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复习题(说文解义)

发布日期:2025-01-22 07:58:32     作者:流洐讽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thm215966.html     违规举报


主持人语

“义”是个常见词汇,可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卜老师由“仪”及“义”,通过对“仪”的意义内涵的分析,结合通俗而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重新阐释了“义”的概念。

这篇文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对于那些常用词汇,也可以结合古代训诂文字知识,使其词义内涵得到充分地彰显,从而真正地还原经典的思想。

---------------------------------

说文解“义”:从汉语词源看什么是“义”

文 / 卜师霞

我们常说,身边的万事万物,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要说清“义”是什么意思,恐怕又不那么容易。要弄清“义”,可以从这个字的古代来源说起。


(甲骨文 义)

“义(義)”的甲骨文字形由“羊”和“我”组成,《说文解字》说:“義,己之威儀也。” 这种用法后来写成了“仪(儀)”。我们可以先看看“仪”的用法。

古人常用“匹配”来解释“仪”。《尔雅·释诂》:“仪,匹也。”《诗经·柏舟》中有“髧彼两髦,实维我仪。”毛亨注:“仪,匹也。”就是说“那个留着分头的少年,实在是我的好对象”,用今天通俗的话讲,是那一刻,你遇到了你的男神。


(电视剧《太阳的后裔》)

《周易·系辞上》中也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在这里具体是指“天地”、“阴阳”。可是,古人不直接说“是生天地”,而一定要用“两仪”。要知道,“两”在汉语中,常用来指对称的双方,缺一不可。今天,我们仍然说“两手”、“两耳”。作为动词,也指“同时”,如“目不能两听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周易》里面用“两”说明了天地、阴阳在古人的观念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仪”是外在表现,又具有匹配、相和的特点。所以,“天”与“地”是从混沌未分的无形世界,显现在外的有形世界。《周易·系辞上》后边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同时,阴阳、天地之间又处于相互融和、切摩而递相变化之中,蕴含着万事万物生生不息之道。理解了“两仪”的词义特点,才能体悟它所蕴含的哲学思维。


《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黄生《义府》:“仪,匹也。”是说,演奏箫韶之曲时,有凤凰来匹配,这是吉瑞的象征。《三国演义》里的“凤仪亭”,其中的“仪”都是匹配的意思。

“匹配”和“仪态”、“仪表”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大家都看过《甄嬛传》,第二集有雍正选秀女的场景。正当甄嬛被皇上看中时,太后的一只猫突然跳了出来。面对“突发事件”,甄嬛始终神情自若、端庄娴雅,而秀女孙妙青却大惊失色。此时,雍正帝断然下令:“孙妙青殿前失仪,拉出去,永不许再选秀”。这个场景,应该是对“仪”的最好注解。


(电视剧《甄嬛传》)

为什么?怕猫没有错,错在这个场合里要把“怕”藏在心里,不可以乱了举止分寸。换句话说,此时的“大惊失色”和她的身份、场合都不匹配。剧中后来交待甄嬛从小被猫伤过,十分惧怕猫。有观众认为和选秀这段矛盾,其实,倒不如说更加反衬甄嬛懂礼仪,知进退。所以,今天讲要注重“仪表”“仪态”,内在意思也是说,要注意和你的身份、所处的场合相匹配。匹配的标准自然就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最完美的“匹配”就是“标准、楷模”,因此,“仪”又有了“母仪天下”这样的用法。现代汉语中,“仪表盘”、“仪器”中的“仪”都是“标准”的意思。


(奥运会礼仪小姐)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再说说“义”这个字。“义”常用于表示抽象的道德概念,如“仁义”、“道义”等。古人经常将“义”解释为“宜也”,也就是合适的。什么才是合适?标准恐怕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这一点上,和“仪”的意义特点是相同的。都含有“双方相和”的特点。

《左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卫公大夫石碏,他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好。州吁是谁呢?是卫庄公的儿子,庄公在位时,过度宠爱州吁,养成其骄奢无度的性格,大家都很讨厌他。等到桓公继位后,州吁杀了桓公,自立为君,石厚也参与了这件事情。得到君位的州吁并没有得到群臣和百姓的拥护。后来,石碏借助陈国的力量,诛杀州吁和自己的儿子石厚,拥立了新君。

对此,《左传》作者左丘明评价说:“石碏,純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謂乎!”后代杜预对这段文字作注说:“子从弒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除,故曰大义灭亲,明小义则常兼子爱之。”也就是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得不杀了自己的儿子,这叫“大义”,为了“大义”,不得不放弃父子亲情的“小义”。

可见,“义”就是将你的行为放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共同道德标准中去评判,符合了就是“义”,不符合则“不义”。因此,事有轻重之分,义有小大之别。

“义”的评判标准是由某个社会共同体约定俗成而来,而非某个人的想法。所以“义”又有了“约定”的意思。“义父”、“义母”、“义兄”里的“义”都有约定的意思,而不是道义。就是说,这种父子、母子、兄弟的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而是双方在某种情感的支配下约定而形成的。

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关系是无法改变的,但以约定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却可以因人、因时、因事而变动。后者和前者相比,就有了临时的意味。所以,这样的父子、兄弟反目成仇者比比皆是。这种用法,原本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又可以推演到人的器官,所以有了“义肢”、“义眼”。


(张无忌的义父)

最后,我们说语言学中的“义”,也来源于“约定俗成”,正如《荀子·正名》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

每当我们阅读典籍,体会到这些常用词背后的深“义”,往往会有怦然心动、会心一笑的喜悦。而通过章黄国学微信平台,慢慢培养起大家对语言文字的感情,应该也是语言研究者追求的“大义”吧。

---------------------------------------

文章作者:

卜师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训诂学、词汇语义学研究。


-------------------------------------

栏目主持人

凌丽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训诂学、《毛传》研究。


-------------------------------------

特别鸣谢

望洲书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蔡若葵 孙雯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章黄国学

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先生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学微信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文章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微信ID:zhanghuangguoxue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thm21596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21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