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着昆仑山(太阳光辉照耀藏东明珠)

发布日期:2025-01-22 12:59:06     作者:我爱所有你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wgc146574.html     违规举报

来源:海外网


图片说明:

图①:2020年9月18日,一名儿童在昌都市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玩耍。

图②:2020年10月7日拍摄的昌都市风光(无人机照片)。

图③:2020年9月25日,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村民普巴在屋顶上换上崭新的国旗。

图④:2020年10月8日,庆祝昌都解放70周年专场文艺晚会上的舞蹈《美酒敬盛世》。

图⑤:2020年5月6日,昌都市芒康县木许乡阿东村,村民在葡萄园里忙碌。

(本版照片均由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横断山脉连绵巍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行奔腾,瑰丽的山水融入独特的高原气候,造就了令人神往的“藏东明珠”——昌都。

昌都市地处西藏自治区东部,滇川青藏四省交界地带。这里曾是茶马古道重镇,康巴文化产生的沃土,也是今日川藏、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拉开了西藏解放的序幕。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雪域高原冉冉升起。

如今,11.86万平方公里的昌都大地上,生活着藏族、汉族、回族、纳西族、白族、蒙古族等36个民族,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占比超过95%。近日,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昌都市榜上有名。

70多年来,太阳的光辉照耀美丽的“藏东明珠”。昌都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迈向美好的新生活,民族团结格桑花正处处绽放。

谁不说“金珠玛米亚木哥!”

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旁,滔滔金沙江奔涌向南。隔江望去,对岸就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1950年10月6日凌晨,住在岗托村山中的小普巴被一阵密集的枪声惊醒。天亮后,他听到大人们都在激动地说:“是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来了!”

普巴后来才知道,那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强渡金沙江,在岗托村打响了昌都解放的第一枪。战斗结束后,岗托村里升起了五星红旗。

“那个旗红红的,真是好看!”8岁的小普巴心里这样想。

小小孩童对“金珠玛米”好奇得很,他常常一个人溜到解放军的驻地附近偷看。“小时候,我被凶恶的农奴主欺负怕了,胆子很小,不敢靠近解放军。”普巴说,“后来我试着丢过去几个小石子,他们都冲着我笑。”

渐渐地,解放军的驻地成了小普巴最爱去的地方。在那里,他第一次吃上热乎乎的白米饭,知道了延安、北京,知道了毛主席。

“解放军不要一头牛羊,还给我们分粮食、修路。谁不说金珠玛米亚木哥(昌都藏语方言‘好’)!”普巴说,“咱们也和解放军亲如一家!那时候,村里的9条牛皮船都拿出来,支援解放军后续部队渡江。大人们端着酥油茶,欢迎解放军的到来。”

五星红旗照耀下的岗托,人人喜笑颜开。“民主改革后,我们分到了土地、草场和耕牛,翻身做了主人。自从金珠玛米来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普巴高兴地说。

随着川藏公路全线贯通、金沙江大桥建成,国道317线在岗托村连通了金沙江两岸,岗托村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2012年,在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岗托村实现道路畅通。许多村民瞅准机会,跑物流、开民宿,风风火火干起来,钱袋子越来越鼓。2018年,村里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

漫步金沙江畔,一座当年藏汉军民团结战斗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十八军战士们高举旗帜,吹响号角,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藏族群众牵着牦牛,帮助解放军运送物资……70多年过去,民族团结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了岗托人的血液中。

“岗托村藏汉党员干部齐心协力传承优良传统,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岗托村选派第一书记薛伟告诉记者。从参军入伍到扎根基层,这位不到30岁的汉族小伙,在西藏一待就是10年。

村民泽旺平措家的房子挨着金沙江,观景视野极佳。得知他想开民宿,薛伟忙前忙后,联系技术人员帮助他设计装修。平日里,不论大事小事,薛伟总是随叫随到,成了藏族群众的贴心人。“薛书记的电话早就存好喽!”普巴笑着说。

