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方言词汇大全 甘肃方言里的这些难字您知道吗

发布日期:2025-01-22 10:07:31     作者:呦春老华衰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xmk299166.html     违规举报

甘肃方言里的这些难字您知道吗?以靖远方言为例


靖远区位/图片来源:《靖远县标准地名二维码图集》

作者简介

雒鹏,男,1965年8月出生,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地名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甘肃汉语方言调查首席专家,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易经》研究会副秘书长。

1摘要、关键词

摘要

01

【内容摘要】方言难字(或本字)的考释是汉语方言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从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到现代语言学一脉相传的,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上的一个应用。搞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方言分化演变的历史,弄清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对靖远方言里的一些难字(或本字)的考释提供了甘肃方言在这方面的一些材料。

关键词

02

【关键词】靖远方言 难字 考释


靖远县城 /摄影:陈尚志

2引言

调查方言,总会碰到一些难字。有些有音义,但字(形)怎么写不容易;有些有字(形),但不是本字,本字怎么写也不容易。我近年来在编写《甘肃方言词典·陇东卷》和《靖远方言志》时就遇到了方言中难字的问题。本文是对甘肃靖远方言中一些难字的考释。

考释方言里的难字,不单纯是为了确定某个音义该怎么写。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看,这是从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到现代语言学一脉相传的,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汉语方言研究上的一个应用。因为考释难字要顾及形、音、义三个方面;既要利用汉字,又不能被汉字所束缚;要弄清音韵地位,符合古今语音的演变对应规律;既要调查现代方言口语用法,又要重视古代书证。实际上,就是走方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的路子。搞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方言分化演变的历史,弄清汉语方言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提供甘肃汉语方言中的一些材料。

靖远方言属中原官话秦陇片(《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第2期)。靖远方言为笔者母语。这里考释的难字,大部分是靖远话里经常说、而通常又写不出的字。还有一些虽然常见,却与北京话或别的方言读音有些不同。

靖远方言有四个单字调,不包括轻声。具体如下:

阴平31 阳平24 上声55 去声44

为了排引方便,本文注音不用国际音标而用汉语拼音加圆括号标于难字后,汉语拼音后用汉字标明调类,例如:䄩(yi阴平)。


靖远风力发电/图片来源:靖远县融媒体中心

3难字考释

䄩(yi阴平)

五谷的外壳。也叫“䄩子”。如“麦䄩子”、“糜䄩子”。䄩,《广韵》与职切。“䄩”为入声字,北京今读去声,靖远今读阴平,符合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广韵·职韵》:“䄩,禾䄩。”《集韵·职韵》:“䴬,麦麦肙也,或从禾”《玉篇·麦部》:“䴬,麦䴬。”“䄩”同“䴬”。《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二年》:“淘墙䴬及马矢以食马。”胡三省注:“先以麦䴬杂土筑墙,今围急乏刍,故淘䴬以饲马。”靖远饲牲畜也用麦䴬子,另泥墙之细泥即加麦䴬子和成。引申之,凡五谷类茎叶之碎小者皆可谓之䄩子。农村里冬天也多用䄩子燃火煨炕取暖。

䓴(ruan上声)

雨后草地上所生之菌片,形似木耳。《说文·草部》:“䓴,木耳也。从艸(草),耎声。”“䓴”俗写为“软”,盖“䓴”同“软”音且质地软之故吧。今靖远有“地䓴儿”一词,“䓴”读若阴平,变调也,非本调。䓴,《广韵》而兖切。靖远本读上声。木耳和地䓴儿同为菌类,可食用。盖此菌类,或寄生于草,或寄生于木,故字或从草从木,从木者字为“㮕”。不论从草从木,字书中皆释为木耳,无区别。今靖远谓生于木者为木耳,生于草者为地䓴儿,区别很明晰。

哿(kuo阴平)

富有,豪奢。通用“阔”字,如“阔气”。多用于贬义,带有讽刺意味。《说文·可部》:“哿,可也。从可,加声。”哿,《广韵》古我切。《说文通训定声·随部》:“哿,可也。从可,加声。”《诗·正月》:“哿矣富人。”《传》:‘可也。’《左昭八传》:“哿矣能言。”《注》:‘嘉也。’《疏》:‘哿,无正训,以其字从加从可,故各以意训耳。’愚按:此字从加可声。”笔者按:朱说可从。今靖远此字正读从加可声。“哿”字从可加,实为形声兼会意也。《诗经·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独。”言富人多么的哿,惸独之人何其可哀。今靖远方言中的“阔人”、“阔气”等词,写“阔”字,非其义矣。王安石《酬王詹叔奉使江南访茶法利害见寄》:“哿矣富阡陌,哀哉此无糗。”杨维桢诗:“孰云富而哿,甚矣贫不继。”“哿”靖远今口语不读上声而读阴平。“可”今靖远方言一音kuo阴平,一音kuo上声。阴平者有“又”义,“又”有加之义,可见今靖远“哿”从阴平之“可”。

