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登月细节公开(美国真登月了不怪别人怀疑)

发布日期:2024-12-22 02:23:27     作者:笑看风云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btf328328.html     违规举报

美国登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毕竟只有美国宣称,自己的宇航员踏上了月球的土地。

当然,对于美国登月的质疑声,一直都没有停过。


最好的让人家闭嘴的方式,就是美国再登一次月。所以美国宇航局也一直在很努力要重新发射一种登月火箭。

美国最新一代的登月火箭“阿耳忒弥斯1号”,就是承载着这样的希望,用来堵那些质疑者的嘴。

但是这个火箭在6月份就矗立在发射台上,因为各种原因,多次推迟发射。最近就是9月25号又推迟了。

可以说这个火箭已经鸽了三次了。


1969年7月16号,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这被认为是人类第1次踏上了月球表面。

那个时候的计算机,都是模拟计算机,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

控制宇宙飞船的这些电子设备,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人类的火箭技术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漫长发展,理论上说登月应该更加成功、可靠。

1972年阿波罗17号发射以后,美国就再没有发射过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美国宇航局的解释是土星5号火箭的图纸丢了。

登上月球需要把100吨的载荷送上地球轨道,这需要一个推力大概在4000吨左右的巨型火箭。

“阿耳忒弥斯1号”就是用来代替土星5号火箭的。

美国登上月球最多的直接证据是海量的照片以及当时的录像。

其中,高清晰的录像母带大约有12000多盘,但是美国宇航局说,这些高清录像带全部都丢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美国登月录像,都不是特别清晰。

美国登月的其他证据,就是从月球上带回来了300多公斤岩石、土壤。

美国曾经送给我国一克月壤作为研究用。

但是根据对美国送来的月壤进行分析,这个月壤和中国嫦娥飞船从月球上取回来的月球土壤差别非常大。

而且,美国还送给荷兰一大块月球岩石,但是最后证明这个岩石是一块假的。


美国宇航局一方面信誓旦旦的说登上月球是真的,一方面又留下了诸多的把柄,这就不要怪别人提出质疑了。

即使美国发布的登月照片、影像资料里面也有很多疑问。

包括在照相机镜头上刻画的十字线,竟然跑到了景物后面去。

以及某些岩石上面居然有英文编号,看上去是像在摄影棚中的道具。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就是说月球,它的物理环境和地球完全是不一样的。


通过分析这种特定物理环境下物体的运动,可以揭开一些无法伪造的东西。

因为月球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81,所以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上的1/6,等于1.63米每秒平方。

所以,在月球上向空中抛射物体会抛的非常高、非常远,落回地表的时间也会很长。

那么到底具体有多远和多长呢?我们现在就来算一下。

美国的月球车,行驶的速度是20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基本上相当于市面上售的两轮电瓶车的速度,相当于5.5米每秒。


我们知道,车辆前进就是靠车轮提供的摩擦力。

车轮旋转的线速度不会低于车辆行驶的速度。

美国月球车的车轮是用钢丝网加钛合金做的。因为上面有细小的网格,所以很容易把月球上的尘土掀起来。


而且,月球的环境是真空的,这些尘土是在真空中做自由抛射运动。

我们先算一下,以5.5米每秒的线速度垂直抛射月球上的尘土,它能达到的高度。

抛射物到达最高点的时间=5.5÷1.63=3.36秒。

抛射最高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为0.5×1.63×3.36^2=9.2米。

当然在一般的情况下,抛射会是以大约45度斜角向斜上方抛起。

这个时候抛射物体垂直于月球地表的速度为5.5÷2的0.5次方,等于3.89米每秒。

在这种情况下,月球上的尘土会抛离月球表面4.9米高。

我们这里计算的速度都是垂直月球表面的速度分量,不受月球车相对行驶速度的影响。


由这些计算可以看出,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行驶,车轮扬起的月球土壤,会达到相当的高度,应该是非常壮观的。

但是,实际上美国登月车的录像里面,月球车扬起月尘高度,从来没有超过两米,基本上和月球车最高点是相同的。

月球车的展开尺寸是3米长,两米宽,1.5米高。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在摄影棚中采用正常的拍摄,而采用慢放的情况下,这辆月球车产生的扬尘高度大约是多少呢?经过计算大约是1.5米。

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说,美国展示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行驶的录像中,月球车扬起月尘的高度,是9.8米每秒平方重力加速度情况下拍摄的。

我国的绕月卫星确实拍摄到美国登月地点的照片,也确实有登月器。

但是这不能否认美国大量的登月照片和录像带是经过处理的,甚至是在摄影棚中拍摄的。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btf32832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