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观尽长安碑(青未了游春访碑)

发布日期:2024-12-22 07:31:09     作者:台女模特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ygj240458.html     违规举报
游春访碑

姜宝兵

初春时节,春暖花开,泺清河畔的迎春花,已经迎着暖阳朵朵开放。在一个温暖的午后,骑车去春游。首先想到的是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一路向西,大约骑行不到半小时,就到达徒骇河畔。

乍暖还寒的早春,河边的青草卯足了劲,试图钻出土层,呼吸春天的气息。暖暖的春阳洒在田野返青的麦苗上,葱绿幽幽,似波波绿潮涌动。早春的田野已露出春的生机,绵绵的淅沥春雨过后,万物复苏。冰封一冬的土地,吐露着大自然清新的早春气息,田地间,空气中,散发着土地的醇香。

展望湿地,春风徐徐,溪水潺潺,水面如镜。河中,走出寒冬的芦苇,通体裸露着枯黄,苇杆高耸挺立,顶端摇曳着簇簇高雅的芦花,随轻柔的春风摆动着。芦苇尽管经历了严寒冬雪,依然坚韧顽强,翘首期盼着春天来临,等待春机勃发。湖边垂柳,纤细的枝条上泛着微黄的嫩芽,似条条柔软幽黄的丝带,随春风翩翩起舞,“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初春景色,如诗般迷人。


推车走过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石碑前的大桥,来到河西岸,这里刚刚完成了湿地整改新项目,新修了沉淀、过滤、灌溉设施,还有石桥、亭子等景物。在大桥的一旁,赫然发现一通一人多高的青石石碑躺在地上,一边还有碑座,上刻云龙纹。停下脚步,细看碑文,只见碑额上刻着四个大字:奉宪示禁。双钩阳文,宪字是繁体字,并且特意提高位置刻画。当时还拿不准是什么意思,取出手机百度,才知道“宪”是汉语通用一级汉字,本义是敏捷、聪颖。常用于表示法式、规范,又引申为法令。再看碑文,隐约可见:“永禁不许……武家道口……桥碑文,……济南府禹城县正堂”等字样,很多的地方已经斑驳陆离、字迹不清。最后是“大清康熙三十三年三月”。由此碑文看来,大清康熙年间禹城就归济南府管辖了,具体内容还有待文物专家考证。大清康熙三十三年距今有三百多年了,这也算得上是文物了吧!是不是应该由文化旅游局收归禹王亭博物馆?掏出手机拍摄了几张照片,发给文化旅游局的朋友,我这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但总算也为文物保护尽了心,贡献了一份力量。


其实在大禹治水的这片土地上,文物还真是不少!我亲眼见过的收藏在禹王亭博物馆里的就林林总总不下上百件。最著名的《禹王亭》碑刻是曾九皋为重建禹王亭撰写的碑文。此碑刻与“去思碑”现存于禹王亭博物馆内。清康熙53年(公元1714年),广东人曾九皋任禹城县令。因其为官清廉、施政有方,恰逢风调雨顺、连年丰收,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曾九皋称此为禹王护佑之功,募捐重建禹迹亭,更名禹王亭,亲题匾额“神功千古”。后曾离任,百姓感恩其在禹业绩,亦捐款刻“去思碑”立于禹王亭内。

禹城老城的四方城门上面都有一方石刻,镌有城门的名称。南门为“禹迹”,是根据城南禹息故城而起的;东门为“祝阿”,是为纪念祝阿县古称的;北门为“都扬”,是纪念祝柯古称的,祝柯在东周时期又叫“督扬”,督扬讹为“都扬”;西门为“鬲津”,是因西门外有鬲津桥而命名的。四方城门名字皆为名家所书,镌刻的榜书遒劲有力,古朴大方。东门石刻“祝阿”,南门石刻“禹迹”,现均存于禹王亭博物馆。

还有散落在民间的也不少。在张庄镇三殿庙遗址,有两个大石赑屃,石碑已不知去向,估计就在附近的地下埋藏。中国民间传说龙生九子,通常把赑屃排在九子首位,一般在各地宫殿、祠堂、陵墓中可见到赑屃背负石碑,这样的石碑来历都很显赫,多数是当时皇帝所赐封。赑屃喜好负重,形状似龟,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骑车继续向东,来到湿地公园的混播花海。去年春天这里还是花的海洋,现在已是一马平川。去年刚立的三米多高的“漯川花雨”巨大石碑已经不知去向。此处是古漯川所在。据《史记·河渠书》载:禹导河至大邳,“乃厮二渠,以引其河”,二渠即黄河干流和漯川。古漯川是黄河下游重要支流、是历史上的著名大川,自夏禹至唐宋先后称漯川、漯水、武水和武河等。记得去年冬天这里还有五、六座坟堆在夕阳下孤独地立着,现在都已经迁出了。每次经过这里都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春天花的海洋多像人的青春岁月!一朵朵的花就像一天天的青春飞扬的日子。但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总归是这旷野里的坟堆。每次经过坟堆周围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绕开走,避之唯恐不及。现在仔细想来,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坟堆,哪一座不是别人思之念之的亲人在里面呢?

沿着新修的水泥小路继续向南骑行,经过一座人工堆积的大土山,山脚下有巨幅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面和南面就是新开发的高档小区楼盘金辰府和幸福里,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期楼盘已经封顶。在小路的尽头,有一座小型陵墓,松柏掩映下,一座巨大石棺赫然映入眼帘。还有一座黑色的石碑,被碑亭保护着。在太阳底下仍觉得阴气森森,隐隐发出强大的气场。环顾四周无人,抬头看看高悬的太阳,我壮着胆子,走近一看,只见墓碑上隐约刻着“李宗鲁烈士之墓”几个大字。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禹城党组织创始人李宗鲁的墓碑!


记得看过一本中共德州党史研究院编印的《德州红色印记》,里面有李宗鲁烈士的事迹。李宗鲁,1901年出生,原名李洪儒,禹城县禹城镇寺后李村人。1922年毕业于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至1926年,李宗鲁在禹城县城内第一高小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展多名党员,并建起禹城县第一个党支部——“一高”党支部。 1926年,李宗鲁建立了由鲁北八县组成的中共鲁北地委,并任书记。创办党刊《鲁北》(后改名《鲁白》、《露白》)。同年组成“鲁北暴动行动委员会”,组织并领导了鲁北八县暴动。1929年3月,他被捕入狱。在狱中,由前省委书记邓恩铭领导,组织越狱斗争,于同年7月21日越狱脱险。1940年,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后来被追认为山东省著名烈士。

肃立在李宗鲁烈士墓前,我仿佛看到了这位鲁北地委的创始人、禹城党组织的创始人,冲破艰难险阻、播撒革命火种、寻求救国之路的感人事迹。在风雨如磐、血雨腥风的旧中国,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与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同时代的李宗鲁,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发出呐喊,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民众的人。这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他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前辈!我们的信仰是一致的,我们的灵魂是契合的。我们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想到这里,立刻感觉面前的石棺不再是冷冰冰、阴森森的了!里面是革命的星星之火,是熊熊的火焰!陵墓前的松柏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肃立在墓碑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向革命前辈致以崇高的敬礼!

清明节快到了。我们在给自家的亲人上坟祭奠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向那些拯救民众于水火,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礼!一百年来,一代代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这里留下无数红色的印记,积累了内涵丰厚的红色文化,形成了世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回望百年奋斗路,启航奋进新征程,就是对革命先辈的最高致敬。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

壹点号清风堂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ygj24045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92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