黠(ha阴平)

坏也。通写作“瞎”。今靖远方言中“瞎倯”之“瞎”本字即“黠”。《广韵》胡八切。今靖远读ha阴平,符合语音演变规律。《说文·黑部》:“黠,坚黑也。”《方言》卷一:“虔、儇,慧也。自关而东,赵巍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广韵·黠韵》:“黠,瞎慧也。”即不好或狡诈也。今靖远“好”与“黠”常并举,如“奈(那)一车货来了,黠好都不能要”。谓人心黠慧、狡诈曰“心黠”或“心术黠”。《后汉书·明帝纪》:“人冤不能理,吏黠不能禁。”《旧唐书·陈子昂传》:“且臣闻吐蕃桀黠之虏,君长相信,而多奸谋。”清孙源湘《开仓谣》:“官来前,黠如鼠;吏待旁,怒如虎。”上三条书证中之“黠”都有狡黠之义。

哑(hei阴平)

笑声。重言“哑哑”或“哑哑哑”。《现代汉语词典》“嘿嘿”一词义同。《说文·口部》:“哑,笑也。从口,亚声。”《玉篇·口部》:“哑,笑声。”《广韵》乌格切,又於革切。《周易·震卦》:“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哑哑,笑声。”又引郑(玄)曰:“哑哑,乐也。”今靖远方言谓笑声曰:“哑哑”,与古义同。明李实《蜀语》引《易》“笑言哑哑”曰:“哑音格。”此格音,今靖远也有,读gei阴平,小声笑或状小儿笑声,也可重言为“格格”。今靖远“哑哑”(hei)和“哑哑”(gei)都言笑声,但语义上稍有不同。一言大笑或冷笑,一言小笑或状小儿笑。如①“你爷今儿不知道碰着啥高兴事儿了,你听,一个人到(在)屋来(里)笑得哑哑哑(hei)的。”②“你看,致(这)两个碎女子(小女孩)给给给了(给了)个糖吃了□(sa,“一下”的合音),高兴的,笑得哑哑哑(gei)的。”对“哑哑”的音义搞清楚了,我们顺便可以对《周易·震卦》“震来虩虩”之“虩虩”作一考释。闲来读《易》,每于《震卦》“虩虩”之处,总觉古今大家解释欠雅达。“虩”一般解释为“恐惧貌”。今人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译“震来虩虩,笑言哑哑”为“震雷骤来万物惶恐畏惧,然后慎行保福遂获笑语声声”。“虩虩”、“哑哑”对举,皆为貌词(从叶萌先生说)

。《周易·履卦》:“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愬愬”,陆德明释文引《子夏传》曰“恐惧貌”,又谓“马本作‘


’,音许逆反,云恐惧也,《说文》同”。“


”同“虩”,《玉篇·虎部》:“


,恐惧也。”《说文·虎部》:“虩,《易》‘履虎尾虩虩’,恐惧。”可见“虩虩”同“愬愬”。“愬”一音《广韵》桑故切,今北京音su去声;一音《广韵》山责切,今北京音se去声。《玉篇·心部》:“愬,惊貌。”《广韵》:“愬,惊惧貌。”今靖远言“惊惧貌”之语有“觫觫”

(音su,u实际音值为舌尖前圆唇元音)一词。《易》“愬愬”证之靖远方言即“觫觫”,今靖远方言里有“吓得觫觫的”,即言惊惧貌也。《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赵岐注:“觳觫,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即恐惧、颤抖的样子。今靖远“觫觫”之“觫”就是“觳觫”之“觫”。《易》“履虎尾,愬愬”,“愬愬”就是吓得觫觫的样子。《易》“震来虩虩,笑言哑哑。”用靖远方言可解为“震雷大作吓得万物觫觫的,然谨慎不妄为而保福遂至笑语哑哑(hei)。“哑”又音ya上声,口不能言也。此别一音义。

謦(keng阴平)

