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二强师傅的孩子是谁的 乔二强和师傅的姐弟恋是恋母吗

发布日期:2024-12-22 08:18:59     作者:揉脸的逆袭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ere519478.html     违规举报

最近看电视剧《乔家儿女》,在剧中,乔二成(张晚意饰演)喜欢上大他很多岁的师傅(朱珠饰演)。看到一些评论说,乔二强有恋母情结。


在现实中,一些人认为:姐弟恋也是与恋母情结有关。

那么,什么是恋母情结?心理学上的恋母情结会怎么影响个体的生活呢?

在西方文化里,恋母情结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由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与之相对应的是恋父情结,即伊拉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弗洛伊德之所以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因为它与古希腊剧本《俄狄浦斯王》有关。而《俄狄浦斯王》故事取材于一个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弑父娶母的故事,主人公叫做俄狄浦斯。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去皮萨时,将皮萨国王珀罗普斯的儿子拐走了,并带回了忒拜。儿子失踪之后,皮萨国王很生气,并且很愤怒地诅咒拐走了他儿子的人:他会被亲生儿子亲手杀死。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结婚之后,就很希望能养育一个孩子。于是,他们一起去阿波罗神殿乞求神谕。女祭司告诉国王:你会有一个儿子的,但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会被亲生儿子杀死。


听到这个神谕之后,国王非常害怕。他想了各种办法来避免儿子的出生。

但最终,儿子还是出生了。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国王就让一名仆人将孩子扔到密林中。

仆人非常可怜这个孩子,没有把他扔到密林中,而是将他送给了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又将孩子送给了另一个人抚养,并取名为“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长大后,知道了自己养子的身份。他非常想知道自己亲生父母是谁。

于是,俄狄浦斯去到了阿波罗神庙请求神示,女祭司告诉他:你拥有十分可怕的命运!你会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还将会迎娶自己的亲生母亲。


听到这个预言后,俄狄浦斯感到非常恐惧。为了逃避这个预言,他决定要一个人孤身去流浪。不去找亲生父母,也不回到养父母身边。

在流浪的路上,俄狄浦斯与一队人发生了冲突,并大打出手,并将他们杀死了。被杀死的人中,就有俄狄浦斯的亲生父亲:忒拜城国王。


俄狄浦斯继续流浪,来到了忒拜城。

因为国王的遇难、以及城内吃人怪兽的威胁,忒拜城被恐慌和悲伤笼罩着。有人提出:谁能将怪兽赶跑,谁就能成为下一任忒拜国王。

巧合的是,最后是俄狄浦斯将这个吃人的怪兽赶跑了。于是,俄狄浦斯成为了忒拜城的国王,并娶王后为妻。

俄狄浦斯“弑父娶母”预言都应验了!


在俄狄浦斯的治理下,忒拜城国泰民安。

但是,不久之后,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城内横尸遍野。

于是,俄狄浦斯派人去阿波罗神庙乞求神的帮助。女祭司告诉他们:忒拜城中有一个罪孽深重的人,只有把他赶走,瘟疫才会消除。并且,这个人就是杀害老国王的凶手。

人们查找真相后发现,是俄狄浦斯杀死了老国王。并且,俄狄浦斯也知道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被自己亲手杀死的老国王是他的亲生父亲,妻子是他的亲生母亲。

知道真相之后,王后无法接受这个可怕的事实,上吊自杀。

俄狄浦斯用王后衣服上的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之后,也离开了忒拜城,自我流放。

这就是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


公元前5世纪时,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以俄狄浦斯的神话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剧本《俄狄浦斯王》。

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情节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恋母者/恋父者。

在《梦的解析》第五章中,弗洛伊德第一次从心理层面上,对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进行解读。


“俄狄浦斯的命运之所以会感动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命运也是同样地可怜。因为在我们尚未出生以前,神谕就已经将最毒的咒语加于我们一生了。”

“很可能地,我们早就注定了: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自己的父亲。”

“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这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童年时期的愿望的达成。”

“但我们较他更幸运的是,我们并未变成心理症,而能成功地将对母亲的性冲动逐次收回,并且逐渐忘掉对父亲的嫉妒心。”


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名词。

“男孩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因此,认为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

“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应有的位置。”

