的祭祀、节日、婚礼、饮酒、茶道、美食、居住、游戏等休暇习俗中,可以关照现代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包容丰厚浩繁。特别是经过了上下五千年的选择、更变、补充和完善,已经渐次发展成相对周密完整的系统,并因为其深沉的理论启示与明晰的实践性,依然活跃在现代人的生活空间里,显露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北宋文豪苏轼饶有深意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妙的琴声既来自于琴,也来自于演奏者精湛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比是一架色彩斑斓的古琴,在正确的操引方法下,可以奏出悦人耳目的华章。因此,参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文献中的记载,以现代观念重新进行审视,读懂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人生哲理,并予以科学、客观的论析,使其精华发扬光大,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为夺目的光彩,能够润物无声地引人向善、予人力量。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qxw18494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8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