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认十部顶级神片(何为B级片)

发布日期:2024-12-22 01:35:31     作者:魔術師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wrl274646.html     违规举报


上周写狮门厂记时提到了“B级片”,有同学问具体细节,这倒是个不错的冷知识题目,今天就聊聊。


好莱坞大致会把院线片的制作分为两个层级:A与B,A级片不是你想的那种“成人A片”,而是指大成本、有众多明星参演,制作精良的拳头作品。而B级片指成本低廉,没有明星,道具、布景较粗糙的低成本电影。

这种以A-B来区分档次的习惯不光是电影,音乐界也区分A-side与B-side,通常主打歌都在A-side,而B-side就像是充话费送的。

下面就是张典型的B级片海报,夸张、耸动再加上点色情意味。


B级片这个词汇历史极为悠久,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

上个世纪20年代,虽然有声电影已出现,但普及尚需时日,市场上大部分还是默片,当时好莱坞电影平均制作成本在25万美元左右,剧组拍摄时总有人会闲着,资本家们精的很,会要求利用碎片时间顺带拍些低成本短片,以求利润最大化。

后来就有小制片厂跟进,专门拍此类低成本满足偏远乡镇的观影需求,甚至有人仅花3000美元就能拍完一部电影,利润很可观。

苍蝇腿也是肉,好莱坞有些大厂,比如哥伦比亚也开始涉足,1928年弗兰克•卡普拉导演的喜剧片《That Certain Thing》才花了2万美元。


当时已经有B级片的影子,却还没有正式的叫法。

到了30年代,美国进入大萧条,此时有声片已成熟,国家不幸诗家幸,郁闷的人们纷纷走进电影院,用精神快乐弥补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挫折,看电影算是性价比最高的娱乐了,好莱坞开启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为保证收益最大化,影院和制片厂联合推出“双片制”,也就是“A/B级捆绑销售”。

片厂将制作精良和低成本的影片明确分为A、B级,两者打包售卖,不仅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还会让观众有“买一张票看两部电影”的感觉,此时,B级片一般作为附赠品出现。

不用想也知道,“拳头加枕头”是最好的诱饵,这就是人性。

所以B级片里“惊悚、情色、恐怖”类最受欢迎,时长一般不超过60分钟,受成本限制叙事高度浓缩,制片人对于这类电影很少干预,审查也相对宽松,所以导演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B级片《Pals of the Saddle budget》

观众倒不在乎名份,管他A还是B,好看就行,有时甚至会对题材刺激的B级片更感兴趣,影院为满足观众,甚至一夜连放六部,观众大呼过瘾,靠B级片赚钱的片厂也得以存活。

随着竞争日趋激烈,B级片逐渐丰富类型,加入“喜剧、探案、歌舞”等元素,由此诞生了《大追踪》、《畸形人》等受欢迎的作品。


《畸形人》、《大追踪》

好莱坞大厂发现这块市场有的赚,也纷纷加大力度,华纳和二十世纪福斯的B级片产量从30年代初的总产量15%提高至50%,由于短平快,总体利润率甚至不弱于A级片。

这也导致大量小型制片厂破产,据媒体估计,40年代初总产量的近一半是B级片,虽然大部分B级片都很烂,但还是有些精品,鲍里斯·安格斯泰执导的《三楼的陌生人》,被认为是“黑色电影的开山之作”。瓦尔·鲁东制作的《豹族》、《与僵尸同行》等恐怖片也受到观众追捧。


50年代是B级片的重要转折点,先是A/B片捆绑销售的策略被叫停,然后“派拉蒙法案”出台,电视进入普通家庭,影院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许多B级片导演转而投入电视剧的怀抱,票房断崖式下跌,迫于经济压力,大制片厂纷纷将B级片部门裁撤,只保留了部分受欢迎的系列,专注高质量作品。

此时传统意义上的B级片消失,继而诞生的是新“B级片”,特征是“成本较低,且含有恐怖、惊悚、色情等元素。”B级片不再是附属品,而作为正片发行,比如《黑湖妖潭》等作品就名噪一时。


“新B级片”的主力受众是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孩子,此时他们普遍12、3岁,不挣钱却愿意花钱,虽然大部分导演觉得B级片太Low,不算个东西,但市场需求还是催生出了“B级片之王”罗杰·科曼、“营销鬼才”威廉姆·卡斯尔等人物。


