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启昕简历(马启昕为)

发布日期:2025-01-22 09:06:11     作者:不曾记得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eab111655.html     违规举报


董志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土层最深厚的黄土原,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原”,庆阳也因此有“黄土大原”之称。庆阳人为此而自豪。

以前,经常看到有人把“董志原”写作“董志塬”,把“黄土大原”写作“黄土大塬”,本不以为意,认为只是音同形近意近的两个字的混用,不算什么大问题。曾经在一些场合提出建议,希望在公文中尽量统一、准确,“董志原”就是董志原,“黄土大原”就是黄土大原。原以为确凿无疑的事情,却遭到了专门人士言之凿凿的否定,认为“原”应为“塬”,董志原应为“董志塬”,黄土大原应为“黄土大塬”,其他早胜原、和盛原、西华池原等等,都应该是“塬”。

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叫了多少年的原怎么就变成了“塬”?为什么变?什么时候变的?

查了资料才发现,原来不觉得是问题的问题,还确实是个问题,而且不仅是庆阳的问题。陕西曾有“白鹿原”与“白鹿塬”之争,河南也有“陕原”与“陕塬”的分歧。而且,一些科学论文中也常常“原”“塬”不分。


特约摄影 张永鑫 摄

解决用字的分歧,最权威的老师当然是字典。“原”是一个古老的字,所有字典都有收录,解释也一致:宽广平坦的地方。如《说文解字》:“高平曰原,人所登。”“塬”是一个新造的字,《康熙字典》及以前的字典中均无收录。据《编辑学报》2006年第6期刊载的论文称,“塬”本来就是当地人对桌形地貌的俗称,1953年,我国地理学家黄秉维先生首次将其引入地貌学文献,1956年由罗来兴先生将其科学定义。由此说来,“塬”正式作为一个字也就60多年时间。字典对“塬”的解释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并有“原”同“塬”一说。

按照字面意思来说,原与塬基本同义,如果仔细体味区分的话,原的面积大,塬的面积小。那么,我们的董志原及其他一些原,到底是“原”呢?还是“塬”呢?

先就大小而言。董志原尽管号称“世界之最”、“天下第一”,但面积仅仅960平方公里,与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大平原确实无法比拟,但是它又实实在在是黄土残原中的“老大”,况且“原”与“塬”的大小,也没有明确定量多少平方公里只能称“塬”,达到多少平方公里才够“原”的格。地理学家造出一个“塬”字,我想主要是为了描述黄土高原地貌,塬与川、台、梁、峁区分,所以有“塬地”、“塬区”,在大平原地区,就不存在“原地”、“原区”这样的概念。

再从历史来看。《诗经》中称董志原为“大原”,《元和郡县图志》中称“彭原”,后来一直就叫董志原。尽管名称有变,但“原”一直是原。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考察黄土高原,几乎走遍了庆阳,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庆阳的多个原,用的都是“原”,而不是“塬”,包括进入21世纪出版的书籍中。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记,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可轻易更改,哪怕是一个同音形近义近的字,这无异于给祖先改名字。哪怕是有人觉得我们的原太小,只是出于谦逊的姿态,也大可不必。如果一定要改,是不是毛泽东在陕北黄土高原写的“原驰蜡象”,就要改成“塬驰蜡象”?陈忠实的名作《白鹿原》,就要改成《白鹿塬》?

再参考一下其他专门人士的意见。陕西著名作家和谷2017年转发了陕西同样著名的作家李西岐的一篇短文,题目就是《“原”与“塬”的区分》。他说:陈忠实先生在其著作或书法作品中,一律使用的是“原”,而非“塬”字,譬如其书法落款为——“原下陈忠实”。他认为,关中地名中的“原”字,准确的写法应该是“原”,而非“塬”。他“希望每个文字工作者都能体察其中的语义区分,别再闹诸如此类的笑话了”。

因此,我认为因为董志原之大,我们才有黄土大原之称。董志原就是董志原,黄土大原就是黄土大原,响当当的名字。其他的早胜原、和盛原、西华池原,都是原,而非“塬”。我们脚下的大原因为水土流失,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但仍然不失其大。我们不能再闹把“大”名改成“小”名的笑话了。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eab11165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7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