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属于南方地区吗(详解宁夏西套平原与宁东翰海)

发布日期:2024-12-22 08:33:08     作者:他的她痘離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ytm484441.html     违规举报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48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胡马羌笛—凉州(3)西套平原与宁东翰海


俗语云“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无疑是黄河上游最惹人关注的地理单元,历史上,围绕着这片被黄河水浸润的土地,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爆发了无数次战争。广义的讲,河套平原指向的是前、后套平原,二者合称为“东套平原”,今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以及巴彥卓尔市三市所辖。广义的讲,还应该包括宁夏境内的西套平原。


位置上看,东、西套平原都位于黄河那个著名的几字弯之侧。从大的板块来说,处在内蒙古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夹缝中。整个区域远离海洋,来自西太平洋的湿润夏季风吹拂至此已成强弩之末,使得位于河套外围内蒙古高原,年平均降水量处在“十五英寸等雨线”之下,气候上被归类为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相比之下,位于几字弯腹地的鄂尔多斯高原定位则有些模糊,很多时候它被视为黄土高原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一部分。问题是与周边黄土地貌的山西高原、陕北高原、陇东高原、陇右高原相比,鄂尔多斯高原平均海拔要更低,顶面的地势也更为平缓。这使得它所能聚拢的水气,要小于那些在离海距离和海拔上都更占优势的邻居们。

相对低平的地势以及更偏向大陆腹地的位置,不仅让鄂尔多斯高原较少受到东南季风的垂青,还和蒙古高原一样更多遭受干冷的西北季风影响。在亚洲东部,季风分为二种: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


所谓季风气候与大陆气候的区别,其实就在于更多受哪种季风影响。在人们的印象中,能够带来降水和希望的东南季风,会更容易显示自己的正向作用。也可以说,东南季风的影响性越弱、西北季风的影响性越强,气候上越偏向于大陆性。

不过寒冷而又强烈的西北季风也并非一无是处,除了帮助进入工业时代后的华北地区,吹散冬季的雾霾之外,它对中央之国更为深远的影响,是经年累月地将欧亚大陆腹地风化而成的黄土,默默的向东搬运至黄土高原。

从蒙古高原及西域地区经年累月吹拂过来的黄土,吹拂至黄土高原后,在山脉的阻滞之下降落在黄土高原之上,形成厚厚的黄土层。较重的沙粒则沉积在内蒙古高原西南部,那些地势平缓的台面上。位于贺兰山以西的这片蒙古高原,便是这些沙粒的重要集中地。

这片当下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所覆盖的蒙古高原,被称之为“阿拉善高原”。作为蒙古高原的最南部板块,“阿拉善高原”的地缘属性形成与贺兰山有着很大的关联。

“贺兰”一名则源自突厥语中的异兽“驳马”,这种异兽外形似马、额生独角,并且凶猛异常。至于说这种怪兽在现实中的依据是什么,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真正值得关注的是 “阿拉善”之名。所谓“阿拉善”其实就“贺兰山”一词在蒙古语的发音,再译转回汉语。

在当代中国的范围内,成规模的沙漠总共有八处。其中分布在阿拉善高原腹地的就有三处,由西至东分别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以及乌兰和布沙漠,由于座落于阿拉善高原,又被统称为“阿拉善沙漠”。整个沙漠地带西起古称“弱水”的额济纳河,东至贺兰山西麓与阴山山脉西南,面积总计约8万公里。

宁东瀚海地缘结构图(雪白血红制)


贺兰山及阴山山脉最西端的狼山,客观上成为了一道天然的防沙墙,阻止来自西北的沙粒侵入西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这些被山地阻隔的沙粒,亦因此而更多的覆盖在了阿拉善高原上相对低陷的腹地。然而这道防沙墙却又是不完美的,贺兰山并没有向北与狼山连为一体,这就造成了贺兰山与阴山山脉、陇山之间拉开了一个宽约百公里的缺口。

从这个缺口侵入鄂尔多斯高原的强风,对地表土壤的破坏性也较其它区位更为严重。当下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和东部分别存在的库布齐沙漠及毛乌素沙地,其形成原因与这一地理结构不无关联。

干旱的气候、沙化的土地、平缓的地势,使得能够顽强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从这个角度,也可将这片土地称之为“鄂尔多斯草原”。当然,大家不要一提到草原就想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事实上,在整个亚洲地区,这种水草丰美的景象并不多见。有很大比例是年降水量在150~250mm区间的荒漠草原。


