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纪录片100集解说(百集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及艺术解析)

发布日期:2024-12-22 04:12:09     作者:缅怀未来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uwi176590.html     违规举报


68、 甄选后妃

光绪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体和殿台阶下的铜凤刚刚在晨曦中醒来,就感受到了宫中弥漫的别样气息。这一天光绪皇帝将在这里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

之前的六月,已经年满18岁的光绪帝,终于等来了大婚及亲政的懿旨,这一懿旨昭示世人,慈禧将归政于光绪。懿旨颁发后,朝廷上下颇为震动,反应最强烈的莫过于光绪帝本人,十四年的控制和束缚一朝解脱,亲裁大政的夙愿即将实现。

经过层层筛选,五位入选的八旗女子最终确定下来。此次选后地点,设在翊坤宫的体和殿,地点的选择是一个颇有意味的安排。

翊坤宫,故宫内廷西六宫中的一座宫院,初名万安宫,因其在位置上紧靠中轴线上的坤宁宫,明嘉靖时改为翊坤宫,“翊”字的含义为护卫、辅佐。

光绪七年,随着慈安的离世,慈禧成为紫禁城唯一的掌权者。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从长春宫移居年轻时居住的储秀宫,这座宫院与相邻的翊坤宫随之进行了改造,储秀门和分隔两座宫院的院墙被拆除,翊坤宫的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使翊坤宫和储秀宫相连,形成了一个四进的院落,这也是东西六宫中最豪华的庭院。

慈禧居住在储秀宫,在体和殿进膳、饮茶和休息,这里是太后的餐厅兼客厅。也许在光绪心中,改造后的体和殿,是一堵愈发矗立的高墙,他还需要等待多久才能够穿越它。从翊坤宫前的凤到储秀宫前的龙,此时的慈禧正处在权力的巅峰。

这是一次毫无悬念的选后,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成为了他的皇后。光绪帝终其一生,无法走出太后的围墙,1908年,光绪皇帝崩逝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第二天,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鸾殿离世。4年之后,大清帝国覆亡。

逊帝溥仪的妻子婉容,在翊坤宫廊下曾设秋千嬉戏,廊下的秋千环尚存。这是这个王朝留在这里的最后记忆。


69、 前世今生

建福宫花园,紫禁城曾经的记忆。

2005年,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全面完工,在被大火焚烧了80多年后,乾隆皇帝修造的第一座花园又重新出现在紫禁城的外西路。当皇帝的御制诗和传说都已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乾隆五年,登基不久的皇帝把自己当皇子时居住的乾西二所升格为重华宫,四所、五所被改造为花园。前宅后园是中国文人理想的生活模式,中国文人的后花园虽然是自然式庭园,但这自然的定义并不是乡野的自然,而是以自然的名义,表达了心灵自由的境界。

乾隆从小接受儒学名师的教育,汉文化素养很高,他曾写有四万余首御制诗,数量之多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诗人。在龙袍下面,乾隆还有一件文人的衣衫。

严格按照礼制规划的紫禁城,少有空间留给皇帝的心性,也许文人乾隆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后花园,渴望在一体两面中,实现内心的平衡。

这里集江南园林和宫廷园林特色为一体,以宏伟的延春阁和开敞的静怡轩为主,各色建筑错落有致。内心多样的乾隆,异常钟爱这个紫禁城中空间变化最丰富的院落,皇帝的珍宝也被大量存放其间。由表及里,建福宫花园鲜明地钤上了乾隆自己的印章。几十年后,乾隆把他对建福宫花园的钟爱延续到宁寿宫花园。宁寿宫区是乾隆为自己退休后当太上皇而准备的。宁寿宫花园的建造以建福宫花园为蓝本。

从此,在紫禁城内廷东西两路上,模样相似的两个花园遥遥相对,应和着皇帝的青春与迟暮。

2005年,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完工。这时,距离最初兴建已经有263年。


70、潜龙飞天

1727年,一位叫弘历的皇子,搬进了乾清宫西二所。这一区域自明代开始,就是地位低下的宫女居住的场所。但对于皇子弘历来说,能住进这里却意味着莫大的荣耀。此时,弘历刚刚成婚,按照惯例,成婚后的皇子应该搬到宫外的府邸居住,但父亲雍正却要弘历仍居宫内。在此之前,弘历和重兄弟合住毓庆宫,并没有享受过特殊的待遇。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为了避免储位争斗,变公开立储为秘密立储,谁是储君一直是个迷。而弘历享受的这一特殊待遇,引发了很多人的猜疑。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驾崩,秘密建储的悬念被揭晓,继承皇位的正是弘历。雍正破例让弘历移居乾西二所的良苦用心大白于天下。

建立第二个太子宫,其实是为秘密建储制设立的一个配套措施,保护弘历不正东宫之名,免遭储位争斗。弘历成了乾隆皇帝,为了强化皇权,把继承皇位前居住的“所”升为“宫”。清代把皇帝做皇子时居住的府邸成为潜邸,意思是以前做皇子时就已经是一条尚未升腾而潜在的龙。

《尚书•虞书•舜典》中有,“此舜能继承尧,重其文德之光华”的句子。大臣建议取其中重、华二字,作为乾隆潜邸的名字。这正和乾隆的心意,因为大舜早已是他学习的榜样。

按照惯例,重华宫在竣工后就该写一篇记,但乾隆却迟迟不肯动笔,直到1783年,73岁高龄的他才在《重华宫记》中道出了其中玄机。

“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给我的潜邸取名为重华,虽是称颂之意,但却给我制定了一个典范,让我只有进步,不能后退。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虽没有达到熙世化民的程度,但感觉自己并没有去贪图享乐,而是像大舜那样永远坚守天道,把善施与天下。”

有了这些理由,乾隆才认为自己没有辜负重华之名。


71 、潜邸重华

1735年九月初三清晨,乾隆登基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登基半年后,乾隆皇帝开始了改建皇宫的处女作。“重华宫不必俟秋,令拆造,现令预备料,即择日开工修造。”

重华宫是乾隆做皇子时的居所,按例要将潜邸由所升为宫。升格的不止是名字,长达八年的潜邸改造工程开始了。清朝前期,皇帝的活动空间并不大,少量的营缮工程,也只做一些功能性的补充,并没有较明朝增建什么成体系的新建筑。

乾隆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态。像父亲雍正那样,整日在养心殿埋头批阅奏折的生活,乾隆是忍受不了的。移居养心殿后,他要扩展更大的私人空间。首先他将乾西头所与二所打通,在院内搭了座戏台。重华宫戏台又叫重檐台,看戏的除了太后和王公大臣之外,回部、番部的首领,偶尔也会受邀来此。1739年,乾西四所、五所被拆掉,建成建福宫及其花园等处所。因其远离太后和后妃住地,建福宫花园更像是皇帝的私人花园。

八年后,潜邸竣工。重华宫既是礼仪场所,又可娱乐休闲,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群,相对独立而又自成体系。它的出现,拓展了帝王的活动空间。然而乾隆改造重华宫的用意远不止于此。

1745年立春后的第二天,乾隆召集大学士,内廷翰林第一次到重华宫赐宴联句,之后每年新正都定期举办。

重华宫地处紫禁城的内廷深处,在乾隆之前,外臣绝无机会进入此地。所以,能得到皇帝的邀请,御笔赐福,茶宴联句,哪怕只是听上一场戏,都暗示了皇帝的信任和恩宠。那么,为皇帝尽忠效命,也是理所当然了。