今天,在岗托村许多户人家的屋顶上,一面面五星红旗猎猎招展。最令岗托人自豪的,是“西藏解放第一村”的红色名片。

年岁已高的普巴,每个月仍坚持爬上屋顶,换上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10岁的孙子普布次仁和7岁的孙女江拥卓玛常常陪着他。

“小时候,金珠玛米告诉我,五星红旗上的星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党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能忘!”两个娃娃簇拥在普巴身边,静静地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那情景,一如70多年前那般动人。

康巴好姐姐成了致富带头人

江达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驾校,着实不方便。

这座被称为“藏东门户”的县城,毗邻四川、青海两省,是沿川藏线317国道入藏的第一站。早在上世纪70年代,许多江达人就开始靠跑运输谋生计。然而,为了拿到驾驶证,江达人一度要翻过海拔超过4000米的宗拉夷山,到数百公里外的昌都学开车。

“为什么不在江达办一所驾校?”2014年,嘎通村村民拉措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说干就干,她拿出自己打工的积蓄,又东挪西借凑足钱,办起了江达县第一所驾校。六七年时间里,这所驾校为江达县各族群众提供了极大便利,2000多名农牧民在这里拿到了驾驶证。

在驾校的训练场上,身着深红色藏袍的拉措正热情地迎来送往。这位身材高大的康巴女子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笑声爽朗,令人如沐春风。

“看着大家开着自己的车子,奔波在自己的致富路上,我很开心!”拉措笑着说。

这几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拉措的驾校承办了“精准扶贫驾驶技能培训班”。建档立卡贫困户来学车,所有费用全免。许多贫困户靠着这本驾驶证,找到了工作,摘掉了穷帽子。2017年,闲不住的拉措又办了一个民族服装加工厂,车间就设在驾校院子的一栋楼里。

“在我这儿工作的,各个民族都有哩!”拉措说。

住在嘎通村的梁震余年近古稀,生活困难。拉措一直牵挂着这位汉族老大哥。几年前,她请梁震余来驾校负责简单的安保工作。看到梁震余的生活有了保障,拉措放下心来。

“藏汉一家亲嘛!不分你我。”拉措说,“梁大哥还给自己起了个藏族名字,叫扎西。大家的关系更近啦!”

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藏自治区“最美格桑花”、全国“三八红旗手”、十九大代表……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拉措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创业“能人”。

如今,担任嘎通村党支部书记的拉措,仍是群众们眼中热心肠的“好姐姐”。村民们到县里办事不会讲汉语,她跑前跑后,跟着当翻译。疫情期间,她停下服装生产线,组织工人生产了5000多个口罩,到菜市场挨户分发。

“熟悉的汉族朋友叫我‘多管局局长’,意思是什么事都爱张罗着管一管!”说到这儿,拉措的笑声格外爽朗愉悦。

民心工程让群众端稳“饭碗”

记者第一次走进苏洼龙水电站建设现场时,是2020年的初秋时节。藏东高原上的阳光依旧炽烈,滚滚江水泛着点点银光。大坝上,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运输车辆穿梭往来,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苏洼龙水电站位于四川巴塘县与西藏芒康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十三五”中央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由中国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

“国家建的这个大项目,给了孩子一条好出路!”说这话的,是住在附近的藏族大姐次仁拉姆。那时,她刚收到女儿昂旺卓玛从四川寄来的工资。次仁拉姆心里欢喜得紧,脸上的笑藏不住。

次仁拉姆今年50岁,曾是芒康县索多西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她靠四处打零工独自拉扯着两个孩子,日子很苦。大女儿昂旺卓玛在学校成绩不错,但因生病没能参加高考,这可愁坏了次仁拉姆。

2018年,昂旺卓玛经过资格审定和层层选拔,考上了中国华电助力藏区脱贫攻坚“三定培养”班。这个项目主要面向川藏两省(区)中国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项目所在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适龄青年,进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安置”。

