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历史(端午节的来历与由来)

发布日期:2025-01-22 05:02:18     作者:曾尐莎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kcl188909.html     违规举报

端午节除了是一个古老的图腾节日外,还是一个“祛病防疫”的节日。 古人认为“崇武”是忌日。 此时,五毒已用尽。 因此,端午节的习俗多为辟邪避毒,如门上挂菖蒲、艾叶,故又称“菖蒲节”。



一、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主张赋能人才,富国强军,强逼联军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忧国忧民。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陷楚都。 屈原眼见祖国被侵略,心痛不已,但又不忍心放弃祖国。 谱写一场壮丽的爱国运动。

相传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欲绝,纷纷涌向汨罗江祭拜屈原。 渔民们划着小船,在河里上下打捞他的真身。 一位渔民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拿出来,“咚咚咚”地扔进河里,说如果鱼、龙虾和螃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医生的身体了。 . 众人见状,纷纷效仿。 一位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在河里,说是为了击晕龙水兽,以免伤到曲大夫。 后来,为了怕饭团被龙吃掉,人们想出了用印楝叶包饭,用彩丝包起来,发育成褐色种子的想法。

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便确立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2.纪念吴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吴子胥。 吴子胥为楚国名将,其父兄皆被楚王所杀。 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赴吴国,五战助吴攻楚,入楚都。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挖坟鞭尸三百,为杀父兄报仇。 武合禄王死后,其女婿柴继位。 吴军士气高涨,百战百胜,越国战败。 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君不听,杀吴国,被越国收买,诬陷诬陷子胥,夫子信以为真,给子胥一剑,子胥 死了。 子胥忠心良善,视死为报。 临死前,他对邻居说:“我死后,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泾东门上,让越军进城灭吴。” 闻言大怒,下令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包好,于5月5日扔进河里。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吴子胥的日子。

3.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不投河。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尸体好几天不见了。 那时,她孝顺的女儿曹娥才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 17天后,5月5日,他也投身江中,5天后将父亲的遗体取出。 此传为神话,传至郡守,令和尚为其立碑,并请弟子邯郸淳致辞赞颂。

孝女曹娥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夷王所写。 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后人在曹娥投河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 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为父亲而死的地方,名为曹娥江。

4.起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祀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几何印花陶为特征的文物。 幸存氏族,据专家介绍,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氏族——历史上称为百越氏族。 出土陶器上的饰物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剪头发和纹身的习俗,生活在水乡,是龙的传人。 它的生产工具多为石器,也有锹、凿子等小型青铜工具。 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壶罐中,用于烹调食物的印刷陶鼎是他们独有的,是他们民族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期,还有百越人,端午节是他们设立的祭祀祖先的节日。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白越人大部分已经融入汉族,其余的则演变为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 因此,端午节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节日。 以上四种说法,主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崇武节,据说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投身汨罗江的日子。 为他的国家而死。 两千多年来,五月初五已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医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占楚国都城的消息,心中充满了激动。 悲愤交加,毅然写下了巨著《怀沙》,抱石。 投身汨罗江,为国献身。 河边的人牵着小船争先恐后地打捞他们,在水边唤起他们的灵魂,把粽子扔进河里,以防鱼虾吃掉他的身体。 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伍子胥忌辰纪念日

吴子胥为楚国名将,其父兄皆被楚王所杀。 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赴吴国,五战助吴攻楚,入楚都。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挖坟鞭尸三百,为杀父兄报仇。 武合禄王死后,其女婿柴继位。 吴军士气高涨,百战百胜,越国战败。 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君不听,杀吴国,被越国收买,诬陷诬陷子胥,夫子信以为真,给子胥一剑,子胥 死了。 子胥忠心良善,以死为家。 临死前,他对邻居说:“我死后,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泾东门上,让越军进城灭吴。” 闻言大怒,下令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包好,于5月5日扔进河里。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吴子胥的日子。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kcl18890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1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