72 、皇子宫区

万历十三年五月,一个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棒从东华门闯入,一直冲到现在的南三所,险些危及太子朱常洛。张差被捕后,万历皇帝却一反常态,未加深究就将他草草处死,史称“梃击案”。但整个事件,却被很多人与万历的宠妃郑贵妃联系在一起,因为她始终相要万历废了朱常洛,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南三所作为皇子在紫禁城的主要住所,虽然偶有波澜,但在多数时候是一片祥和的。

在阴阳五行中,东方属木,青色,主生长,所以皇子的居所在东方,覆绿瓦,寓意皇子可以茁壮成长。这样,南三所的建筑就显得与众不同。

在清朝,皇子们到了成婚年龄才会搬到南三所。在此之前年幼的时候,跟母亲一起住在后宫。十岁后就要搬到毓庆宫等宫区。受封亲王后,就要迁出紫禁城了。只有收到格外重视的皇子,才会允许一直住在紫禁城。在这些皇子中,最终只会有一个成为皇帝的接班人,搬到那些覆盖黄瓦,代表皇权的建筑中。

紫禁城建成后,一共经历了二十四位皇帝。二十四位皇帝中,兄弟最多的是雍正,长大成年的有二十三个之多,彼此间对皇位的竞争异常激烈。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公开建储制改为秘密立储制,使皇位继承人的名字成为一个秘密,只有在老皇帝驾崩后才会昭告世人。这样不仅间接保护了皇位继承人,还给众多皇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虽然他们中有的未享青春年华就早早逝去,有的默默无闻终其一生,很少有人去记录他们,但是也许只有他们才更能体会到平淡的幸福。因为主角只有一个,皇帝才是紫禁城唯一的主人。


73 、菩提树下

2011年,位于紫禁城外西路的英华殿开始大修。院内被铁架围护起来的菩提树在光影斑驳中抚摸着遥远的记忆。

大明王朝某年的盛夏,英华殿内的菩提树又到了枝叶繁茂的时节。神宗皇帝来到这里,深切地缅怀生母李太后。神宗自幼丧父,十岁即位登基,改元万历。李太后对小万历的要求十分严格,为了培养他,李太后延请内阁首辅张居正作为帝师,母亲和师傅的督导伴随着一个孩子的成长。

李太后崇佛,英华殿内的这两株菩提树是她亲手所植。我们不知道许多个月圆的夜晚,在菩提树下,李太后许下的都是什么样的愿望。但其中,应该有对儿子的期许,对帝国江山永固的保佑。

可是长大后的万历皇帝,在其漫长的执政生涯中竟然罢朝二十四年,留下了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供后人去猜想和解读。在万历皇帝没有上朝的那些年日,李太后在菩提树下该是怎样的心情。晚年的李太后,她的时光在英华殿供佛念佛中度过。

清代,皇室信奉藏传佛教,佛堂遍布内廷。在这一大片袅袅佛香中,这座明代遗存的佛殿,偏居于西北角落,在草木摇落中,安享繁华中的宁静。朝代的更迭,生命的延续,一如菩提树下的花开花落。而这树像是带有神奇的密码,连通的是人世间通往佛国世界的祈愿。

李太后种植在丹陛桥两旁的菩提树,至清时已繁衍成为七株。入秋之际,树籽随叶落地,宫里人拾起作念珠,奉为珍品。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从皇宫到民间,这里护育的是寄托,是物是人非中点滴的祈愿。


74、 月满西楼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为了庆祝母亲崇庆皇太后六十岁的生日,慈宁宫内正在举行隆重的祝寿典礼。

早晨五鼓,銮仪卫在慈宁宫门前陈设太后仪驾。皇帝的拜位设在慈宁门正中。天亮十分,皇帝皇后分率王宫大臣妃嫔命妇等在此行礼朝贺。满清继承了明王朝以孝、仁治国的儒家思想,高举孝道作为政治表率。

前朝皇帝驾崩,子嗣皇位,先帝的后妃无论暮年还是青春,随之成为太后,太妃,由紫禁城内廷中心地带的东西六宫迁移到这里。

慈宁宫为皇太后正宫,是举行大典,礼庆的场所。太后是慈宁宫的焦点,而一些地位低下的太妃、太嫔,先帝在世时尚且遭受冷落,住到慈宁宫后就更无地位了,通常她们只能靠微薄的例银为生。《慈宁燕喜图》所描绘的热闹场景,在这片宫区中只是片刻的点缀,大多数时候,这里是静谧的。

当清晨在慈宁宫投下第一缕光影,这里飘起袅袅佛香。慈宁宫花园是紫禁城内大小佛堂集中的区域。将精神抚慰的佛堂得体的安置在自然抚慰的园林之中,不甘寂寞又不得不寂寞的先帝的女人们,在拜佛诵经,草木摇落中获得内心深处的宁静。

从东西六宫来到这里,实际距离并不遥远,可是对于前朝后妃来说,这段距离抵得上千山万水。

此后,属于她们的时代一去不返。


75 、宫墙内外

入夜后,故宫保卫处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登上城墙进行巡逻,这个行为或许已经延续了六百年。

紫禁城建成后,城墙上就驻扎着护军。清朝时,每面城墙上都有十几个哨所,配备有大炮。这样城墙连着城门、角楼与护城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紫禁城的城墙,下方宽八点六米,上方宽六点六米,容得下六匹马并排行走,高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一米,东西长七百五十三米,周长三千四百二十米,被它围住的面积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自古以来,中国的建城方式,是挑选一块珍贵的风水宝地,先将它围起,之后在里面构建最好的建筑和风景,形成一座城。而整个紫禁城,恰恰反应汉字“国”的含义。紫禁城作为中国最有名的城,六百年来,它的城墙始终矗立在那里。

据说,当年砌筑宫墙共用城砖多达一千万块,每块砖长四十四厘米,若将所有砖连在一起,长度是赤道长度的十分之一,有四千四百公里。每块砖都用人工砍磨平整,横竖合缝对齐,再用煮好的江米汁和白灰浆掺合在一起,将内部缝隙全部灌满,使墙垣凝固成一个整体,固若金汤。用如此时间,人力,物力,堆积出精巧和规模。这时,建造的已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让人肃然,敬畏的宏伟。它要围住的不仅是九千多间华丽的殿宇,更是那些被我们称为规矩的内容。

城墙的四个方向各开一座城门,唯有经过它们,才可以让墙内与墙外产生些许的沟通。

春夏秋冬,数百年,也许只有这城墙,这城门,可以看见,墙外,为生命而活的平凡百姓们的悲欢离合;墙内,为皇帝而活的宫女太监们的喜怒哀乐。外边的人遥不可及,里边的人难以冲破。


76、 道法自然

冬尽有期,雪霁。这座城即将复苏。

风从紫禁城东南方吹来。隔着九千多间屋顶,紫禁城西北角的延庆殿等待春的到来。

旧时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欢天喜地的涌进来。皇帝亲临延庆殿,仰天三叩九拜,祈祷风调雨顺,并发愿谨守规范,顺天之气。

中国以农立国,依赖土地,靠天吃饭。敬仰天地,敬畏自然,在神圣的祭祀中,寄托了凡间百姓最为质朴的生存愿望。

与天地相合,顺应自然,就是这片土地历经数千年岁月轮回造化出的生命观。

春秋流转,搭起这片城的不仅是土木砖瓦,还有四季的霜华。

经历过多少千娇百媚的生和回归寂灭的死。城中的一切,到底是有是无。

听,这座城中,生命,一死,一生。天地,一呼,一吸。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7 、紫禁寒暑

数九隆冬,大雪笼罩下的紫禁城,和宫墙外的世界一样寒冷。

但皇帝所在的宫殿,却像春天一样温暖。赤红的炭火正在地洞里熊熊燃烧,热量顺着火道传递到地面,整间屋子也因此变得暖和,形成暖炕或者暖阁。乾隆皇帝就曾为此题诗,“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此外,屋内还放置了各式造型精致的薰笼,手炉和脚炉,以便皇帝和嫔妃随时取暖。

