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弱版图(这个西南小国多次背叛唐朝)

发布日期:2025-01-22 02:04:44     作者:怪我傻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jnq340135.html     违规举报

有一段时间,诗人白居易元稹李绅以相同的题目,分别作了三首《蛮子朝》

这当然不是 “新乐府运动”的三大高手闲着没事相约solo一局,而是因为贞元十年(794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他们诗中的“蛮子”,指的是远在苍山洱海之边的南诏国。这一年,南诏再次接受唐朝册封,并派使者朝见,时隔四十多年后重归大唐,史称“苍山会盟”


▲“新乐府运动”代表:李绅、元稹、白居易。

白居易的《蛮子朝》,是一首以诗证史的杰作,不仅吟咏这一事件,还讲述了西南边疆的风土人情,以及南诏与唐朝的恩怨情仇。

蛮子朝,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巂[xī]州道路遥。

入界先经蜀川过,蜀将收功先表贺……

南诏使团远道而来,他们从云南泛舟渡桥,进入蜀地,镇守此地的唐军将领上表,将这一喜事告知朝廷。

开元皇帝虽圣神,唯蛮倔强不来宾。

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

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

南诏曾经也是大唐的小弟,后来背叛唐朝,直到四十多年后才重新归顺。这与唐玄宗在位时的一场大战息息相关,那一仗,唐军败得惨兮兮。到白居易的那个年代,他听说洱海边还尽是箭孔、刀痕与将士的枯骨。

谁知今日慕华风,不劳一人蛮自通……

蛮子导从者谁何,摩挲俗羽双隈伽。

清平官持赤藤杖,大将军系金呿嗟。

异牟寻男寻阁劝,特敕召对延英殿……

前方记者白居易还描写了唐德宗接见南诏使者的场景。来的都有谁呢?手持赤藤的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宰相),腰系金带的南诏大将军,还有南诏王之子寻阁劝,才能出众的他有幸得到了皇帝的单独召见。

一幅南诏使臣朝见图跃然纸上,背后的历史却充满曲折。

白居易看到了过去与现在,却看不到,大唐与南诏那注定走向灭亡的未来。

1

白居易在《蛮子朝》一诗中还写道:“臣闻云南六诏蛮,东连牂牁西连蕃。六诏星居初琐碎,合为一诏渐强大。”

这几句说的是南诏统一之前的陈年往事。

隋末,在云贵高原的苍山洱海之间,有白蛮乌蛮两个民族。学术界一般认为,白蛮与近代白族有族源关系,而洱海地区的乌蛮是近代彝族的祖先。之后,随着大大小小不同部落相互兼并,到了唐初,洱海地区已形成六大部落,史称“六诏”

蒙巂诏,在今云南巍山县北部到漾濞县中南

越析诏,在今云南宾川县

浪穹诏,在今云南洱源县

邆赕[téng dǎn]诏,在今云南洱源县邓川

施浪诏,在今云南洱源县青索

蒙舍诏,在今巍山县,位于六诏之南,故称“南诏”

诏,是当地少数民族对部落首领的称呼。南诏的开创者细奴逻是乌蛮豪强,家里原本从事游牧业,后来他爹为躲避仇家,率领部落从哀牢山迁到了巍山。细奴逻长大后,当地的白蛮首领张乐进求看这小伙子是个人才,就让出领导权,让他集结乌蛮、白蛮,建立了南诏。

关于此事有很多神话传说,比如说细奴逻祖先是哀牢山的巨龙之子,他的母亲到江边捕鱼,触碰到了龙化成的沉木,回家后有感而怀孕,生下这个孩子。还有张乐进求让位于细奴逻,是因细奴逻受上天感召,以剑斩石,完成了一个类似于石中剑传说般的预言。

剥开这些剧情雷同的神话外衣,实际上,南诏的建立,应该是是巍山一带乌蛮兼并白蛮的一个过程。


▲剧照:经典游戏《仙剑奇侠传》中女主角赵灵儿故乡的原型,正是南诏国。

六诏的西、北方有两个老大哥,一个是唐朝,另一个是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

其他五诏在唐朝与吐蕃之间反复无常,看此长彼消,决定抱上哪边大腿,时而归顺唐朝,时而叛唐投靠吐蕃。这些小伙伴“彼不得所即叛来,此不得所即叛去”,唐朝看不清谁才是二五仔,不知什么时候有内鬼,要终止交易。

此时的南诏,躲在六诏最南边,弱小、可怜又无助,却坚持了一贯的亲唐政策,成了洱海诸部中大唐的头号迷妹。

听话的孩子有糖吃,唐朝试图从六诏中找一个帮手,在唐蕃战争中助自己一臂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诏被推上了西南历史舞台的中心。

