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古地名演变(寻迹江苏老地名)

发布日期:2025-01-22 12:19:58     作者:虛偽猙獰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ueo177253.html     违规举报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徐州自古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那是一面之词。从春秋孔子、两汉刘向到白居易、苏东坡、张伯英、李可染,一脉文运相承斐然。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是徐州文脉的一处温暖地标。巷内有各种餐饮店铺,不少人远道而来,不仅能尝尝出名的地方小吃,还能寻觅古巷风韵,感受远逝的历史。

徐州八县童生在此准备“乡试”

文学巷位于徐州大同街(旧称东门大街)的中段路北。据徐州市史志学会副会长、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介绍,东门大街历史悠久、名人荟萃。东门外是黄河,宋代苏轼战胜洪水建立的黄楼,最初就是筑在东门城墙之上的。


民国初期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就在位于东门内的徐州榷运局任局长,这个职位主管盐、烟、酒专卖,是个肥缺。朱鸿钧任上娶了房姨太太,家中闻之闹得厉害,发生变故。用朱自清话说:1917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朱自清来此跟父亲回家,此后写下《背影》名篇。

上世纪三十年代,东门大街商贸繁华,有小上海之称。民国之后为体现孙中山先生思想,改名为大同街。


曾经繁荣的东门大街。

东门大街中段路北,有一处重要院落,即清代徐州府院试的考场,即试院,院内排排考棚,竹帘垂门,一桌一椅,考生入内应试。由于各省学政最初多由御史出任,御史的衙门称为察院,所以院试的考场又叫察院,是故东门大街又名察院街。清雍正十三年后,徐州升州为府,每年四月,是徐州所属八县(丰沛萧砀邳睢铜宿)的童生,至此准备参加“乡试”。“童生”又称“儒童”“文童”。如果考中了,就获得“秀才”的称号。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如今的中山堂电影院地块曾是察院的一部分。


文学巷右侧是原试院旧址,今天是中山堂电影院。

徐州察院西侧有条似寻常非寻常的小巷,细而长长,曲而静幽,北去几里路,跨过小河,便可抵达徐州明代复建的蔚蔚文庙。各县童生来徐,必先往文庙内焚香膜拜,求得好运,而后遂在察院西侧巷子里下榻。

那时的童生,意气风发,多为殷实人家子弟,仆人随从,住宿聚饮,相呼为伴。习随势起,商伴习生,由此小巷里客栈、饭店应运而生,使这条巷子热闹起来。那时节巷子里可谓是往来无白丁,尽是翩翩文人学子,彼此高谈阔论,所以“文学巷”之名,应运而生,口传应答,慢慢约定俗成,是古代徐州读书人心目中入仕的神圣之所。

民主革命先驱倡导妇女解放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民主革命先驱者周祥骏先生在东门察院里,发起成立“天足会”。封建时代我国妇女有缠足陋习,清末始禁止缠足,所以称没有缠裹的天然足为天足。

徐州不论大家闺秀,还是进步女子,经过此巷,汇集察院听周祥骏先生演讲。周祥骏撰写了洋洋百句的七言长诗《天足会演说感赋》倡导男女平权、妇女解放,发讴歌妇女放足运动之先声。他记述和描绘了察院天足会盛况:那天“东风吹暖小阳春”,各界妇女穿戴打扮纷纷“齐赴会”。由于她们均是“金莲”小脚,所以走在路上彳亍而行,平路行走“半斜倾”,十分小心。

周祥骏在演讲中历数女子裹足的历史和苦难,“骨断筋残力不支”,“赢得男儿半体枯”,这是对自己的伤害;“病体遗传归子女,暗伤国脉有谁知”,危害更巨;因此,周祥骏立志“掀翻九百余年案,要拏裙钗出惨坑”,呼吁:“我劝诸君一例醒,人生何苦作伶仃”,并介绍了世界风潮:“全球争吼自由钟,男女平权第一重。四万万人争自主,合群兴业赴前程。少年中国竟雌风,康璧吴班胜众雄”。

演讲活动进行到“钟鸣六点夕阳沉,隔院寒鸦助好音”,女士们起身“整顿衣装分道去”之际,周祥骏寄语诸位:“慎重千金忙进步,神州始筑太平基”!时至今日读来也颇令人动容。

自从清末科举废黜后,察院逐渐破败。文学巷内居住着几十户百姓。民国初,利用察院办起徐州中学,校门开在文学巷。民国十二年(1923年),徐州出版的第一本《徐州游览指南》,第一次出现“文学巷”的地名:“私立徐州中学校,东门街文学巷”。迄今近百年了。

1928年至1938年,津浦陇海铁路交汇徐州,东门大街成为商旅入城门户,百业聚集,促使兴盛起来。1933年竣工的钟鼓楼(至今犹在)就在文学巷南口,钟鼓楼的矗立使得周围成为闹市中心。一些金融机构也争着设在文学巷内。


民国时期地图上文学巷,已经分为两段。(中正路即淮海路)

巷内美食声名远播

文学巷内的徐州地方小吃辣汤同样出名。据李世明介绍,北宋熙宁十年,苏轼知徐州,黄河泛滥水包围徐州城,水中鳝鱼腾跃,百姓捉之为餐,味道鲜美。苏轼闻之诗曰“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鳝”。百姓煮食黄鳝,其汤乃徐州辣汤文化的滥觞。清末,1912年张晓制作的鳝鱼辣汤味美,此为徐州辣汤文化的发展。

1945年,山东人刘广宗在文学巷中间路西,租两间民房开设菜馆,并不卖辣汤,而是以素菜、卤菜、各种麻酥、油旋火烧徐州地方小吃为主,烧制风味独特,配上拿手的馄饨,加上服务热情,所以菜馆不久名声大振,四方顾主慕名而至,使得文学巷重振旧风,名噪一时。由于此际文学巷在淮海路与大同街中间,顾客随风从南北两面而来,故有顾客兴然题赠“客从两面来,顾主风踊至”。店主取其中“两、来、风”三字为“两来风”店名,自此始创。

“两来风”作为餐饮店名,粗看仿佛平凡清淡,细品实则清新隽永,在一些同行店名中高出一筹。如今店内悬挂集大宋米芾字“两来风”作为店面招牌,老字号与名家书法相得益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李世明提供)

“寻迹江苏老地名”专栏由新华日报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办,在《人文周刊·文脉》版、“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交汇点文艺频道、“紫金文艺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苏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讲述地名背后的蕴藏的江苏故事(投稿信箱:454891013@qq)

编辑: 吴雨阳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ueo1772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