就在皇帝享受冬天里的温暖时,工部都水司的差役们却要冒着严寒,在护城河的冰面上忙碌。他们已经在位皇帝的夏天生活做准备了。每年立冬后,清理过的护城河蓄入干净河水,待深冬结成厚冰,选取明净坚厚冰面,切割成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运进宫中,以备皇帝来年夏天使用。采冰只要人多即可,但要在偌大的紫禁城里长期存冰,谈何容易。

在隆宗门外西南处,有四座形制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建筑,这里就是藏冰的地窖。冰窖地下部分深约一点五米,墙厚达两米,至今进入窖内,仍感寒气袭人。窖内宽六点三六米,长十一点零三米,地面铺大块条石,四壁自下而上,先砌条石,再砌条砖,然后起条砖形成券顶。采得的冰块由里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码放到窖顶,每座冰窖竟可藏冰五千多块。

藏冰的问题解决了,至于夏天如何用冰,自然还有更高明的法子。清代出现了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称为冰桶。箱内材质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既能较好隔热,又可避免冰水侵蚀箱体。在箱底一角有圆形小孔,用来排放冰水。夏天,可将瓜果饮料镇于箱内冰上,供以消暑。冰箱的盖板一块固定在箱口,一块是活版。盖板上的通气孔在保鲜食物的同时,释放箱内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

皇帝对冬暖夏凉的享受不仅奢华,更是至高皇权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种折射。


78、 皇家炊烟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饭食对于老百姓来说,就像天一样重要。在古代中国,吃饭更是被天子每天都当做重要的事情来做。

“传膳!”

乾隆十二年十月初一,和往常一样,随着养心殿传出的一声口令,一队穿戴整齐的太监抬着各式膳桌,手捧几十个金龙朱漆膳盒,从内御膳房浩荡而出。这天皇帝决定在重华宫用膳。

御膳房是紫禁城里专门伺候皇帝吃饭的机构,里面主要管理事务的大臣都由皇帝钦点。但紫禁城里的御膳房并非只有一处。最大的在景运门外,称为外御膳房,不过这里很少为皇帝制作膳食,一般只负责宴请群臣。另一处设在养心殿旁,称为内御膳房。这里才是专为皇帝做饭的地方。

皇帝吃饭的第一道程序是传膳,由专人详细记录下当天用膳的时间、地点和菜名。传膳之后就是进膳,进膳之前还有一个不被记载的程序:尝膳。每道菜上来后,先有太监用银牌测试是否有毒,再亲口尝试,确定没有问题皇帝方可使用。

不论是日常用膳还是宴请,皇帝膳桌上总是冷热、甜咸、荤素、干鲜一应俱全,以此达到营养合理搭配,膳食平衡。在所有膳品中,像燕窝、鹿脯丝这样的山珍海味自然不可缺少。即使像白菜这样最普通的食材也要用珍贵辅料精心烹制,以此彰显天子的尊贵。

例如这道皇家菜谱中,以鸭子为主料制作的寿形鸭方,首先要将鸭子煮熟,接着烧成酱鸭,再拍成肉泥,然后涂上虾肉,再在虾肉上铺满核桃,最后放入油锅煎炸而成。有时,皇帝会将吃不完甚至丝毫未动的膳品赐予大臣,这对大臣来说将是无上的光荣。

御膳除了菜品的极致讲究,餐具更是人间最奢华的搭配。除了金、银、官窑瓷器、珐琅器之外,还有玉石、玛瑙、玳瑁、象牙等各种名贵材料做成的碗碟。皇帝用膳完毕后,随着太监的一声传令,来时的队伍又浩浩荡荡的返回内御膳房。

如今,内御膳房的院子冷清而荒凉。只有这些被历史雕刻过的石头散落在角落,用身上的印记永远记录下这里曾经的神秘和繁忙。


79 、龙袍袈裟

故宫西六宫墙外有一座别致的精构楼阁,是故宫西路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四条金光闪闪的飞龙腾跃于脊上。形制奇特,宫中少见。

这座名为雨花阁的藏传佛教密宗佛堂,是仿照十一世纪初西藏古格王朝托林寺内的金殿建立的。

雨花阁是由来自青海的三世章嘉•若白多杰根据藏传佛教的教义主持修建的。这位三世章嘉年仅八岁就被迎入北京,从二世土观上师学习显密教法,并与当时比他大六岁的皇子弘历结下了同窗之谊,从此开始了他与这位乾隆皇帝作为朋友、君臣和师徒的一生。清朝藏传佛教信仰成为团结蒙藏民族、维系皇权的政治需要。

雨花阁兴建的源起有这样一种说法,有一天乾隆皇帝问章嘉国师,在西藏为佛教建有广大功业的杰出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功绩如何。章嘉国师一一详细列举,其中讲到了西藏佛教后弘期的著名大译师仁钦桑波创建托林寺。寺内正殿有四层,内设四续部佛众的情况。乾隆皇帝说,在朕的京城中也要建一座那样的佛殿。于是由章嘉国师负责,在内城右方建起了一座四层金顶佛殿。但在政治家与普通人的双重角色里,一个皇帝的真实信仰常常不被人们知晓。

雨花阁,汉式单檐攒尖顶,上覆鎏金铜瓦,顶立鎏金喇嘛塔,顶脊装饰藏式鎏金蹲龙,是清宫建筑群中唯一的汉藏合璧式建筑。它是皇宫的专用佛堂。除了作佛事的僧侣,外人是不能踏入一步的。这里既不供高僧大德居住,也不供蒙藏领袖朝拜,它只是乾隆皇帝个人的礼佛场所。所不同的是,他将藏传佛教修行层次通过佛像与唐卡的陈设,做了具象化的表现。

在雨花阁一层正间众多佛像之中,有一尊具有喀什米尔风格的铜像,他是古格王朝一位出家为僧的国王,名为那嘎拉咱。这尊铜像出现在雨花阁中,这其中的深意如同是两个王者穿越时空的一次对话。乾隆皇帝对这位十一世纪皈依佛法的国王的敬仰,已经表露了他希望作为转轮圣王光大佛法的祈愿与心声。


80、 宫中坛城

雨花阁是一座外观三层实际上内置四层的藏传佛教密宗神殿。

它每层的佛龛供奉都代表密宗四部修行的不同层次。分别供奉着功行品、行德品、瑜伽品、无上瑜伽品四部密宗佛像。雨花阁及其陈设实际上是西藏格鲁派密教系统观念和神系结构的直接表现。雨花阁一层悬挂着乾隆皇帝御题智珠心印匾额,正间天花装饰观音六字大明咒,整个殿堂前布满佛塔、佛像、供物,佛龛之后有掐丝珐琅立体坛城三座。

坛城即曼荼罗,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的观想缩影,反映出佛教的宇宙观,而这三座精美华贵的珐琅立体坛城是西藏众多寺庙中所没有的。这三座坛城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外部是紫檀木重檐亭式罩,是世界范围内最名贵的立体坛城。

雨花阁是藏传佛教密乘神系趋向系统化的标志,安置在坛城后一层称智行层,供奉以无量寿佛为中心的事部九尊佛,这些神像就是密宗事部的主尊及护法神。

暗层仙楼称德行层,供行部佛像九尊,以宏光显耀菩提佛为中心,佛母和金刚各四尊分列左右;三层普明圆觉称瑜伽层,供奉以大日如来佛为中心的瑜伽部五尊佛,即金刚界毗卢佛,成就佛,最上功德佛,普慧毗卢佛和度生佛;顶层雨花阁称无上层,也是最为神秘的无上瑜伽部三位主尊佛所在,位置与底层坛城的主尊保持一致。

