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漆分类及划分(车漆基础知识大全)

发布日期:2024-12-22 01:30:50     作者:所谓清纯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upj359764.html     违规举报

汽车面漆一般是由电解漆、底漆、色漆三个部分组成面漆是汽车涂装的最外层涂料,也是我们主要养护的对象,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汽车车漆分类及划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汽车车漆分类及划分

汽车面漆一般是由电解漆、底漆、色漆三个部分组成。面漆是汽车涂装的最外层涂料,也是我们主要养护的对象。

从外观种类上区分,主要是人们通常提到的金属类面漆与非金属类面漆(也叫素色漆)。两者其实仅仅是清漆和素色漆的区别,因为金属漆类面漆的最外层必然涂着透明的清漆,而本质上清漆只是没有颜料的素色漆。现在,不论是日系、德系、美系还是韩系车,绝大部分轿车基本都是使用以上几种面漆:

①非金属漆又叫普通本色漆(也叫素色漆);

②金属漆又叫金属闪光漆,漆中加有微细的铝粒;

③珠光漆又叫云母漆,原理与金属漆是基本相同的。

2

汽车漆面的厚度

油漆的硬度是根据国家标准硬度铅笔来衡量的,可分为6B—9H共17类,一般油漆的硬度均在B-3H之间。普通的车漆漆面的硬度标准是2H,特殊车漆的硬度一般是在2-5H,通常来算,2H的硬度只是能够防御汽车在低速行驶时与小砂砾的碰撞,而对于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来说,如果碰到微利较大的空气悬浮物,就会被撞击得坑坑洼洼,伤痕累累。

在行业里有日系车漆较软,德系车漆较硬的说法,这个不是绝对的,也要分具体的车型,日系车漆的平均硬度是在2-4H,德系车漆的硬度平均在3-5H之间。

3

汽车漆面的厚度

我们根据国标《QC T 484-1999漆面质量标准》对车辆的漆面厚度进行最小值的限制。什么是最小值限制呢,也就是抛开漆面质量先不谈,就是这个车的漆面不能低于多少um才是合格。根据这个标准,将漆面最小值分为以下几个参考标准:

第一:针对最便宜的纯入门经济型微型车(裸车价低于5万)的标准,它的漆面最薄不能低于90um即可,我们对这个档次车型的漆面厚度要求可以说是比较低的 。低于90um视为漆面偷工减料。

第二:针对高于5万元的任何车型的标准,这个标准就要提高了一些:最低不能低于120um(硬性指标)。低于120um视为漆面偷工减料。

不同车型的同部位,漆面的厚度也是不同的。

4

汽车漆面的作用

汽车漆面涂层作为汽车的外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保护作用:汽车作为户外交通工具,长期受到大气中的湿气、氧气、工业大气、二氧化碳等介质的侵蚀。汽车漆在汽车上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层,可避免其表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阻止或延迟对汽车破坏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②装饰作用:汽车表面上涂上各种颜色鲜艳的涂料,显得美观大方,明快舒畅,给人以美的感受,还彰显了车辆的个性。丰满的漆膜还可以提高汽车的档次。

③标志作用:汽车漆的颜色可标志该汽车的种类和作用,如邮政车为绿色,救护车为白色,消防车为红色等。

④其他作用:有些汽车用涂料可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密封性,防止振动产生的噪声。

5

影响汽车车漆表面氧化的因素

汽车面漆的老化指标实际上反映了涂料的使用寿命,即涂料暴露在自然环境下抵抗气候作用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汽车面漆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失光、褪色、变色以及脱落粉化等现象,而自然界中的光照、温度变化、潮气以及化学品腐蚀是导致汽车面漆老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原因如下。

(1)阳光的照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引起高分子材料老化的主要因素,其热量使漆面加速老化,从而对漆面造成伤害。

(2)酸碱腐蚀:雨水、露水以及空气中含有的酸碱性物质的腐蚀,能够使漆面加速老化,暗淡无光。自然界存在的酸碱介质以及有机溶剂类物质是导致面漆被化学品腐蚀的主要因素。

(3)风沙磨损:风沙的磨损能使漆面出现很多细小划痕,使漆面的镜面效果减弱。

(4)铁粉:工矿、建筑工地、城市道路及铁路都是铁粉产生的主要来源地,铁粉自身很容易氧化,还易和酸、碱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铁粉氧化时会带动车漆一起氧化,轻者使车漆光泽下降和变色(白色漆变黄、深色漆变灰褐色),严重还会造成车漆变质、起皮、脱落。

(5)都市型污垢:花粉、虫尸、鸟粪、沥青等腐蚀,能够使漆面形成色斑,光泽消失.

(6)车蜡:含有石油成分的车蜡,保护漆面时间非常短,自身很快会被氧化,其氧化后的残留物会加速车漆老化。

(7)研磨抛光:新出厂车漆都是使用机器喷涂的,表层的清漆面特别的平整,车漆的厚度一般在90-150um之间,其中清漆的厚度为20-30um,每次还原抛光处理可以削减0.1-0.33um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upj35976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9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