而鄂尔多斯草原,除了东、南部与黄土高原相邻的边缘地区,降水量有机会超过250毫米以外,大部分都处于这个区间。不管草原的质量如何,在自然经济时代,这样的环境属性都不可能成为一片农耕之地,能够真正成为鄂尔多斯草原主人的,是那些能够适应游牧生活的部族。

在一片干旱的土地上,山地的存在能够显现出更多的价值。具体归属于凉州板块的“西套平原”,贺兰山脉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阻止来自西北方向的风沙侵蚀贺兰山东麓,还粘滞了黄河水的流速,得以让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漫流出一片可农可牧之地。因全境处于宁夏境内,这片河套之地又被称之为宁夏平原。容易被忽视的是,西套平原内部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应该被分为两大块,包括中北部的“银川平原”和西南部的“中卫平原”。


银川平原位于贺兰山主脉与鄂尔多斯高原的包夹之中,是整体西套平原的主体。当下行政上由银川、石嘴山、吴忠三市所辖。之所以用“银川”之名,是因为这座城市不仅位于整片中原当中,还有着自治区首府的行政地位加持。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银川平原的概念会和宁夏平原/西套平原划等号,但实际情况是在宁夏的西南部,贺兰山余脉与黄土高原还包夹出一块面积较小且相对独立的平原。当下在此建制的为地级市属性的中卫市,在没有城市与之竞争的情况下,我们可将之命名为“中卫平原”或者“中卫盆地”。

相比体量更大且受贺兰山主脉所保护的银川平原,中卫平原与阿拉善沙漠的接触要更为亲密。正因为如此,将之与阿拉善高原间隔开来的贺兰山余脉,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鸣沙山”,而横穿中卫平原的这段黄河则被命名为“鸣沙河”。如果大家在翻阅历史时,看到了这两个地理标签,且事件发生地位于这一区域的话,那么就会知道它们所指向的是“中卫平原”。

上述划分意味着,面积1.7万平方公里的西套平原,应该是由银川平原与中卫平原组合而成的。中卫平原与银川平原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间隔。东流至此黄河在周边高地的挤压之下,在二者的分隔点开始向转向东北方向,使得通过两块平原的走势,也可将之分离出来。其中银川平原呈南北向延伸,中卫平原则呈东西向延伸。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大家确认银川和中卫平原的位置,包括为整个宁夏内部诸板块定位。很多人应该已经注意到了,宁夏的轮廓有点类似于一个变形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的上半部主体即为银川平原与贺兰山主体,左半部的主体则是中卫平原和陇右高原的边缘。此刻将中卫平原和银川平原的概念从西套平原中提炼出来,可以帮助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更细节的解读西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地缘关系。


单从自然降水来说,西套平原本也应该是一片荒漠草原,其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0-200毫米。在贺兰山和黄河水的帮助下,西套平原除了不缺少地表水以外,空气温度也可常年保持在60%-70%左右。由于处在乌兰和布、库布其、腾格里、毛素乌沙漠的战略合围中,西套平原比之东套平原更具“沙漠绿洲”的性质。

这样一块孤独的绿洲,既能够成为黄土高原农业民族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染指彼此领地的跳板,也能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比如大分裂)彰显独立性或者自治性。这也能够解释,西夏和宁夏这两个有些特别的政治体,能够依托西套平原出现在中国历史中。

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穿越荒漠、半荒漠地区进入西套平原并不存在特别的障碍,但对于步步为营,战略上处于防御状态的中原王朝来说,想要控制这个被干旱包裹的绿洲,就要多费些心思了。从地理格局来看,最起码要完全的控制陇右、陇东两大高原之后,才有可能打通稳定通往西套平原的战略通道。这当中尤为重要的是对陇右高原的完整控制。贺兰山的走势决定了只拥有陇东高原,并无法对西套平原建立牢固的控制线。

严格来说,贺兰山并不是南北走向,而是由沿黄河西岸向西南方向延伸。这也是为什么,贺兰山余脉还能够在陇山之西与黄土高原,合围出一块东西走向的中卫平原,而与陇东高原之间拉开一定距离。同时这一地理结构决定了,如果中原王朝能够完整的控制陇山与黄河之间的黄土高原,就能够获得一条直连西套平原的战略通道;若从陇东高原出发的话,则必须穿越一块游牧民族占优的鄂尔多斯高原。