密宗修行人要严格遵循修行层次和阶段,最后达到生起圆满,才能解脱成佛。雨花阁立体而形象的再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四部的修行理论,使雨花阁成为清宫佛堂的标志。

81 珍妃之死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光绪皇帝逃离了紫禁城,而他最喜欢的妃子在这一天死去了。

珍妃曾经是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因为出身家庭比较开化,从小就见识广阔、性格开朗。时常穿着男装博皇帝一笑,还经常拉着光绪在皇宫里到处跑,让太监给他们拍照。她天资聪慧,能双手写字,喜欢绘画、唱歌。这与年轻时候的慈禧很像。不知是否是这个原因,珍妃刚入宫时也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慈禧知道她喜欢书画,还一度为她延请名师。

但是后来,慈禧对珍妃的态度却慢慢发生了变化。甲午战争后的一天,慈禧太后突然宣布将珍妃降为贵人。事情的起因是河南巡抚裕宽为谋福州将军一职,走珍妃的门路,也就是珍妃在卖官。慈禧审查此事,珍妃供认不讳,并顶撞道:上行下效,不是老佛爷开端,谁敢如此。慈禧不能忍受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更重要的是珍妃此时已卷入更深的政治漩涡。

当时的光绪急切的希望摆脱慈禧的训政,在全国推行维新变法,珍妃在这件事上经常给他鼓励和支持,甚至替他出谋划策。

1989年9月,维新变法半路夭折,光绪被囚禁瀛台,珍妃被施以杖刑,撤去簪珥,打入冷宫,直到那场悲剧发生。关于珍妃的死因,宫廷的记载是,慌乱出宫时来不及将她带走,后殉难宫中。而另一种说法来自一个名叫崔玉贵的太监。8月14下午,几年来一直幽禁在冷宫的珍妃被带到颐和轩,简短而激烈的对质后,慈禧太后下令,太监崔玉贵和王德环连揪带推把珍妃推下井里。

清廷的记载漏洞百出,太监之言也不能尽信。但也许正因为这扑朔迷离,让珍妃成为清朝后宫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妃子。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妃子,转眼间就死于非命,五六百年,这样的故事又有多少呢。这就是紫禁城,一座带有巨大魔力的城,任何在里面发生过的事情都是你读懂它的一处神秘注解。

82 长寿天下

1796年正月初四,一辆来自安徽的马车来到北京,一百零六岁的老人熊国沛要去紫禁城宁寿宫吃一顿饭。

宁寿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772年乾隆皇帝对宁寿宫区域进行了重新规划,打算作为他日后归政的太上皇宫。

太上皇宫也分前朝和内廷,前朝的主体建筑是皇极殿,九间重檐的宫殿前有露台和御路,皇极殿的造型与乾清宫相仿,也取帝尊九五之制,殿内装饰品级仅次于太和殿。内廷部分分为东、中、西三路,殿、阁、楼、台、亭、斋、轩、馆,无不具备,每栋建筑的命名都与长寿有关。仿坤宁宫规制的宁寿宫,仿养心殿规制的养性殿,仿乾清门式样的养性门,太上皇宫俨然一个微缩的紫禁城。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宁寿宫皇极殿被油饰一新,禅位刚三天的太上皇乾隆要在这里宴请天下的长寿者,这个宴席叫做千叟宴。在当时,参加千叟宴就意味着被皇帝接见,是很高的荣誉,家人和朋友也会倍感荣耀。所以远在安徽的熊国沛老人已经一百零六岁高龄,但还是在家人的搀扶下坐上了去往北京的马车。一路上如何行程,怎样集中,途中食宿,预防疾病等注意事项,宫廷里全部派专人负责安排照料。

随着中和韶乐的奏响,千叟宴开始了。

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升上皇极殿宝座,嘉庆皇帝亲率三千零五十六名银须白发的老人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席间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被请到御座前,一百零六岁的熊国沛喝到了太上皇亲赐的御酒。这位号称升平人瑞的老人,被授赐了六品顶戴,其他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也都得到了七品顶戴。这是朝廷的敬老之意,也是乾隆对于寿的理解。

古语说,大德曰生。帝王的成就不在开拓疆土,不在积累财富,而在于使他的子民健康长寿。万民长寿,才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宁寿宫,乾隆的长寿理想。

83 翠玉江山

昆仑山脉的密勒塔山,海拔将近五千米,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这里因盛产大块玉料和水中的籽玉而闻名天下。

1759年,乾隆皇帝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从此这里到北京就开辟了一条玉石之路。所有的玉料都变成了皇家独享,如果民间有百姓私自开采将触犯法律。

十年后的一个夏日,随着一声响彻山谷的声音一块硕大的石料从山体脱离下来。这块石料有五千多公斤重,采石工人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它运到山下,它被装上一辆轴长三丈五尺的特大号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还有一千个工人扶把推运,一场长途跋涉的旅程开始了。

一路上工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冬天则泼水成路,在冰上拽运,每天最多走四五里路,三年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紫禁城。

当时皇宫里有玉作和如意馆,专门为皇家做玉,但如果有大型玉件要雕刻的话,则会把玉料送到苏州或扬州制作,因为那里聚集了全国最好的制玉工匠。几个月后,这块玉料又奔向了千里之外的扬州,这一走又是三个月。

在扬州历经七年零八个月,这块玉料的身上被雕琢上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是赞美乾隆是个像大禹一样的好皇帝。

1787年9月,在二次进宫后,这座玉山被安顿在紫禁城里的乐寿堂。这时,距离它离开昆仑山已过去十多年。曾经有多少工匠在它身上同时工作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人计算过,仅在扬州的雕琢工时若由一人完成,需四百多年。如果把运送的工时算上时间将更为惊人。

打造这座玉山,无论是花费的时间还是付出的人力,足以堪比大禹治水,如此劳民伤财,乾隆皇帝后来也觉得过意不去,在给这座玉山的亲笔题诗中,他告诫子孙,如果仅仅为了追求珍玩,今后决不允许再做这样的事。后来更多的人称它为国宝,因为在它之后,玉山的制作就此绝迹。

84 一诺千钧

1794年的秋天似乎来的特别早。这一天,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在梵华楼诵经打坐,袅袅佛音未能驱散他心头的烦闷,满怀心事的乾隆信步走进了景福宫。

景福宫坐落在紫禁城的东北角,隶属于宁寿宫区,修建于乾隆三十七年,是乾隆皇帝专门为自己营造的一处颐养天年的居所。站在院墙内,乾隆环顾四周,曾几何时,当年种植的松柏如今已经枝繁叶茂,而自己执掌皇位也已经将近六十个念头,十六年前的往事再次涌上乾隆心头。

那一年一个叫金从善的秀才冒然上书,指责乾隆迟迟不立太子,乾隆据理力争,并正式公开了自己登基时的对天盟誓,只当六十年皇帝,绝不超越祖父康熙的执政年限。当年的誓言声犹在耳畔,事到如今,退还是不退,乾隆的心里难以决断。透过垂花景福门,乾隆看到了他最爱的文峰石,这块高约四点五米的巨石耸立在绿荫下,上面镌刻着乾隆在十八年前写的一首《文峰诗》。在这首诗里,乾隆介绍了文峰石的来龙去脉。这块奇石采自北京西山,竖立在景福宫起到重要的点景作用。在诗的后半部分,乾隆明确表述了将来归政退位的决心,看着自己归政退位的誓言深深刻在石头里,乾隆的心情更加沉重。根据钦天监推算,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一将会发生日食,正月十五又将发生月食,难道是上天要向自己警示么。

