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品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代官员的品阶)

发布日期:2024-12-22 09:37:19     作者:逆战狂野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gom466379.html     违规举报

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是分为不同等级的,这种等级就叫做“品”汉代对等级的区别,主要是根据禄石的多少禄石在千石到六百石之间的,是县令;禄石二千石的,是九卿,或者刺史、太守到三国时期,职官分成九品,从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时期,九品又分为正品和从品两种从正四品开始,每品又分为上阶和下阶两种,这样一来,总共分出的级别达到了三十级之多级别分得太多太细,就显得庞杂烦琐,所以明清时期,这种分级被加以简化,九品中的每一品都只分正品和从品两种,不再分阶,这样一来三十级减少为十八级,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官员的品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官员的品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是分为不同等级的,这种等级就叫做“品”。汉代对等级的区别,主要是根据禄石的多少。禄石在千石到六百石之间的,是县令;禄石二千石的,是九卿,或者刺史、太守。到三国时期,职官分成九品,从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时期,九品又分为正品和从品两种。从正四品开始,每品又分为上阶和下阶两种,这样一来,总共分出的级别达到了三十级之多。级别分得太多太细,就显得庞杂烦琐,所以明清时期,这种分级被加以简化,九品中的每一品都只分正品和从品两种,不再分阶,这样一来三十级减少为十八级。

隋朝时期,在政府中担任职务的官员被称为职事官,而没有担任职务的官员则被称为散官。到了唐朝,政府将这些散官的官号在整理和补充的基础上,对品级重新确立。于是用来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就称为“阶”。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文官阶在六品以下,称为郎,例如正六品上,称为朝议郎;正六品下,称为承议郎。以后历代都设有阶官,不过名称和品级与唐代相比较已经有所不同。

“勋”是隋唐时期在对前朝某些散官官号整理、补充的基础上,重新规定的官号。其主要作用是酬赏军功,被加勋的官员就叫做勋官。勋官一共分成十二级,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晓骑尉等。明朝的勋号分成文勋和武勋两种,武官的勋号变化不大,基本沿袭前代,文官的勋号则有所发展,除了“柱国”外,另外还增加了正治卿、资治尹等。到了清代,勋和爵就合二为一了。

“爵”产生的时期很早,周代时就有了。据说周代封爵分为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汉朝的封爵,则是王、侯两等。汉代皇子封王,和先秦时的诸侯王相当,所以通称诸侯王。汉代初期对异姓也封王,但异姓封王就不称诸侯王,而是通称列侯。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境内有分封自己度子为侯的权力,这种封侯也属于列侯性质,而被封侯的底子,就叫做王子侯。三国以后,封爵制度减损补益,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这过程中既有变化较大的,也有和前代基本保持一致的。例如同姓封王基本保持一致,而异姓封王变化比较大。异姓封王的情况越来越少,朝廷对异姓通常都只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再封为王。宋朝以后,朝廷在封侯时,有时会在爵号前面加上“开国”两个字,成为开国爵。爵号前面没有加“开国”两个字的,则叫做散爵,其实也是虚爵。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gom46637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6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3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