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南诏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于开元年间吞并洱海周围各部,统一了六诏,并被唐朝册封为云南王。南诏一跃成为云南群雄之首,在西南边疆与吐蕃、唐朝鼎足而立,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史书记载,南诏开疆拓土,极盛时期领土北抵大渡河畔,南至今缅甸东部以及老挝、泰国境内。

南诏深受大唐文化的影响,归顺唐朝后更是加紧了学习步伐,“开三教,宾四门”,开展儒学教育,热衷于圆领长袍,国内实行与唐朝相似的土地制度和官制。

在汉化的同时,南诏保留了一些民族特色,比如男性贵族喜披虎皮,女子习惯佩戴金银饰品。南诏的饮食习惯也与中原大相径庭,他们尤其喜好生食,“射豪猪,生食其肉”。

这种不卫生的生活习惯,搁今天就要野味警告了。

南诏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唐诗影响,留下不少佳作,如段义宗的“繁影夜铺方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还有此次疫情下,一些在外留学生引用的南诏诗名句:“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一位南诏王在六月二十五日的星回节,与清平官赋诗,写下了《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

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

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

伊昔颈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

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星回节是南诏的一个重要节日,一说是现在火把节的前身。点点微光,如群星闪耀,几千年来,正是多民族竞相开放,汇成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星河。


▲广西龙脊梯田庆祝火把节 图源/摄图网。

2

《新唐书•四夷传序》曰:“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南诏与唐朝的蜜月期十分短暂,在天宝年间就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

唐朝与南诏这对战略伙伴,怎么好端端的就打起来了呢?这是因为,南诏在西南坐大后,开始向滇东、安南不断扩张,违背了唐朝扶持其作为战略缓冲地带的初衷。

另一方面,面对已有几分飘飘然的南诏国,唐朝采用了错误的民族政策。位于今云南省内的姚州都督府,是唐朝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所设。唐玄宗在位时,张虔陀就任姚州都督,他继承前几任都督的强硬措施,对南诏屡屡打压,强令南诏进献财物,对阁罗凤提出过分要求。从现有史料分析,他还可能与南诏王妃有不正当关系。

张虔陀挑拨了南诏权贵敏感的神经,也打击了阁罗凤作为男人的尊严。气愤不已的阁罗凤,派兵攻陷姚州,逼得张虔陀服毒自尽,并侵占了大片土地。

既然已经兵戎相见,唐朝就不认这个小弟了。天宝十载(751年)夏,唐朝派遣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为主帅远征西南,企图一举消灭南诏。

面对鲜于仲通大军压境,阁罗凤也很慌,就向唐军解释说自己叛唐也是迫不得已,都怪张虔陀这家伙太不像话,表示只要唐朝罢兵,自己愿意改过自新,并重新修筑姚州城,释放唐军俘虏。在道歉之余,阁罗凤也进行了威胁,说你们要是不答应我,我就归顺吐蕃,云南就不是大唐的了。

阁罗凤的谈判果然起了反作用,性情急躁的鲜于仲通听南诏这么嚣张,直接就扣押了使臣,继续率领大军挺进。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四》,记载了这场改变了双方关系,也让多年后的白居易痛惜不已的惨烈大战: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徵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五月渡泸,是因泸水一带有瘴气,五月之后才逐渐散去。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中,也是在这一季节出兵。不同的是,唐朝此次远征,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一战,8万唐军进逼南诏国都太和城(在今云南大理),南诏各部族全力抵抗,唐军大败,死者多达6万,尸骨被南诏筑成京观,就连鲜于仲通的儿子都战死沙场。如此惨状,对比同时期的怛罗斯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诗仙李白对这场穷兵黩武的战争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批判。

天宝战争后,阁罗凤叛唐投靠吐蕃,接受“赞普钟”(意即吐蕃赞普的弟弟)的封号,南诏与吐蕃约为兄弟之国,和唐朝say goodbye。


▲唐朝疆域图 图源/网络。

唐军失败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若是比综合国力,南诏对唐朝肯定是蜉蝣撼大树,但在这场看似必胜的战役中,鲜于仲通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胜算。

南诏人并不是软柿子,他们骁勇善战,且模仿唐朝建立了严密的政治制度,清平官以下设兵、户、士、仓、刑、客六曹,类似于六部。南诏的兵器工艺在当时也是独具一格,有不少黑科技,如“石铁如泥,吹毛透风”的浪剑,铸造时在剑上淬毒,伤人即死;还有所谓的“铎鞘”,一种状如残刃、刀身有孔的名刀,“所击无不洞”。