1795年正月初二,因为日食而推迟了一天的皇帝家宴上,乾隆依次给子孙们发送红包,唯独绕过了十五字顒琰,乾隆对顒琰说,你要银子何用。话一出口,乾隆感受到如释重负的轻松。

1796年新春,乾隆宣布退位,皇十五子顒琰成为帝国第七位皇帝嘉庆。历史上禅位的皇帝寥寥无几,乾隆列居十三。

是处拟为归政居,老谢远游老厮守。退位以后,乾隆并没有像诗里所说的那样搬进景福宫,他依旧在养心殿居住。但是这些都已不再重要,毕竟乾隆已经郑重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85 魏晋风流

中国书法长卷中,最传神的点睛之笔往往在不太起眼的角落。一如乾隆花园里这座小小的凉亭。

禊赏亭,位于乾隆花园的入口处,亭内有迂回婉转的流杯渠,引水入渠,酒杯可以浮在水面顺水流动,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千年前发生的一幕。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举行聚会,众人依次坐于河边,顺水流动的酒杯在谁的跟前停留谁就要作诗一首。会后王羲之写下《兰亭序》,描述了众人悠然自得的场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序中流露出仕途不顺的王羲之对人生的感叹,唯美的文字无意中营造了一个类似陶渊明世外桃源的地方,以至于这场在当时并不特殊的聚会也让后来的人念念不忘。

相传到了唐代,《兰亭序》的真迹被唐太宗得到后命书法名家冯承素、褚遂良等人临摹数个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唐太宗临死前,命《兰亭序》真迹随他一起埋葬,留给后人的则是无数个摹本。

迟到的乾隆皇帝只好在这些摹本上下功夫,他将历代最著名的七个摹本全部收入囊中,并和自己的摹本一起刻成石柱,制成拓本,统称为《兰亭八柱帖》,以便宣称最好的《兰亭序》都在他那里。

这是一幅很有意思的画,画中人原是王羲之,乾隆皇帝得到后要求画家以他为模特,重新绘制了这幅画,画中人变成了乾隆本人。

乾隆不是书法家,也不是艺术家,可以称他为收藏家。作为一名狂热的收藏发烧友,仅仅是装扮成王羲之的样子,或许乾隆还觉得不够,于是王羲之的兰亭变成了乾隆花园的禊赏亭,会稽山阴的清流激湍,微缩成眼前的曲水流觞。

作为帝国的主人,紫禁城就像一个巨大的收藏室,王羲之,《兰亭序》,禊赏亭,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被隐藏在这里。现在收藏室的大门已经打开,到访的人们可以一睹此中的收藏。通过这些现存的线索揣测皇帝的精神幽谷。

86倦勤归政

如果把乾隆花园比作一个写实长卷,长卷末处是乾隆为自己修建的退休之后的居所:倦勤斋。

两百多年前,午后的阳光慵懒的洒在这里,花甲之年的乾隆偷闲小坐于此。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在紫禁城九千多座房子里被公认为奢中最美,美中最精。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面镜子,从中得以窥视乾隆皇帝的内心。

南方的竹制装修在干燥的北方常常离缝走样,脱落开裂,这里却大量使用了竹子的元素,它经年累月的牢固里藏着一个秘密。

在四川、贵州等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谷、河床旁有一种珍稀树木,它生长缓慢,成材至少需要百年,木质坚硬耐腐,自古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之说。它就是传说中的金丝楠木,历代是皇家专用木材,专用于皇宫、陵寝、寺庙等大型建筑,乾隆皇帝则大材小用,将它雕刻成斑竹髹漆纹格。小戏台上的勾栏同是金丝楠木质地却更为精工细作,巧夺天工。它既有竹子的优雅形态,又有金丝楠木的恒久坚固,最是低调的奢华。

竹子宁折不弯,中通外直,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君子的象征,历来受到文人的特殊喜爱。能征善战,骁勇彪悍的女真族坐稳江山之后风雅起来,不输给任何一个汉族文人,乾隆皇帝更是将不可居无竹贯彻到了极致。

精选的冬竹加工成细如发丝的竹丝,竹丝根据不同的光泽,组成这些图案,这是古代南方手艺人最为繁难精细的手工艺。将毛竹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多道工艺后镶嵌在木胎、竹片上,在上面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纹样。今天南方艺人中,幸运的保留着这项手艺,倦勤斋才能够在两百多年后得以修缮。

在不同的场合,乾隆表现出对竹子的偏爱,在这里,他把这种偏爱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他再爱竹子,终究只爱竹子的形态,内里却是皇家专用的金丝楠木。同样,他再渴望倦勤归田,却没有在倦勤斋真正居住过哪怕一天。

退休之后,他仍居养心殿把持朝政,倦勤归田意味着放弃权位,这是高居庙堂之上的乾隆皇帝一生无法抵达的彼岸。

87 手工艺再现

乾隆皇帝的归田之所,曾经美轮美奂的倦勤斋,在两百多年无人问津的时光里已然面目全非。

2002年,倦勤斋修复工程启动,寻找两百多年前的精致手工艺是这次修复的一大难题。

倦勤斋修复组首先来到了江南,寻找可以复制苏绣铺垫的传统手艺。

明清两代,这里设立有江南织造局,专办宫廷御用的各类纺织品。苏绣发源于苏州古运河,最初只是当地捕鱼人身上的刺青,苏州姑娘的心灵手巧让苏绣闻名天下。苏州刺绣以其工艺高超,设色雅致,成为宫廷礼仪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两百多年前,乾隆钟爱的倦勤斋也大量使用苏绣。今天,这个家族工作室经过世代传承,依然保留着这门传统的手艺。不过这一次,他们遇到了最大的挑战。

(顾文霞大师工作室 办公室主任 张平)“这第一部分的难度就在于,它这个是几百年前的文物,现在是已经是保存在故宫里面,它不让带出宫的,就增加了一个难度。”

工作人员只能参照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文物照片,先用铅笔把图案白描于纸上。这个寓意富贵福寿的图案,大概花掉一个设计师两个月的时间。完成的白描稿要送交故宫博物院专家审核,通过之后方能进入下一步。

将白描稿勾勒于特别订制的明黄、鹅黄的贡缎上,这一步叫勾绷,处置起来不能失之毫厘。接下来的刺绣由最有经验的工匠合力完成,凭借高超的技艺,工作室三十五位绣娘历时一年的精心绣制才复原完成了倦勤斋铺垫,共七套,二十三件。

在安徽潜山,找到和两百多年前一样的造纸技术。在江苏南京,找到几近失传的云锦技术。在浙江东阳,寻觅到了世代相传的竹编工艺。

一个个以为失传的技艺重生了,古老的倦勤斋,古老的倦勤斋,重新变得光彩照人。

88 通景画修复

这是现存最大的一幅通景画,传说是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学生王幼学所做。

漫天的藤萝绘在精美的丝织品上,透过藤萝,你可以看到蓝天。由于年代久远,它变得脆弱残破,对于它的修复,是整个倦勤斋修复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TK,来自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参加过很多亚洲国家古老绘画的修复,他将加入通景画修复的团队。

将巨大的通景画毫发无伤的揭下来没有成例可循,找到巨幅通景画的接缝处这是工作的第一步。把绘画的接缝处打湿、分离,想用这种方法揭取壁画。然而,这样似乎不够安全,通过嵌入把壁画揭下来似乎也行不通。最后专家组决定,像这样把整个夹层都取下来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壁画。

这是用来修复通景画的新发明,和好的面团是用来除尘的,既可以粘掉画面表层的尘土,有不损伤颜料。这种海藻胶是用来固定颜色的,当它的比例为百分之二,温度在五十度时,可以达到最好的固色效果。画面失色严重的地方,需要第二遍补上海藻胶。纤维纸覆盖在通景画表面上,用排刷赶走里面的气泡,使纸张和壁画更紧密的贴合。已经支撑了通景画两百多年的底衬,现在要被小心的去掉,重新装裱新的命纸。

