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名著知识点汇总(名著里的大语文)

发布日期:2025-01-22 05:38:30     作者:败给了命运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err310958.html     违规举报
01 什么是大语文?

“大语文”这个词,最早由已故的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出,相比于以前只把语文限定在课堂上,大语文思想体系有着更广泛的外延和更丰富的内涵。

大语文思想体系是指:

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大语文教育”的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组成;主题是课堂教学,两翼是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

很显然,这种教学结构,改变了旧有的封闭式学习模式,而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使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和具体。


02 大语文的范畴有多广?

大语文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基本上,凡是和生活相关的、需要用到语言工具的,都属于大语文的范畴。换句话说,我们都生活在语文之中。

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就居住在这家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对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无可替代。很多国家在选拔人才时,都非常看重语文能力。不管是法国高考、美国高考,还是中国高考,语文都至关重要。语文的学习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03 大语文与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是这样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而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则是这样的: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对比之下,我们很容易看出,语文课程目标的要求,正在从量变向质变转变。不光要求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而是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要把读书当成“习惯”,而不是“任务”,不能只读“整本书”,还要积累阅读的方法和经验。


就是说读书不光是简单把书读了,用眼睛扫过了,你还得读有所得,读有所获,你得思考,从阅读中去体会,积累方法,总结经验。

对比孩子们现在的阅读,有多少是被家长或老师逼着写阅读摘抄的?一本书东翻翻,西翻翻,就是难得找几句好词好句,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好词好句,摘抄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罢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孩子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以后的学习都会大有裨益。首先是读什么?也就是课标中的“读好书”。何谓好书?经典的书。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书目也有推荐,其中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赫然在列,即《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怎么选书,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选书的标准,选的书一定不会差。(文末有链接)


然而,四大名著都是大部头的文学作品,每一部都在70万字以上,再加上里面人物繁多,关系复杂,情节曲折,别说小学生,就是成年人,读懂其中一部就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

新课标对孩子的阅读量有了明确的要求,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即小学阶段的总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对于经典的大部头名著,小学生该如何读呢?


通读原著显然不现实,如果有一套书,既能对复杂的大部头进行梳理,又能兼顾考试涉及的知识点,还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岂不是一举多得?

《四大名著里的大语文》系列书正好满足以上要求。这套书以大语文为出发点,专为6-12岁小学生打造,有漫画,有注释,有知识,有思考,还有习题,使趣味阅读和重点练习相结合,让孩子以四大名著为基点,“一点多面”地学习,更高效、更有条理地读懂四大名著,助力考试得分。

假期正是充电的好时间,如果你的孩子正好需要,不妨读一读,让假期更充实。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怎么选好书?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的选书标准,所选的书一定不会差。

《心安即是归处:季羡林的百年生命智慧,教你如何过好每一天》

#寒假充电计划#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err31095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4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