鲜于仲通以为自己的对手只是一群乡巴佬,却不知这是一支可怕的特种部队,更何况唐军还有严重的水土不服。

更可恨的是,腐败无能的权臣还要将大唐的将士往火坑里推。剑南道是杨贵妃族兄、宰相杨国忠的大本营,鲜于仲通则对杨国忠有举荐之恩。杨国忠这个小机灵鬼,深怕这场失败会牵连自己,采用了最无耻的方法——瞒报。他对唐玄宗隐瞒败绩,谎称唐军打了胜仗,罔顾命丧南诏的6万唐军将士,暂时掩饰了在南诏的失败。

为了维持这个谎言,杨国忠不想办法与南诏议和,而是不断地派兵出征南诏,强征百姓入伍。一些人为了逃避这场不义的战争,甚至自残肢体。后来白居易所作的《新丰折臂翁》,写的是长安附近新丰的一位断臂老人: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天宝年间,他为了逃避出征南诏的兵役,而砸断了自己的手臂,尽管成了残疾人,却侥幸活到了耄耋之年。

我们难以想象,那些被强迫入伍的老百姓内心的愤恨。杨国忠的疯狂之举并没有持续太久。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一场席卷天下的大动乱让大唐暂且忘记了来自西南的伤痛,而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本人,在与唐玄宗逃往蜀地途中死于马嵬驿之变。

3

南诏给吐蕃当了多年小弟后,发现吐蕃对自己的剥削更狠,伸手就要兵马钱粮,两相对比,唐朝还算情有义,逐渐心生悔意,想着和唐朝“复合”。

到了阁罗凤的孙子异牟寻在位时,南诏的清平官郑回就对他说:“中国有礼义,少求责,非若吐蕃惏刻无极也。今弃之复归唐,无远戍劳,利莫大焉。”

这位郑回,是天宝战争中南诏从唐朝带回的俘虏。此人本是唐朝的一个小小县令,却学识渊博,入南诏担任王室教师,多年后被任命为清平官。郑氏从此成为南诏的世家大族,并在此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同一时期,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也为双方结盟送上了给力助攻。韦皋没有鲜于仲通那样的暴力倾向,而是以柔克刚,写了封信给南诏王异牟寻,说,我们大唐要和西北的回鹘联手一起打吐蕃,你们南诏要不要一起“开黑”。

异牟寻很是心动,决心抛弃吐蕃,由于担忧消息被吐蕃军队拦截,一连派遣三个使团前往长安,向唐朝谢罪,献上南诏地图、方物土贡,请求再次归附。

相逢一笑泯恩仇,唐朝欣然同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时隔43年,再次收了南诏当小弟。贞元十年(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与唐朝使臣在洱海之滨的苍山神庙盟誓,并于当年派出使团进京朝见,也就是白居易《蛮子朝》中所描写的那一幕。双方至此结束了四十多年的敌对关系。


▲受命赴南诏的唐朝使者袁滋,将沿途见闻编为《云南记》,该书已失传,但袁滋在石门关所作的摩崖石刻留存至

假如故事到此结束,皆大欢喜。但是,到了唐宪宗在位时期(805-820年),主和派的节度使韦皋、南诏王异牟寻相继逝世,唐朝与南诏的第二段蜜月期也随之结束。

4

守隘一夫何处在?长桥万里只堪伤。

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诗人徐凝在目睹一场残酷的烧杀劫掠后,写下了这首《蛮入西川后》。濯锦娘,即洗蜀锦的女子,代指的是被南诏掠夺而去的西川边民。

这一年,南诏国一如往常向长安派出了使团,之后却发起闪电进攻,大掠西川,甚至攻陷了成都。对于这一匪夷所思的行为,南诏方面声称,此番兴兵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报复贪婪残暴的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即所谓“诛虐帅(杜元颖)也”

原来,杜元颖在任期间,多次派兵越境骚扰南诏。这个暴虐的官员为了敛财,连自己手下的士兵都不放过,克扣军饷、搜刮钱财也是屡见不鲜。唐朝的戍边将士甚至忍饥挨饿,不得不向南诏求助,史书中也有南诏为唐军士兵提供粮食的记载。

久居成都的女诗人薛涛,在《筹边楼》一诗中谴责了这一时期西川官员的贪得无厌: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南诏国对西川的这场劫掠前后持续了近两个月,等到郭子仪之孙、唐文宗的舅老爷郭钊临危受命,率领大军赶来支援时,南诏几乎已满载而归,“乃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不仅掠夺了大批财物,还俘虏了大量百姓,两川一带一片狼藉。