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通景画的修复完全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整个修复过程,需要大大小小近百道工序。七名专家历时一年多的努力,通景画的修复工作全部完成。最后的挑战是把通景画安全的安放回天花板。

为了精准完美的回帖,修复组制作了倦勤斋模型,按照原大小缩小了九倍。反复试验确定无误之后,终于进入了真正的回帖过程。在天花板上每隔三十公分划线,划线处涂上浆糊和乳胶勾兑好的粘合剂。待粘合剂达到最佳状态时,把通景画卷起来,举至天花板,将壁画上的划线和天花板上的线精确吻合。整个操作过程严谨细致,这些措施让粘合更加牢固。

终于,通景画完美的呈现在倦勤斋,如同两百多年前乾隆抬头仰望的一模一样。

89 画壁九龙

这里曾是五百多年来中国皇帝的安家之所,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每一处细节都传递了当时主流的建筑哲学。

它切割了空间,阻挡了视线,它看似多余却又不可或缺。八面来风在它面前汇聚、沉淀,所有的污秽、愁怨,在它面前消散于无形。

影壁又称照壁,中国庭院里一道神秘的墙,古代用来挡风聚气,保有隐私。故宫里的影壁样式很多,但这样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仅有一例,这就是皇极殿广场前的九龙壁。

九龙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正面由二百七十块烧制的琉璃塑块拼接而成,九条高浮雕的巨龙各戏一颗宝珠。在中国古代文明中,九是极数,九五之制为天子至尊的体现。檐下用九五四十五块龙纹垫栱板暗合了九五之制。

据说,九条龙中,中间的黄龙代表皇帝自己,两边的八条龙分别是八旗子弟。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体现九五至尊。九龙壁,一面华丽的影壁。后人看到九条龙,也可以看到几百年的故事在这影壁上演。

据说,乾隆帝十分喜爱九龙壁的造型,便在自己准备颐养天年的皇极殿前建造了一座。皇极殿是太和殿的微缩摹本,它像一面镜子,折射着太和殿曾经上演的兴衰往事,而九龙壁或许是紫禁城里的另一面镜子。

90 移天缩地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中国文化中,石头与水常作为自然的象征,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构景元素。很多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被用来营造园林,供人赏玩。它们或单独成峰,或叠石成山,犹如凝固的烟云,停留在消散的瞬间。

皇家园林,由于有皇帝的支持,可以动用国家的力量,其中的峰石更是此中的精华,也正是那些热衷于营造园林的帝王们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了极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胡洁)“中国皇家园林里面,造大型的石头假山,有记录的最有规模的是宋徽宗,他造的假山叫艮岳,在汴梁。”

在之后的时间里,艮岳中这些毫无生命的太湖石,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金军攻破汴京,将残存的南太湖石运到当时金朝的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点缀在琼华岛上,乾隆皇帝修建乾隆花园时,它们又被运进紫禁城。

“太湖石它的特点皱、透、漏、瘦。皱,就是它有纹理,就像画国画那个皴法一样,它有很多的纹,所以叫皱;透,它就是里面有很多的孔洞;瘦是它纤细,它成型,它有曲线美。所以它的这个造型非常的丰富,是大自然的一个造化。跟诗、画、哲学、文化是一个整体。就是代表东方文化的一个造园特色。”

石头运进紫禁城后,在乾隆皇帝的摆弄下,万里江山仿佛就在这一山一石间。只有当这些石头到了叠石匠人的手里,它们才真正被赋予了生命。

何者可为丘,何者可为壑,何者可为峰,何者可为峦,叠石匠人了然于胸。

“故宫用石头的规律,就是基本上这山全是拿石头叠出来的。因为故宫能建园林的面积太小,很小的空间里的这种巍峨,高远的感觉,这个技术要求的含量是很高的。”

叠山之石,有着一套独立完整的传统工艺,比如石头与石头间的粘合剂是用糯米汁和石灰,还有我们未知的物质调试而成,坚固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的水泥。石头作为能够穿越时光的材料,渗透着园林主人的情怀。正是通过它们,那些遥远的园林营造者与当下的我们,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91 尘封佛国

“开门啦,打搅诸位啦!”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故宫博物院开始系统整理研究数量庞大的故宫藏藏传佛教文物。这次整理也打开了梵华楼那扇尘封近百年的门。阳光似乎太久没有穿透那些门扉。尘埃落定,炉里香灰尚满,似乎那缕烟刚刚散去。

1887年光绪十三年,《内务府陈设档》记载,查的梵华楼上前檐现查勾滴不齐,栏杆缺欠,甬路地面破碎,这是梵华楼最后一次出现在大清的故史档案中。之后,关于梵华楼的记载便是1926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点差梵华楼文物,点差结果与《陈设档》记录大体一致,点差后,梵华楼作为库房维持原貌,封条一贴近半个世纪。

1933年大批故宫文物南迁,梵华楼文物也原地未动,直到半个多世纪后那些蒙尘的金碧唐卡,六品佛像,在光线中渐渐现出它们的庄严本相,一座保存完整的藏传佛楼重现昔日凝固的时间。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六十一岁,为了自己位居太上皇时有片清净之地可以颐养天年,授命在紫禁城东北角兴土木,改建宁寿宫,工程历时五年。宁寿宫东路最后一座建筑就是梵华楼。

梵华楼是一座六品佛楼,又称为妙吉祥大宝楼。六品佛楼是依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修行思想而建,楼内共有七个开间,正中为明间,明间以外六室,代表六品。一楼六室,供奉掐丝珐琅大佛塔六座,明间以外六室塔顶上部开天井,上下通连。楼下供奉护法,楼上供奉主尊,上下二室合为一品佛楼。

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清宫先后修建了八座六品佛楼,其中多数已面目全非。紫禁城内有四座,慧曜楼,1923年毁于建福宫大火;淡远楼,现如今已不复存在;宝相楼,文物已不完整。唯有梵华楼百年尘封,成为迄今为止存世最完整的六品佛楼。

92 寂静的花

六品佛楼是一种佛楼规制,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修行思想。

紫禁城的梵华楼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完整的六品佛楼,也是佛教学者们探寻格鲁派宗教思想最神秘的宗教场所。

格鲁派主张显密兼修,针对修行者不同的根机,将密宗修习由浅入深分为四个阶段:功行根本品,德行根本品,瑜伽根本品,无上根本品,其中无上根本品又分为无上阴体根本品和无上阳体根本品共五品,加上代表大乘佛教显宗的般若品,共称为六品。

梵华楼一楼明间,供奉明代铜鎏金优填王旃檀佛像。佛像在梵华楼动工第三年由北京南城圣安寺迁入。环旃檀佛北、西、东三面墙挂供释迦牟尼传记和本生故事唐卡九幅。二楼明间供奉木雕金漆宗喀巴大师坐像,他是格鲁派的创始祖师。环绕塑像的三面墙壁,挂供宗喀巴生平事迹的唐卡三幅。梵华楼楼下明间之外六室,室内正中各供奉掐丝珐琅大佛塔,建成于乾隆三十九年。塔周围北、西、东三面沿墙放长供桌,桌上供设珐琅供器。三面墙壁上部,都挂供与墙壁等宽的唐卡各一幅,每幅绘有三位护法神,六室共五十四位护法神,守护着代表佛陀身、语、意的佛像、佛经、佛塔,也守护着这个修行空间。