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做到这一点的秦昭襄王只能从陇右高原中部开始,沿陇东、陕北高原的边缘修筑长城。统一之后的秦朝,在将陇右的防线推进至黄河的同时,也将西套平原纳入了帝国的版图。

秦昭襄王长城


充当西套平原与陇东高原连接部的,是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角。历史上,这个位于西套平原东南区域,曾经有一个看起来很辽阔湿润的名称——翰海。不过游牧民族口中的“翰海”译自突厥语的名词,指向的可不是一片水泽之地,而是指辽阔的荒漠、半荒漠化土地。最有名的翰海位于外蒙古南部,将整个蒙古高原分成南、北两部分的。这片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的干旱土地,又被称之为“大戈壁”。

插入西套平原与陇东高原之间的这片“翰海”面积并没有这么大。因为这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分割线一带,当下已成为了宁夏与内蒙古的东部边界。如果把当下的行政区划与地理结构对应来看,你会发现在隶属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唯一未能覆盖的鄂尔多斯高原部分,正是这片位于宁夏东部的翰海。为了与历史上出现的其它翰海相区别,我们可以依据其现在的行政归属命名为“宁东翰海”。

地缘政治上看,宁东翰海成为宁夏而不是内蒙古的一部分,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博弈的结果。如果不是上世纪中叶建立民族自治区的话,它本应该和陇右、陇东两大高原的主体一样留在甘肃境内。这一行政变迁在彰显了西套平原中央之国核心区成员属性之余,也凸显了其在地缘上的独立性甚至孤立性。

位置上看,宁东翰海所覆盖的区域,属于宁夏“十”字架结构的东部,与西部的中卫平原相对。为了庇护纵容其间的交通线,当年控制了西套平原的明王朝,将沿陕北高原边缘修筑的长城,在此向西北方向做了个转折,由陕西省定边县向银川方向延伸。内蒙古与宁夏在此的行政分割线,便是大致沿这条长城线划定的。这两条连线的存在,也帮助我们确定了宁东翰海的东北边界。

在当下的行政区划中,宁东翰海大部为宁夏自治区吴忠市所辖,小部分为隶属银川的灵武市所辖。如果你知道,整个地区最著名的土特产,是出产于荒漠草原上的“宁夏滩羊”,应该会对它的自然环境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位置上看,与宁东翰海相接的是陇东高原。中原王朝由这个方位打通一条战略通道的话,可以直通西套平原的核心——银川平原。问题在于,中原王朝固然可以由关中平原北上,溯泾水上游一路进行农开发,并走近宁东翰海,但想要从中打通一条连接银川平原的稳定战略通过却并非易事。

长城除了提供防御功能以外,本身也可承担交通线的职责。明代在于银川至定西所修筑的长城,其沿线修筑的军事城堡本身也有着交通中继的作用。只是战略控制一片土地,最重要的是拥有自给能力。一条建筑在荒漠草原上的长城,最缺乏的却是这一点。要想吸引人口和提升控制力,包括在陇东高原与银川平原之间,构筑一条稳定的战略通道,希望还得寄托在天然河流之上。


依宁东翰海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来说,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一条发源于陇东高原边缘,向北在银川平原东部注入黄河的河流。在这样一片干旱的土地上,这样一条河流到底存不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它的名字叫作“苦水河”,由于西汉曾在苦水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处始建“灵州县”,并在后来的历史中沿用下来,这条河流还曾被称之为“灵州川”(此外还有山水河、安乐川、洛浦河等名)。

值得一提的是,灵州一名中的“州”字最初为带三点水旁的“洲”。显示了其河口环境的“水中之陆”的原始地理属理。在已经解读过的内容中,因相同理由而得名的还有“株洲”,只不过株洲之名登上地缘政治舞台的时间实在太晚,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洗礼去掉三点水,演化成带有行政属性的“州”字。

充沛的水资源在提升灵州地缘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稳定性。历史上,灵州的位置曾经因黄河水改道而三次迁移。时至今日,古灵州的继承者“灵武市”,位置已向东北方向偏移至更靠近鄂尔多斯高原的位置上了。

- END -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ytm48444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