清嗓出声言语。今为“吭声”、“吭气”的“吭”的本字应为謦。《说文·言部》:“謦,欬也。从言,殸声。殸,籀文磬字。”《玉篇·言部》:“謦,欬声也。”《广韵·迥韵》:“謦,謦声也。”诸字书皆去挺切,今音读qing上声。《说文》以“欬”训“謦”,双声也。“欬”,《说文·欠部》曰:“屰气也。”邵瑛群经正字:“此字经典固无所误……然往往有作‘咳’者。今作咳,沿俗伪。”即咳嗽也。《列子·黄帝》:“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行路过者,稍顾祝謦欬皆呵止也。”《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方莫知适从,忽闻牧者謦咳声。”“謦欬”或“謦咳”皆为謦喀清嗓然后欲言也。《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着乎!久矣夫,莫以真人言謦欬吾君之侧乎!”陆德明释文:“謦,苦顶反。”今靖远读keng阴平。今人多有在讲话之前先謦欬清嗓状。“謦”俗写为“吭”。今为“吭声”、“吭气”都有言语之义。今靖远方言中多用否定式。如:“你将(刚才)说的好好儿的,咋不謦声了呢?”即不说话了。

焞(shong阳平)

面失光彩、荣耀之状。《集韵·魂韵》:“焞,灼龟火也。”又《谆韵》:“焞,灼龟炬。”《玉篇》:“焞焞,无光耀也。”今靖远方言之“焞”即从此义。所谓脸面上无光也,也说“没面子”。《广韵》常伦切,《集韵》、《韵会》、《正韵》有音“殊伦切”,与今靖远“焞”音合,唯靖远方言今前后鼻韵母不分,即u«n与ong同。《左传·僖公五年》:“鹌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杜预注:“天策,傅说星。时近日,星微,焞焞,无光耀也。”《国语·晋语》:“天策焞焞。”注曰:“近日月之貌。盖日月光大,星光自微,故天策近之似无光耀也。”今靖远方言有“焞脱脱”一词,作形容词。如:“你看他奈个倯样子,脸上焞脱脱的,不知道可(又)把啥丢人事情干下了。”“焞”今靖远方言引申又有不吉利之义,如:“你看,我今儿头低下走得日急慌忙的,没小心,不知道谁家女人的脏裤子到奈达(那里)挂下晒着呢,打底下走过去了,焞得很。人一想,臊气得很。”此与民间信仰中的禁忌有关,属民俗学范畴的一些问题,不赘言。

煞(za阴平)

表程度之词,极,很也。《广韵·黠韵》:“煞,同杀。”即杀死、弄死意。《鹖冠子·备和》:“比干、子胥好忠谏,而不知其主之煞之也。”《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叔文闻之,怒,欲下诏斩之,执谊不可;则令杖煞之,执谊又以为不可;遂贬焉。”胡三省注:“煞,与杀同。”“煞”一音《广韵》所八切,一音《集韵》所介切。今靖远音转za音。《白虎通·五祀》:“春,木王煞土,故以所胜祭之也。”又 “金味所以辛何?西方煞伤成物,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煞伤即杀伤。《说文·殳部》:“殺,戮也。”杀(殺)者,可谓极刑也,故有极意。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萧萧兮愁杀人。”愁杀即愁极。今靖远口语还常说“愁煞(za)”,也说“愁死”。杀的结果,严重者即死,死也有极意。今靖远方言谓词后加“煞”、“极”、“死”皆可表程度之深重。如“我把你想煞了”、“把人气极了”、“人把你等死了一刬,就是不见来”。宋柳永《迎春乐》:“近来憔悴人惊怪,为别后,相思煞!”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煞,甚辞。”唐白居易《醉题沈子明壁》:“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君。”笔者按:中国古代术数及道教典籍里常见之“煞”,多指凶气(常语有“凶神恶煞”),盖以含有杀气而名之也。今农村里迷信活动亦多涉及 ,“五黄煞”、“八煞黄泉”、“小儿关煞”等等,此类“煞”音sa阴平。

世(shi去声)

(带有宿命论色彩的)出生;(自然地)孕育成形。今靖远常说“天世下的”,即天生的。如:“赵家的奈(那)个尕儿子今年可(又)考上大学了,奈是天世下的。”《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列子·天瑞》:“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张湛注:“此‘世’亦宜言生。”又“亦如人自世自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张湛注:“世,音生。”可见今靖远言天生曰天世亦古语也。言孕育成形也曰世。如“世下儿子就是儿子,世下女子就是女子”。生必经孕育,故人或某些植物结果成形皆可言世。如“洋芋种到地来(里)时间不长,还没世成”,“西瓜才开罢花,瓜还没坐下,慢慢儿才世着呢”。

㗃(ming上声)

嘴闭。字或作“呡”。《吕氏春秋·重言》:“口㗃不言”,即嘴巴闭住不说。《集韵·吻韵》:“吻,或作㗃。”即为“㗃”同“吻”,非也。《说文》:“吻,口边也。”即嘴唇也。“㗃”或作“呡”,《篇海》:“呡,口呡也。”《龙龛手鉴·口部》:“呡,吻的俗字。”非也。㗃,《集韵》武粉切。今靖远读明母ming上声,与古音合。今靖远方言有与此字同音表小饮义的字俗亦写作“呡”,如“呡一嘴酒”。此义之本字应为“渳”,《说文·水部》:“饮也。”杨树达《积居微小学金石论丛四·长沙方言续考·渳》:“今长沙谓以口饮酒少许为渳,音正如泯。”呡,《集韵》弭尽切。