楼上明间之外六室,是六品佛供坛,室内正中有天井围栏,连通上下楼,楼上楼下的陈设互相呼应,形成整体,楼上六室每一品靠北的墙壁供奉着九尊六品佛铜像,他们代表了所对应的这一品密法次第修行中最重要的九种密法经典。

每室东西两面墙上的小龛内,各供奉六十一尊小型铜佛造像,每间共一百二十二尊,供龛下方的柜门中还供奉了每品主要的佛教经典和法器。这样,每个品间象征佛陀身、语、意的三种法物悉已俱足。佛塔、佛经、佛像和护法构成的有机空间,配以纷繁复杂的藏传佛教神系,格鲁派的修行思想在梵华楼中被系统、立体地呈现。

梵华,梵有清净,寂静的意思,华字通花,如佛说法,天降梵花,梵华便是那朵清净的花。

93 芸芸众神

独立的小院安静宽敞,前后三进,归紫禁城的城隍一人独享,很难想象在紫禁城这个皇家禁地,城隍会有一席之地。

城隍最早出现在周朝,城是城墙,隍是护城河,他监管一方的阴阳和神祇,是中国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紫禁城内的城隍庙坐落在西北角楼下,远离喧嚣,一片祥和。

在雍正四年,才在紫禁城内建这座城隍庙,为什么他要建这个城隍庙呢?他在成为皇帝之前的经历让他更接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吗,还是他需要借助城隍来保护紫禁城的安宁?

城隍作为神,他的形象一直在不断改变,到了宋代,各地百姓会尊奉已死功臣或英雄豪杰为城隍。比如北京的城隍是杨继盛,柳州城隍柳宗元,杭州城隍文天祥等等。这种可以将凡人奉为神的宗教观,体现了中国文化里的人性化,也将高高在上的神世俗化,可能老百姓们认为从他们身边产生的神更能尽心尽力的帮他们办事吧。同时,城隍庙的分别也极其广泛,盛行于大中华地区,越南,朝鲜半岛等。

在皇宫里,皇宫要忙着祭拜天地,三教教主外加自家祖先,皇宫们的女眷们相信观音,灶王和狐仙,城隍很容易被忽视。据《大清会典》规定,每年祭紫禁城城隍两次,万寿圣节及秋季选择吉日由皇帝钦点内务府大臣致祭。光绪十年议定,每年十月初十,慈禧皇太后万寿节时,会派遣官员进行拜祭,祭神期间,还要请大光明殿道士举办道场三日,以示对城隍之尊崇。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城隍终于卸下肩上的担子,从雍正四年建立城隍庙算起,他在岗九十八年,从此,城隍庙里就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人来上香祈福了。

94内廷恭造

“胎骨要淳厚,款式要文雅,器皿花样粗俗,材料亦不好。做素静文雅即好,何必眼上刻花,若不如意,朕不依,再做时不要失其内廷恭造之式。”

雍正皇帝提出的内廷恭造便出自造办处。康熙十九年,为方便康熙皇帝研究科学,制作美工,内务府于养心殿设立造办处,康熙三十年后移志慈宁宫区,下设各类作、处、厂、馆,提供皇家生活用度。造办处虽编制于内务府,实际却由皇帝直管。雍正皇帝品味极高又挑剔苛刻,似乎只有他最亲密的兄弟,能文能武,懂艺术,会设计的怡亲王允祥统领造办处才能合他的心意。

造办处有严格的制作流程,命作的活计要经过皇帝下旨,制作样品,交皇帝御览,提意见,再修改,再呈览,有时反复多次直到皇帝满意才可制作。“奉旨,甚好,准造,钦此。”

雍正的形象,最不同于其他皇帝的是那副圆眼镜,造办处为雍正做了至少三十五副眼镜,便与他随时随地以勤天下先。作为清朝最勤政的皇帝,雍正的闲暇时光所剩无几,他娱乐的主要方式就是制作和赏玩这些艺术品。见到能让他称赞的物件,他会问起,烧造是何人?画此珐琅是何人?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胎体采用景德镇优质细白瓷,为珐琅彩的烧造铺设了坚实的基础。但珐琅彩的釉料一直依赖西洋进口,供不应求。

雍正六年二月二十二日,造办处奉怡亲王谕,试烧炼珐琅料,五个月后实验成功,并炼出了西洋珐琅料不曾有的十二种颜色。画家、书法家将诗、书、画、印融入瓷器,呈现出纸绢绘画所不及的洁润晶莹。

艺术家们介入工匠的造办,把雍正时期的器物送向审美的巅峰。它们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之貌。器形之美,比例协调,恰到好处,确有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之感。

造办处实现了清代艺术与科技的极高成就,它留下雍正皇帝的文雅精细,一个朝代的审美,气息犹在。

95 水火之间

2011年,故宫博物院每年一次的防火演习正在进行。而在紫禁城西南角,武英殿南方的这所房子没有被防火演习的热闹影响,安安静静。但是这里却是紫禁城最早的消防队驻扎的地方,激桶处。

五行中,水克火,色黑,所以激桶处的屋顶铺黑瓦。今天,只有这不同寻常的乌黑琉璃仙人,淡淡透出这座建筑昔日的责任,以及它与水火的渊源。紫禁城有着九千多间木质殿宇,木,象征生命的力量,温润自然,这样一个人造森林,火灾也成为极大的隐患。

1421年,紫禁城建成的第二年,崭新的三大殿全部烧毁,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明清四百九十一年里,有记载的重大火灾就有四五十次之多。

《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共有铁、铜和鎏金铜大缸三百零八口,这些正是明清时代为了防火而设置的储水缸。每口缸大概可贮水三千多升,必须时刻保证缸水满盈,人们称这些大缸为门海,寓意门前有大海,能震慑住火灾,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吉祥缸、太平缸。

隆冬时节,熟火处便会派出太监专门负责在缸底烧火防冻,直到第二年惊蛰。面对为了彰显威仪而设计的高大建筑,光靠人力取水扑火效果甚微,所以到了清代,发明了专门用于救活的工具,称为激桶。激桶附带水箱,木杆上下活动带动活塞,吸水储水,最后水柱从铜管喷出,高达数米。它的原理就像一个大号喷水枪,所以又称为水龙。

清朝康熙皇帝对防火非常在意,设立了火班,又称激桶处,这是紫禁城内最早的专职防火机构。回看整个清朝,火灾次数比明朝明显减少,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最长,宫中失火次数却最少。

如今,故宫每栋木质建筑周边都配备灭火箱,里面装有四个灭火器。今天的故宫保卫处防火科和驻故宫消防队已接替昔日激桶处,日日夜夜承担下这传承了数百年的守卫责任。

“搭闩,下钱粮,灯火小心。”

96 洗心防患

雍正八年,1730年冬天,整个京城没有雨雪,这是来年大旱的征兆。雍正九年,紫禁城内一座打破明代和清初后宫建筑格局的殿宇开始修建。这就是位于中轴线东侧东六宫南端用于斋戒的宫殿:斋宫。

斋戒,洗心曰斋,防患曰戒。自古以来,凡为帝王,祭祀前都当斋戒自省,以表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斋宫一般都设置在庙坛,按照礼制规定,冬至、祈谷、雩祭等重大祭祀前,皇帝要斋戒三天。雍正自即位开始,每年冬至祭天他都亲力亲为直到第八年。

雍正七年的冬天,皇帝得了一场病,病后体虚力乏,削减了正常政务活动,包括来年的冬至大祭也改为派遣官员代祭。而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京师未得雨雪。雍正认为这是对于自己敬天不周的惩罚,苛责自身,认为应当虔诚修省斋戒。传说因为皇位之争而树敌的雍正不敢在天坛斋宫中一人独宿三昼夜,为了确保起驾平安,雍正九年,他下令在紫禁城内另建了一座斋宫,叫内斋;将天坛内的斋宫叫外斋。从祭日的前三天开始,他在内斋独宿三昼两夜,在祭天前一日的夜间十一点钟,他才从内斋移往外斋,算起来,他在天坛内的斋宫只停留四小时左右。