罗杰·科曼、威廉姆·卡斯尔

最著名的B级片营销案例出自威廉姆·卡斯尔之手,他执导的《恐怖之旅》即将上映之前,专门为观众买好保险,并承诺:“吓死赔一千美金。”如此有噱头的营销,让电影拿下500万美元票房,而成本仅仅9万,翻了50多倍。


随着“性解放”运动兴起,电影审查逐渐放宽,B级片尺度越来越大,充斥大量血腥、色情镜头,很多院线也转型成人影院。导演罗斯·梅尔凭借成本两万四千美元的色情片《蒂斯先生的邪念》,拿下一百五十万美元票房,这部电影还挺养眼的,满眼是大咪咪.....(咦~我怎么会看过?)


《蒂斯先生的邪念》

60年代初,一部史上最牛的B级片诞生了,就是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当时这部经典就是根据B级标准拍的,成本不到80万,主打惊悚恐怖,《惊魂记》取得了850万美元票房,同时提名了奥斯卡,它的成功证明“B级不一定是烂片。”

60年代末,丹尼斯·霍珀用不到35万的成本拍摄了《逍遥骑士》,电影最终拿下6000万美元票房,并提名奥斯卡和戛纳金棕榈,它扩展了B级片的内涵,不再只是视觉上吓唬观众,还加入了许多社会性思考。


70年代中期出现了两部影响巨大的B级片,一是托比•霍珀导演的《德州电锯杀人狂》,以30万美元的成本,拿下让人咋舌的3000万美元票房,里面逼真的血腥场面把当时的观众吓坏了,在很多国家被禁了多年才准许上映。


再就是二十世纪福斯出品的《洛基恐怖秀》,由吉姆·沙曼自编自导,蒂姆·克里等人主演,讲一对互相爱慕的年轻人在参加朋友婚礼时,不幸遭遇狂风暴雨,来到一家古堡中,在古堡中发生的一系列荒诞故事。


《洛基恐怖秀》是一部“故意摆烂”的B级片,堪称B级片陈词滥调大全,没想到上映后非常受欢迎,甚至形成了一股“恐怖秀亚文化”,为影院的夜场带来大量客源。

这是史上最邪恶最无节操的歌舞片,太狗血太Cult了,不怕闪瞎眼你就去看看。


时间来到80年代,《鬼玩人》、《春宵金粉梦》等B级片上映,虽然情节和台词风格都像B级,但卡司中已经有明星,布景道具也更加精致,投入越来越高,此时传统的B级片概念已经泛化很多。


90年代,独立制片概念兴起,低预算和艺术类作品互相渗透,大制作也开始对科幻、惊悚、恐怖等题材感兴趣,此时的低成本代表作当属昆汀的《低俗小说》,用800万美元成本,拿下2.1亿美元票房。


新千年至今,好莱坞电影平均制作成本已经上升至5000万美元,随着电影工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现在说“B”级片更多是语言习惯和一种相对独立的制片态度,比如《电锯惊魂》、《疾速追杀》等作品,就可以说很“B”。

B级片与其说是一种制作层次区分,不如说是一种“制度”,是好莱坞片厂在多年的市场博弈中逐渐形成的,打个比方,它就像是NBA里的发展联盟,给新人导演和演员提供一个练手场所,是人才储备的蓄水池。

比如弗兰克•卡普兰、彼得•杰克逊,就是拍B级片起家,逐渐成为蜚声国际的大导演。虽然B级片大部分是烂片,但无形中成了创作者的培养皿,反正投资小,准许你尝试、失败再尝试,一旦有个爆款,就登堂入室,A级大制作在等着你。

那天有同学问我,为啥咱没有B级片呢?

我一般不愿意抱怨制度问题,但这事儿确实是跟制度有关,咱国家没有电影分级(为什么没有我之前讲过很多就不赘述了,跟文化自不自信也关系不大),如此这导致市场细分度不够,创作者没有练手的地方,新导演手艺就不行,迟迟出不来。

网大其实是个方向,很多学者也认为可能会成为中国电影的B级人才储备库,但现在时间尚短,还看不太清楚。

今天就聊到这儿,收工。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wrl27464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8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