因此,弗洛伊德将“男孩依恋母亲,将母亲作为自己的原始爱恋对象;仇恨父亲,将父亲作为自己的竞争对象”的心理现象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同样的,“女孩依恋父亲、仇恨母亲”的现象则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


弗洛伊德在“儿童性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会在3—5岁开始出现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因此,他也将儿童3—5岁的这个阶段称为是:俄狄浦斯期。

在这个时期中,儿童具体的表现为:性好奇(对生殖器官产生好奇)、对异性父母产生好感、排斥同性父母。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小孩子看到父母之间做亲密动作时,表现出很生气;小女孩说“长大后要嫁给爸爸”;小男孩说“长大了要跟妈妈结婚”等行为,都是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期是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倘若在这个阶段里,父亲、母亲、儿童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儿童这个时期的一些心理状态就会固着,形成俄狄浦斯情结。

并且,此后,俄狄浦斯情结会对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成年之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恋母情结的影响

恋母情结对个体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择偶选择、恋爱关系、婚姻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

弗洛伊德在《爱情心理学》中提到,具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其的择偶标准是:“这个女人必须是属于别的男人的,而且她们必须是轻浮和放荡的”。(这里的“轻浮和放荡”并不是字面理解的意思,在书中,弗洛伊德有特殊的解读)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就可以解释一些男性或女性“知三当三”、“惯三”的现象了。

他们的潜意识中的逻辑是:母亲和父亲是伴侣关系,既然能够从父亲那里将母亲“抢过来”,那么,也能将他人的伴侣抢过来。

即:在恋母情结固着的过程中,从父亲那里成功“抢走”母亲给他们带来的“战胜权威”、“产生愉悦体验”等等一系列的体验,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确定婚恋关系时,有着入侵到他人的恋爱关系、婚姻关系中的倾向。


其次,受恋母情结的影响,男性寻找伴侣过程,其实是在潜意识的影响下寻找母亲的替身。因此,其寻找的伴侣,在外在形象、或内在品质、或者职业等方面,会与母亲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因为,在他们潜意识的期待中,伴侣既要是“太太”,又要能给予他“妈妈的感觉”。

这就会导致个体在婚恋关系中,出现很矛盾的状态。对于这些与他母亲有着相似的内在品质或外表的女性,他们会既想要靠近,又因为内心深处的恐惧而想要逃离。

他们甚至会形成畸形、片面的恋爱观。这主要可以体现在“灵”与“肉”的割裂上。

对于那些在潜意识中被当做是母亲替身的对象,男性对她只会有“灵”的要求。他们之间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倘若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形成对“母亲”的冒犯感。

他们是不可能将精神上的爱情和肉体上的爱情全部奉献给一个人的。即:很爱伴侣,但是却会经常出轨……


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案例。

有一天,一位男性突然“不行”了,无法与妻子进行正常的夫妻性生活。

他去医院做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

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向心理医生求助。

心理医生发现,他“不行”,是在母亲去世不久后出现。

并且,在现实中,他的妻子,在性格特征上与他母亲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最终,心理医生认为:他的异常,是由恋母情结造成的。

医生的解释是:他对母亲有着很强的依恋。他选择的妻子,也受到了恋母情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妻子其实是母亲的替身。

而当真实的母亲去世之后,他将对母亲的依恋完全转移到了“母亲的替身”——妻子身上。此时,在他的潜意识里,妻子就等于“母亲”。

因为潜意识深处的乱伦禁忌和恐惧,所以才无法做一些冒犯的事情……


俄狄浦斯情结对个体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擅长处理与上级、领导等权威人物之间的关系。

佛洛依德认为:在人类社会中,父亲代表的是权威、力量。小男孩在“依恋母亲、敌对父亲”的同时,也必然会对父亲产生恐惧的情绪。他们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会被父亲迫害、自己会被父亲阉割。弗洛伊德称之为“阉割恐惧”。

因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这种对父亲的恐惧会一直存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随着他们进入社会,他们也会将这种对父亲的恐惧转移到其它权威人士身上。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权威人士会迫害他们。因此,他们在面对这些权威人士时,会在无意中表现出愤怒和攻击性。所以,他们总是处理不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佛洛依德的许多理论自出现以来,就带着很大的争议性。天然上就带有禁忌感的恋母情结,同样也具有很大的争议。

其实,不要过分地猎奇于被弗洛伊德强调的“性”因素,了解和认识恋母情结,可能会更有利于我们生活。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ere51947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