戒者,禁止其外;斋者,整齐其内。皇帝斋戒期间,不但要沐浴更衣,独居,还要戒其嗜欲,有不理刑名,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弗丧,不饮酒,不吃荤,不祭神,不扫墓等诸多禁令。明清两朝,皇帝斋戒期间,各宫殿要悬挂斋戒木牌,皇帝和陪祀大臣胸前都佩戴戒牌。

太常寺会在斋宫丹陛左侧恭设斋戒牌和斋戒铜人一尊。相传,斋戒铜人是仿照唐朝大臣魏征的形象铸造,他以直谏敢言而富有盛名,时刻警示皇帝来此斋戒的用意。

除了对行为的约束,斋戒更主要是为了德行的反省,要求皇帝在一年中仅有的几日可以放下杂念,可以正心诚意,整洁身心,反省为人之本和为君之道。

97 奉天承运

(故宫博物院 研究馆员 王子林)“大概记得十多年前,从这个夹道进来过后,周围墙皮已经掉下来了。故宫里面还有这么小的一个夹道,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神秘。顺着这个夹道走进来,打开这个大门,因为这个院子不对外开放,长了很多草,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荒芜,但是这种感觉非常好,觉得这个地方有一块净地。打开大门进来一看呢,云台上面有仙鹤,有铜龟,还有很大的一个香炉,感觉这个地方太有那个道教、道场的一个感觉。

“这个宫殿吧,它一直以来呢,被时间和历史尘封起来了,从来没有打扰过。我当时特别的兴奋,也去找资料,找档案,慢慢慢慢地,这个宫殿的它的一些建筑年代才清晰起来。这个地方是一个道教的宫殿,叫玄穹宝殿,又称天穹宝殿,供的是玉皇大帝。

“道教那个神系里面,最高地位的是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和灵宝天尊,他下面有四御,四御就是三清的四位辅佐神,第一就是玉皇大帝。所以玉皇大帝是三清化出来的第一位尊神,他是代表三清来行化宇宙,行天之德,布天之道,掌握着无限的权威,是这么一位天帝。

“根据《清宫述闻》的记载,说这个宫殿呢,顺治时候改建的,因为顺治他是进入紫禁城的第一个皇帝,那么他在宫里建了这么一个供奉天帝的宫殿。他是不是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承天之位呢,是一个正统呢?

“天穹宝殿要举办三个道场,第一个道场是天腊道场,就是正月初一,就是新年这一天要在这个地方举办一个非常大的道场。那么到了正月初九的时候,就是玉皇大地的诞生之日,这天要举办一个天诞道场,还一个道场是万寿平安道场,就是皇帝的生辰,他的生辰也要在这个地方举办一个道场。比如说我天子,我皇帝,承天之位的,是从天传下来的,是正统的。”

98 戏乐升平

这里是位于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内的一处戏亭,它的名字叫畅音阁。今天,很多人来这里参观,当年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用什么样的道具,演什么样的剧本均一一陈列。但是,关于畅音阁更详细的信息,却很少有人知道。

畅音阁,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高达二十米,与一般戏台最大的差异是它有三层戏台,即所谓三重崇楼。三层戏台分别被命名为福台、禄台、寿台,均与天井相通,并设有轱辘,能将幕景和演员吊上吊下。这是一个剖面模型,模仿的是当年畅音阁演出时的盛况。

“清宫演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帝后对戏曲的热衷,使得诸多剧种流派竞相入宫献艺。”

据说,慈禧太后十分喜爱听戏,曾在十三年的时间里听了两百多部,还经常担当策划,监制和导演的工作。对于人物扮相,唱词念白,板式锣经,武打套数,都会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而对于演员的表演更是严厉,一丝一毫的差错,慈禧都不会放过。作为一个有见地并且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女人,修改剧本唱腔不仅仅止于此。对于慈禧来说,一出戏剧的排练通常也是一次政治活动的演习。

每出戏都有两个舞台,戏里,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演绎的是台上故事;戏外,权力与欲望,希望与失望,上演的是人生故事。在紫禁城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释放着自己的灿烂,它与古老的紫禁城共存,共生。一直到今天,也会延续至未来。

99 瑰丽庄严

手指起落之间,仿若木上开花。笔墨铺满之际,尽使满木生香。这一起笔,能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古意,这一转腕,承袭了祖师爷吴道子的风骨,这一收臂,似看到三千年春夏秋冬。

今天,故宫大修进行中,许多古老的工艺依然延续着,显示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上漆、添瓦、雕梁、画栋,一双双普通的手,勾勒出泱泱大国最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城。北京紫禁城,便是由瓦、土、石、木、彩画、油漆、搭材、裱糊这八大作细碎的工程打造出来的。

故宫的色彩分配非常慎重,受光面用朱、丹及金、黄等炫目的色彩,呈现富丽、豪华之感,檐下的阴影部分则施以青绿为主的冷色基调彩画,既增加檐的深厚感,又与受光面的色彩对比,立面效果更加端庄威严。登高远眺,紫禁城纯正的红黄色调,在清澈的蓝天映衬下,与四周谦卑柔和的青砖灰瓦民居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大手笔的红黄原色组合,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彰显了皇家独有的尊贵气度。置身其中,仰望环视,出现在藻井、斗栱、门楣、梁柱以及外檐处的彩画,则凝聚了细节之美。

彩画的第一重特性并非装饰,而是木建筑防腐的第一道防线,先用桐油等材料调制的灰、麻纤维和布制作地仗,然后在光洁的地仗上油漆,彩绘,颜料也有避湿的功用,有些更含有剧毒,令虫蚁退避三舍。

在实用功能之外又有很强的装饰性,花草、云朵、西番莲等无生命的自然物与龙、凤等寓意吉祥的图腾的巧妙组合,向后人传递着比木构更细致,也更明确的历史信息。

大匠无名而紫禁城永存。

100 看见看不见

距午门东南104.7米,1980年以后这里成为故宫留影中最常见的景点。

距午门东南105.3米,红旗轿车成为故宫背景里的背景。

1900年,距午门东南304.1米。

1900年,八国联军的士兵走过午门,距午门东南329.2米。

距午门东南364.7米。。历史就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去丈量。

1900年 太和殿广场

2012年 太和殿广场

1900年 太和殿

2005年 太和殿

1900年 保和殿

2005年 保和殿

1900年 乾清宫

2012年 乾清宫

1900年 交泰殿

2005年 交泰殿

1900年 钦安殿

2005年 钦安殿

《故宫三字经》

六百年,人和事,这故宫,看得见。昔紫禁,帝王殿,今故宫,博物院。天安门,本皇城。端门前,衣冠整。古天子,立五门。天阙开,瑞祥来。皇宫内,七宝顶,映苍穹,北斗星,午门藏,凹凸字,明三门,暗五道。外面方,内里圆。民从地,君居天。曾廷杖,打屁股,几吆喝,释战俘。金水河,五桥渡,兼仁义,礼智信。水火济,吉祥鼎,太和门,拉满弓。燃火把,插栏杆,后石制,仍生辉。须弥座,最尊贵,大土字,够气势,帝皇座,九五尊。前三殿,拱青天,屋檐弯,向上翻,像巨鸟,下凡间。七八九,防瓦走。太和殿,添一兽,大正吻,咬得紧。加一剑,十三件。最高级,四坡面。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宫殿。看见看不见,皇家的背面。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uwi17659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7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