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反对招安的主要有哪几类人(梁山大部分好汉都反对招安)

发布日期:2024-12-22 01:02:39     作者:一生至相伴     手机:https://m.xinb2b.cn/sport/zkb173252.html     违规举报

在梁山好汉中,宋江拥有很高的威信,几乎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人反对。唯独在接受朝廷招安这件事情上,有不少重量级人物明确反对。

在重阳节的“菊花大会”上,当宋江通过一首《满江红》词透露了接受朝廷招安的想法后,在一百单八将里坐第14把交椅的武松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招安:“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在一百单八将里坐第22把交椅的李逵第二个站出来反对招安:“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在一百单八将里坐第13把交椅的鲁智深第三个站出来反对招安:“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除了鲁智深、武松和李逵是公开反对招安,其余梁山好汉中一定有不少暗中反对招安,只是他们不敢或不愿意当众提出来。因此,在“菊花大会”上,竟然没有一个梁山好汉支持宋江接受招安的想法。


当然,宋江的态度也是极为坚决。他在“菊花大会”上,大发雷霆,要将李逵推出去斩了。我们知道,李逵是梁山好汉中,对宋江最忠心耿耿的人。宋江此举,不是真的要杀李逵,而是在“杀鸡给猴看”,警告其余梁山好汉,不得再像李逵这样公开反对自己招安。

此后,宋江一有机会就向梁山好汉灌输招安的理念,最终“梦想成真”,成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让梁山好汉全部变成宋朝的军队,并在朝廷的派遣下,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抵抗辽军入侵、平定河北田虎、征伐淮西王庆、进剿江南方腊之役。

很多人看不懂宋江为什么铁了心要接受朝廷招安。其实,这很符合宋江接受的家庭教育。

宋江的父亲叫宋太公,住在郓城县宋家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医生,经常给穷人免费看病。有一年,郓城县发生饥荒,百姓饿死无数,宋太公买了80亩义地,埋葬死去的灾民。这一方面说明宋太公乐行善事,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应该属于小康之家。


宋太公从小就以以忠孝节义教育两个儿子,绝不容忍宋江作出造反之。因此,当杀了阎婆惜之后,流亡江湖,宋太公会将他骗回家里,导致被官府抓捕,发配江州。这时候,宋太公对宋江说了一番话:“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泊过,倘或他们下山来劫夺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教人骂做不忠不孝。此一节,牢记于心。”

在宋太公的耳濡目染之下,宋江很容易就接受了“忠君报国”的理念。这是他接受朝廷招安的理论基础。

同时,宋江自始至终想留在体制里。


宋江在《水浒传》出场之初,是山东省郓城县的一名押司。在宋朝,押司是负责案卷整理工作或文秘工作的小吏,属于庞大官员体系中的最底层。他们俸禄极低,身份卑微,正经的士大夫对他们正眼都不瞧一眼的。可是,他们在当地还是有一定地位,掌握一定的权力,经常与头面人物交往,享有免役的特权,而且经过考核后,能够被提拔为官员。

所以,宋江对押司的职务比较满意,一干就是很多年。

然而,宋江没有等来“岁月静好”,却迎头撞上了阎婆和阎婆惜,惹出了一段人命官司。接下来,宋江在浔阳楼上写“反诗”,被官府逮住处决。如果不是梁山好汉和李逵及时杀到,《水浒传》的故事怕是要到此为止了。这样一来,宋江被时代的浪潮,裹挟上了梁山。


到了梁山后,宋江最初坐第2把交椅,等带头大哥晁盖死后,又顺理成章地坐上了第1把交椅。这时候,宋江最大的心愿,仍然是通过接受朝廷招安,回到体制内。

梁山好汉武功虽强,却大概率不会成功推翻宋朝。在宋朝以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次农民起义,但几乎没有一次成功,实现了改朝换代。陈胜吴广、黄巢等人再厉害,结果都失败了。

梁山自身的实力,没有小说中渲染得那么强大。事实上,梁山不过是“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地方势力,势力只影响到山东一带,还赶不上后来的方腊一伙人。梁山在攻打像曾头市、祝家庄这样的地方土豪势力都屡屡受挫,在攻打曾头市时还折损了主帅晁盖,怎么可能像李逵说的那样,“杀到东京、夺了鸟位”?


而且,在宋朝以前,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发生了大规模灾荒。而在《水浒传》里,我们并没有读到发生大规模灾荒的记录,大部分老百姓对宋朝有很高的认同度。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梁山起义迟早会被剿灭。与其被官兵剿灭,不如争取主动,接受朝廷招安。

不过,现在的宋江,并不是单纯地接受招安,回到体制内当一名低级官吏。他深知,如果被朝廷当作普通的流寇,朝廷是不屑于来招安的;就算勉强招安,自己也很难获得一个较高的估值。因此,宋江一定要炫耀一把“肌肉”,于是就有了两破童贯、三败高俅的骄人战绩,并在打败敌人后,又放走了酆美、高俅等人。

就这样,宋江为梁山接受招安争取了一个比较高的估值。这一招,是不是挺高明?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sport/zkb17325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运动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7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