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是怎么产生的(什么是精神内耗)

发布日期:2024-12-22 07:38:24     作者:亡命摆渡人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xsp359955.html     违规举报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了很多次“内耗”和“反刍”,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一知半解。

知道这么个东西,但不知道究竟代表什么含义、有什么意义。

那什么是内耗?什么是反刍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脑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有注意、理解、记忆、加工、编码、储存、调用等一系列步骤,这些步骤加起来,就叫“认知处理”。为这个处理过程提供能量的,就是大脑的“认知资源”。

不过,大脑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在同一时刻,已经被占用的资源,是无法用来处理其他任务的。

因此,很多认知科学家(比如赫伯特·西蒙)都会把大脑比作电脑:认知资源就像电脑的内存,如果电脑后台运行的程序太多,电脑可用内存就越少,如果继续运行新的程序,就有可能导致电脑死机。

对于大脑来说,如果你同一时间,想处理的事情太多,也会感觉思考不动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感觉疲惫不堪,大脑转不动的原因:因为你同时进行太多的任务,导致认知资源不够用。

一旦认知资源不够用,你的负面情绪就会很难控制,当你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感到痛苦、压力、烦恼。

一旦你被痛苦、压力、烦恼吓倒,就会犹豫不决、彷徨踌躇,做事之前就会想很多很多,比如“我这么做到底行不行?”“做了会不会让别人误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做错了怎么办?”,这些都会让你停下动作,开始胡思乱想。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你处理的任务越多,越容易感到疲惫,认知资源就越少,负面情绪越难控制,做事就越瞻前顾后不敢行动;越不敢行动,你就会想越多,自己被自己吓到。

这就是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的人,注意力更多关注在想法上,而不是在行动上,关注在虚,而非实。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受到同事的责怪和抱怨,大概率会自责、内疚,同事的话会反反复复在脑海中回放,自己一次又一次想象如何应对同事的话;同时,负面情绪不断萦绕在心头,导致接下来每次做事都害怕出现问题,畏手畏脚,时间一久,感觉心力交瘁。



那思维反刍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幸福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这就是“心流”:沉浸在当下的事情中,大脑的认知资源完全被当下的事情调用,你会全身心投入在手头的事情上,不会去想其他的任何事。

但这是理想状态,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

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脑子里总会时不时闯入不少杂念:

这件事我这么做,会不会让领导感到不高兴?早知道就不那样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同事都这么看我,是不是我真的有问题?

这些杂念,就叫做思维反刍,它们往往会造成心情低落,让自己从全神贯注的状态下脱离出来。

比如中午午睡,有时候我们起来,会感觉很丧,特别是睡了很久,心情会特别低落,感觉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

这就是因为,大脑在睡觉时并不会真正停止运转,而是会进入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一旦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大脑负责情绪管理的区域,就会受到影响,紧接着各种杂念都会涌入了大脑,而且这些杂念,都是不合逻辑、不合常态的,极容易引起消极情绪。



关于内耗和反刍的区别,根据我的观察,其实两者的差别并不大,要说一定有,那就是内耗针对的更多是当下,而反刍更多针对未来和过去。

比如你当下做事犹犹豫豫,脑子里一直有其他想法,那就有可能是陷入了“内耗”。

比如你如果一直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走不出阴影,那就有可能陷入了“反刍”。

这里提一下“知识的反刍”。

所谓知识的反刍,就是对学过的东西,进行反复记忆。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记忆有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几个环节。记忆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不注重保持,记忆会变得模糊,甚至丢失。

知识的反刍可以保持记忆,巩固记忆成果,能够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的重构。

所以,知识的反刍是有效的,而思维的反刍则是无效的。


那么我们如何“反内耗”、“抗反刍”呢?

1.思维转向

很多人为别人操碎了心,比如员工经常揣摩领导的心思,这就会造成:领导的脸色小变,你的情绪就会大变。再比如你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他人的评价稍有不好,你的情绪就会陷入内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这类行为,都是自我冲突,控制不了自身情绪。

正确的做法,是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你可以影响和改变的事情上,那些你改变不了的,想再多也没有用。

比如,“我上次那样讲话是不是不太妥当?”改成“下次遇到这种情形,我该怎样表达才会更好呢?”;

“领导跟我说话的方式一反常态,是不是对我有点失望?”改成“我可以做些什么,来给领导留下好的印象?”

这就叫做思维转向。

2.行动

行动可以说是解决问题、解决焦虑、解决反刍内耗的关键。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掌控人生的的两种方法,一是做出承诺,践行承诺;二是确立目标,完成目标。

每一次践行诺言,每一次成功实践,都会树立你的全方面综合能力,既培塑你的影响力,收获更多的尊重;也养成你的自信心,拥有更强动力去追逐目标;更能推动个人的螺旋式持续增长,实现个人的迭代突破。


3.记录

这一点我在前面的文章 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记录吗?里已经讲了很多了,记录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你释放大脑的认知资源,减轻大脑负担。

这一步,可以很好地对抗精神内耗与思维反刍。

4.良好的精神结构

梁宁曾比较了两位统治国家40余年的单身女强人—英国的伊丽莎白和中国的慈禧。

伊丽莎白,带领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建设海军能力,确立了在北美的殖民地。

慈禧,用一生的手腕与智慧,维持国家的封闭与思想的禁锢。

两个人的第一个不同,是精神资源的不同。

伊丽莎白童年的教师,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卡姆,她还懂六国语言,她的精神资源中有亚里士多德、凯撒、哥伦布...

而慈禧的精神资源,来自《资治通鉴》,以及戏文如《挑滑车》、《四郎探母》等等。

精神资源将形成一个人的精神结构,精神结构会主导一个人一生的品德、格局、胸襟、能力,也主导他的愿望、梦想与恐惧,从而影响这个人后来所有的决定。

所以, 越是优秀的人,他的精神结构也越完善。

如果你平时关注的如果负面信息、负面情绪偏多,那你自然会向负面靠拢。

所以,选择良好的信息来源,可以帮助你构建良好的精神结构,抵抗内耗与反刍。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xsp35995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