史载,当南诏的军队即将渡过大渡河时,其将领对押回来的俘虏说:“往南即为吾国边境,现听任尔等哭别故乡。”数万名蜀地俘虏齐声痛哭,千余人不愿离去,投河自尽。

出生于成都的诗人雍陶,听到山林中隐隐传来的猿啼之声,为这些被迫远离故乡的蜀民创作了《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其中写道:“锦江南度遥闻哭,尽是离家别国声。”

5

南诏入寇成都后,与唐朝之间的关系仍以和平为主流。直到三十年后,南诏与唐朝爆发的另一场战争,成为这两个相爱相杀的政权在陨落之前的最后一次针锋相对,且充满了戏剧性。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朝换了新的统治者唐懿宗,南诏王也迎来了继任者蒙世隆。这两个年轻的君主,没见过面就干上了。

蒙世隆当上南诏王,按照惯例应由唐朝册封,可唐朝一看,这名字不行,拒不册封。古代有君王避讳之说,蒙世隆一下子犯了唐朝两代皇帝的名讳。唐太宗叫什么?李世民。唐玄宗叫什么?李隆基啊。你蒙世隆一个南蛮首领,居然敢用唐朝伟大领袖的名字,成何体统!

蒙世隆得知此事后大怒,干脆也不给唐朝当小弟了,于是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礼(下文仍称南诏),不再奉唐为正朔,表现出与唐朝分庭抗礼的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蒙世隆这个名字无论是对唐朝,还是对南诏,都是违背常理的。南诏国有父子连名制的有趣现象,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子女名字的第一个字,看历代南诏王名字可以发现其中规律:

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罗凤——凤迦异(早逝,未继承王位)——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弟)劝利晟——(弟)劝丰祐——世隆——隆舜——舜化贞。

蒙世隆这个名字就很非主流,他本来应该叫“蒙祐隆”。就这一件小事,导致唐朝与南诏关系更加恶化,可能吗?一些史料告诉了我们真正的答案。在后世文献记载中,蒙世隆也有其他名字。他完全可以按照前朝的先例,在接受唐朝册封和官方往来时用另外一个名字,而在南诏国内,他不管叫蒙世隆,还是蒙张三,唐朝都不会多加干涉。

因为避讳与唐朝闹到决裂,显然是有人借题发挥。

唐朝与南诏的真正矛盾,在于对安南的争夺。别看大唐已日薄西山,唐军在南方战场依旧活跃。唐朝的岭南道辖境囊括了今广东全部、广西大部、云南东南、越南北部,阻隔了南诏通往安南的大门。

蒙世隆叛唐之后,与唐朝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也是岭南道,他派兵从邕州(今广西南宁)一直打到了交趾(今越南河内),双方互有胜负,死伤惨重。直到877年,这个反唐情绪高涨的野心家,在向唐朝求和的过程中突然去世。

晚唐诗人胡曾在《草檄答南蛮有咏》一诗中,暗讽南诏叛唐不过是不自量力:“残霜敢冒高悬日,秋叶争禁大段风。为报南蛮须屏迹,不同蜀将武侯功。”他不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将南诏与唐朝,一同拖入了自我毁灭的深渊。

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唐朝与南诏频繁动武,战争损耗的物力人力,转移到对老百姓的压榨上,才点燃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在黄巢起义之前,敲响了大唐丧钟的庞勋起义,起初就是由数百名戍守桂林、抵御南诏的唐军士兵发起。

此即宋祁所说的,“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6

从彩云之南的部落,到雄霸西南的强国,南诏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其建立者细奴逻生于隋末,而南诏国亡于902年,短短5年后,大唐王朝也走向覆灭,甚至就连灭亡的原因,两者都有几分相似,都是权臣篡位。

前文提到的那位亲唐大臣郑回,被南诏王委以重任,郑氏世代为南诏重臣,由此跻身权贵行列,传到七世孙时,出了个权臣郑买嗣。他见南诏国力渐衰,借机专权,杀末代南诏王舜化贞及王室成员800余人,建立了大长和国。

至此,南诏灭亡。

当中原陷入五代十国的纷争时,苍山洱海之边的南诏故地也忙着争权夺利,在大长和国之后,云南又相继建立了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两个割据政权。终结这一混乱局面的,是南诏开国功臣段忠国的后代段思平,他在937年联合东方的三十七蛮部推翻了义宁政权,改国号为“大理”,开启了大理国的时代。

大理与大宋,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图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

方国瑜:《云南民族史讲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谷跃娟:《南诏史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梁晓强:《南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杨辰宇:《唐代边疆与诗歌》,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9年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jnq34013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4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