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的四句经典解释(金刚经中这4个字的比喻)

发布日期:2024-12-22 09:29:53     作者:眼睛里的泪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kxk178626.html     违规举报

在《金刚经》结尾,有这样一首赞偈: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

断除怀疑,生起正信,断绝“外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体悟“空性”。


什么叫“空”?

“空”不是没有,而是——

因为它不是(某一件具体的事物),所以它可以是(任何一件事物)

这种说法,很像孔子说的:“君子不器”。

——君子不能像(某一个具体的)容器一样,把自己限制住,而是要有各种可能。

再进一步说,应该像水一样,能根据外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

这又成了老子说的:“上善若水”。


整部《金刚经》,谈到了很深刻的智慧。

其中,有一句4个字的比喻,却点破了很多人的“虚假”。

在《金刚经》中,有这样不太起眼的一句话: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筏喻者”——我讲的所有东西啊,都像是渡河的筏子一样。

在很多经文中,都有这样的比喻。

它的意味很深刻。

在《金刚经》中,如来一直问须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我说什么了吗?


听明白道理的须菩提就回答:

世尊,如来无所说。

老师,您什么也没有说。

如来为什么总是强调自己什么都没说,甚至说出一句“狠话”: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如果有人说我说了什么,那就是“谤佛”!


在这里,隐藏着如来的担心。

如来教人“不执着”。

不执着于文字,不执着于“相”,甚至不执着于“法”。

这种不执着,就是如来所说的“如筏喻者”。

所有的文字,外相,甚至修行方法,都是渡河用的筏子。

一旦你过了河,就要把筏子扔掉,不能继续背在身上。

这就像“指月”的含义。

——用手指指着月亮给你看,目的是为了让你看到月亮,而不是盯着手指。


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体会到这种用意。

他们一直盯着“筏子”和“手指”,甚至忘记了“渡河”与“月亮”。

想想看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名字里都告诉你了,“度”——这是渡河的方法,不是目的。


结果,还是有人沉溺于方法本身。

因为布施、持戒,禅修,就觉得自己修行刻苦,勇猛精进。

甚至,还有人生出傲慢心,用来攀比——

你看,我能打坐2个小时,你连一个小时都做不到。

这有什么好比较的呢?

打坐不是目的,只是筏子。

只要能渡过生命的苦海,不管你用什么筏子:竹筏也好,木筏也好,皮筏也好,都可以。


怕就怕,大家只盯着自己的筏子,甚至以此攀比:

你看,我的是“金筏子”,它能连续航行2小时,你的连一个小时都没有。

这有用吗?

还有一些“虚假”的人,沉溺于诵经、持戒与念咒。

一旦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要持诵100遍“忏悔咒”。

这跟那些穷酸腐儒,错误理解孔子讲的“礼”是一样的情形——

自己遭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到家里闭门反思。

结果想了半天:哦,原来是我昨天帽子戴歪了,礼不正,所以才会遭遇挫折。

孔子和如来真的要被气笑了。


其实,诵经、持戒与念咒,和读四书五经都是一样的道理。

就是通过这种学习与修行,让你保持身心统合,知行合一。

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读再多的经书,持再多的戒,都是“事倍功半”。

不要沉溺于方法本身,多想一想,怎么渡河吧。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kxk17862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