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海城市发展(创新热土迸活力)

发布日期:2025-01-22 07:40:54     作者:何必太当真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jtt194162.html     违规举报


海城澄洲湖一角通讯员 戴跃强摄

秋日的辽宁海城,澄洲湖面波光粼粼,村镇道路笔直宽敞,南果梨已挂满了枝头,高跷舞得风生水起,海城的精气神并未因疫情的阻挡而消磨分毫,反而愈发充满了活力与激情。走进这片创新发展的热土,记者仔细领略海城市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海城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勇于探索,锐意进取,走出了发展新路子。

“智慧菱镁”插上产业升级新翅膀

走进海城市“智慧菱镁”大数据管理平台指挥中心大厅,由20块17英寸显示屏组成的大屏幕上,动态显示着海城各家矿山企业开采、堆场等实时画面。依托这个由矿石管理平台、视频监控平台、矿石运输平台和矿石大数据平台等子平台共同构建而成的“智慧菱镁”大数据管理平台,海城市已迈进对菱镁矿的全流程监管时代,实现了矿山监控无死角、矿石计量无空档、运输管控无漏洞的“三无”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菱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平。

海城素有“世界镁都”之称,是辽宁省为数不多、拥有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优势的县(市)。在海城27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菱镁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三。围绕这一资源发展起来的菱镁产业,一直是海城最为重要的主导支柱产业。2021年以来,海城市立足产业基因,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积极突破利益羁绊和制度藩篱,以改变菱镁产业“散乱污”模式为目标,启动了“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菱镁矿产资源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进而逐步实现全流程监管、全体系互动、全链条融合。

经过全市共同努力,今年4月1日,海城“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投入试运行。由此,海城充分利用“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功能,发挥智慧管理中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优势,开启了推动菱镁产业迈向监管智能化、信息数字化新征程。在初步实现对菱镁矿山企业和菱镁矿石的计划、生产、运输、销售全流程管理的基础上,海城正借助这套管理制度与平台,按照管理和兼容的难易程度,逐步由菱镁矿山企业向其他相关企业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延伸。海城以“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为牵动,为产业转型升级插上数字翅膀,不断释放数字经济潜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核两翼”注入农村发展新动能

马风镇祝家村位于海城市东部山区,总面积1.5万亩,主导产业为南果梨生产和镁砂资源开发,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小村庄。几年来,村两委以“一核两翼”改革为动力,以产业兴旺为主线,围绕南果梨主导产业,打造集生产、销售、加工、酿酒、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把小南果梨做成了大产业,因地制宜走出了以果为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强村富民路。

所谓“一核两翼”,“一核”就是巩固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两翼”就是政经分设的管理模式,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基础上,独立设立村级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社等)主体,强化经济功能;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和村股份合作社为支撑的村级治理组织架构。截至目前,全市39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核实资产31亿元,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76万人,量化股权739万股,赋码颁证397份,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得以明确。

海城市坚持以改革措施统领壮大集体经济工作,通过“三权分置”改革、“三块地”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及“股份制”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不断拓宽,实现以改革释放的最大红利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以来,海城市农业设施抵押融资模式取得新成果,宅基地改革成果显著,实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坚持“宅改”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与提升村容村貌相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实施村庄规划相结合,统筹处理好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相互关系,助推美丽示范村建设。

海城市先后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辽宁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粮食产业高产高质。实现了畜禽产业生态循环、蔬菜产业绿色高效、南果梨产业特色生态、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做强服装产业带动一方致富

车行沈海高速,驶至海城市西柳镇附近,集装箱货车多了起来。从西柳收费站下高速西行150米,就到了西柳服装城。西柳镇以服装商贸闻名,历经40余年发展,成长为服装贸易规模、交易额、影响力都颇具实力的专业市场集群,西柳镇从一个普通的小村镇变成了国家级特色小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王同飞的超鹏服饰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西柳服装城。今年52岁的王同飞,是土生土长的西柳人,做服装生意已有35个年头。1990年8月,沈海高速公路(沈阳-大连段)通车后,在南方做服装贸易的王同飞回到西柳,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王同飞回忆:“那时就几台缝纫机,布料从南方走海路运到大连,再从大连走高速到西柳。从西柳到大连,过去跑土路最快也得7个小时,通了高速之后只要4个小时。”

依托交通优势,西柳服装城逐步发展壮大。辽宁西柳服装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彪介绍:“如今的西柳专业市场集群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拥有2.3万个摊位,经营四十大类2万余种商品,日客流量8万到10万人。”2020年,辽宁西柳服装城货物吞吐量155万吨,市场交易额850亿元。

在西柳高速口,每天有约4500台次车辆进出,西柳两大物流园区拥有国内货运线路605条、客运线路109条。西柳服装城的商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80余个国家和地区。西柳服装城的专业市场集群带动了各类生产企业和加工户万余家,吸纳70余万人就业。“去年线上交易额达到132亿元,同比增长32%。”陈彪介绍,“目前,投资5亿元的辽宁西柳电商产业园项目已经建成运营,‘十四五’期间还将规划建设占地40万平方米的西柳服装创意设计加工产业园区。”

2002年起,王同飞的服装生意开始转向出口,每月都会有一两个集装箱的服装从西柳发出走高速到大连港,再通过海运发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同飞说:“从一开始做贴牌订单,到自己原创设计,现在我们已经在海外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今年,他准备入驻直播平台,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伴随着改革的脚步,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海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非遗传承恪守百年匠心

红红火火的高跷满载着故乡的年味,满载着乡情和乡音。2021年春节期间,海城高跷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将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向全国人民展示辽宁省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发展成果,让在外漂泊的游子感受浓浓年味,也让全国人民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感受到了辽宁人过春节的浓厚氛围。

海城高跷又称海城高跷秧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辽宁地域特征,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海城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高跷舞得奔放、舞得火辣,是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特点一方面是“浪”,海城高跷在扭法上火爆、热情、美感强;另一方面是“技”,如“孔雀开屏”“大风车”等,跷越高,难度越大,所需技术越高;再者是“戏”,“秧歌”过去也有“戏出秧歌”的叫法,充满戏剧性,有情趣、有感情、有趣味。

2014年,受文化部选派,辽宁省文化厅、非遗中心选定,海城高跷代表中国出访非洲岛国塞舌尔,参加塞舌尔维多利亚国际欢乐嘉年华;同年,受文化部外联局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委派、选调,赴俄罗斯参加俄罗斯《友谊远东国际艺术节》,其表演剧目《最炫中国东北风》获最佳表演奖,惊艳了现场观众。

此外,海城牛庄馅饼以其外皮薄酥嫩、内馅种类繁多、口感鲜香著称,在北方的传统美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传统美食的海城牛庄馅饼,精湛的工艺、诱人的美味历经百年传承,已成为经典饮食品牌,誉满东北。2011年7月26日,海城牛庄馅饼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城立足当地实际,深耕改革创新精神,破发展之羁,纾民生之困,大胆闯新路,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jtt19416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41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