“学费全免,还分配工作,总算可以放心啦!”得知女儿是索多西乡仅有的8名学员之一,次仁拉姆很骄傲。

在两年的时间里,昂旺卓玛系统学习了水电站运行及管理的专业知识。培训结束后,她被安排到中国华电在四川的一家运行水电站实习。等2021年苏洼龙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后,昂旺卓玛会回到苏洼龙工作,不仅离家近,工资还能翻一番。

现在,次仁拉姆正热切盼望着苏洼龙水电站竣工的日子。那天,也是她家的团圆日。

而对索多西乡安麦西村的格松曲珍来说,苏洼龙水电站就是她的家。

2017年,24岁的格松曲珍入职苏洼龙水电站物业公司,在员工餐厅做了一名服务员。很快,这个热情开朗的藏族姑娘被提拔为餐厅领班,一年下来能有4万多元收入。

“我还在这里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格松曲珍羞涩地笑了。2019年,格松曲珍和来自兰州的汉族小伙杨鑫善喜结连理。杨鑫善是苏洼龙水电站的一名现场监理。小夫妻携手奋斗,谱写了藏汉团结的佳话。

“这样的民族团结家庭,在苏洼龙多着哩!”格松曲珍身边的同事打趣道。

高原葡萄酒酿出醇厚民族情

在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家家能酿葡萄酒。在这里,自然发酵和手工酿造的传统工艺已传承百余年。

洛松次仁从小就浸润在葡萄酒的芬芳中。“怎样树立自己的葡萄酒品牌?”接下了父亲的酿酒作坊后,他一直苦苦思索。

不久前,记者来到洛松次仁的葡萄酒公司。从数百亩高品质酿酒葡萄种植园区,到汇集多国先进设备的生产车间,再到琳琅满目的葡萄酒展览区,健谈的洛松次仁逐一介绍。“我的汉族老师高捷,是我的好搭档!”他说。

2009年,26岁的洛松次仁来到西北农林大学葡萄酒学院学习,结识了葡萄酒学博士高捷。高捷只比洛松次仁大一岁,两个“80后”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技术,亦师亦友。

“您能到盐井做葡萄酒吗?”直率的洛松次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西藏有葡萄吗?能达到酿酒标准吗?”从没到过盐井的高捷,心里满是疑问。

在洛松次仁的邀请下,高捷来到芒康地区考察。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的芒康,降水少,病虫害不多,再加上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疑是种植葡萄的天然沃土。考察后,高捷的连连赞许让洛松次仁信心十足。

2009年,高捷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和洛松次仁共同创办了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创业第一年,公司就建起实验室、生产车间和包装车间,获得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认证。2011年,公司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第一批优质葡萄酒。洛松次仁以滋养高原葡萄的达美拥雪山之名,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达美拥”。

多年来,公司的研发中心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多位技术专家。在互学互鉴的团结氛围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盐井葡萄酒不断推出新品,屡获国际大奖。

“我们每年都组织技术团队到内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交流,也接纳内地大学生来公司实习。”洛松次仁说。

盐井纳西民族乡是多民族聚居区,生活着纳西、藏、汉、白等多民族。在洛松次仁看来,要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必须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周边的葡萄种植户参与进来,不仅能解决公司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还能使乡亲们增收致富。”他说。

2016年5月,洛松次仁的公司成立了“达美拥扶贫办公室”。近几年,公司持续通过“企业 协会 基地 农户”的模式,带动芒康县南部三乡(曲孜卡乡、盐井纳西民族乡、木许乡)各族群众种植酿酒葡萄达1万亩,每户年均增收超过8000元。

“先品一小口,再饮一大杯。”在盐井,喝葡萄酒的习惯多了几分高原儿女的豪迈。细细品味,甜蜜的生活和醇美的情意,都在里头。(记者 李嘉宝 鲜 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28日 第 04 版)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wgc14657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8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