臿(chua上声)

剥撕植物表皮谓之臿,引申凡去物表层之皮皆曰臿。《说文·臼部》:“臿,舂去麦皮也。从臼,干,所以臿之。”《广韵》楚洽切。今靖远话由上往下撕剥树皮谓“臿树皮”,俗语骂人无用曰“臿㞗的”;强行剥去身上衣服曰“把衣服臿下来”。唯舂五谷之皮音变为chuan上声。“臿”古籍中多作“插”用,今靖远方言中还留其古音义矣。

铸(dao去声)

本指把金属加热融化后倒入模子里冷凝成器。《说文》:“铸,销金也。从金,寿声。”今从“寿”之字,如“涛、


、祷、帱、焘”等皆为舌头音声母,“铸、畴”等为舌上音声母。古音据钱大昕考证,无舌头舌上之分。今靖远“铸”读舌头音,古音也。明李实《蜀语》:“铸,音到。”可见铸读舌头音不只靖远如此。今靖远引申物倒入模子凝而成器皆可谓“铸”,如“铸砖坯子”、“铸煤块子”等,不特指金属言也。

媟(die阳平)

交媾谓媟,也说“媟合”。语言中的这类字(词),一般叫禁忌字。学人多避而不谈,以为鄙俗。但研究语言,似不应回避,尤其是方言中的这类字(词)。李荣先生(1982,《论“入”字的音》)说:“‘回避’也需要研究,才能知道回避什么,怎样回避。”今靖远方言中表交媾义的词,通用的还有一个“入”字,音ri阴平,俗写作“肏”。语言学家李荣先生曾撰文考释过(《论“入”字的音》,见李荣《语文论衡》),此处不赘言,只考释“媟”字。《说文·女部》:“媟,嬻也。从女,枼声。”按:经典媟嬻字多作“亵”。《广韵》“媟”,私列切,折合今北京音读xie去声。今靖远口语中读die阳平。《说文》:“从女,枼声。”今从“枼”声之字多读舌头音,如“谍、堞、揲、喋、牒、碟、蹀”等。“枼”,《说文》:“楄也;薄也。”五代徐锴《说文系传·木部》:“枼,枼之言葉也。”《正字通·木部》:“枼,郑樵曰:‘枼即葉字。’”“葉”今简化为“叶”。《广韵》与涉切。以声纽。以纽即喻四。据曾运乾考证,喻四并定,喻三并匣。“媟”为三等字,今靖远读舌头音,似可作为喻三并匣的例外,确否,方家可指正。上面从音上作了考证,下面再谈义。《说文·女部》:“媟,嬻也。”《玉篇·女部》:“媟,慢也,嬻也。”《方言》卷十三:“媟,狎也。”郭注:“相亲狎也。”《说文·女部》:“嬻,媟嬻也。”段注:“单言之曰媟、曰嬻,累言之曰媟嬻。”《玉篇·女部》:“嬻,易也,媟也。”《广韵·屋韵》:“嬻,媟慢。”《国语·周语中》:“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嬻姓矣乎!”《汉书·五行志》:“夫妇不严,兹谓之媟。”又《枚乘传》:“其子皋为赋好嫚戏,以故得媟嬻贵幸。”《后汉书·爰延传》:“上下媟嬻,有亏尊严。”皆狎慢之意。“媟”遂为淫媟之词。今靖远谓交媾为“媟”或“媟合”,音义皆古矣。

衍(yan上声)

水溢出。《说文》:“衍,水朝宗于海也。”即水循河道流汇于海。《集韵》:“衍,水溢也。”即溢出。《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东注太湖,衍溢陂池。”张铣注:“衍,亦溢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水曰流衍。”王冰注:“衍,泮衍,溢也。”今靖远俗语“瘸子担水衍着呢”,本谓行走时不稳,担水摇摇晃晃,桶中水易溢出。多用喻义,谓做事无拘束而易致不好的后果。口语中多用“衍晃”一词。如:“你一天不好好学的开车,你再衍晃,你达(父亲)不叫你学了呢。”


靖远县城/ 摄影:陈尚志

靖远县城

END

文化传承 / 经天纬地 / 探究名实

排版 | 方小舆

图片 |陈尚志

文字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6第64-68页

邮箱地址:fydmyjy@163.com;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xmk29916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