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在互联网新时代的发展下,年轻人越来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00后都开始立起了遗嘱,本篇文章作者讲述了当下环境下,00后一代在网络平台上立遗嘱的情况,感兴趣的一起来看一下。
富豪家族争夺遗产的戏码,永远不缺流量。
202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榜者的总财富值由一年前的1.33万亿美元增至1.48万亿美元。
同时,上榜门槛调升至57.4亿美元,一年前为50.3亿美元。
这群人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何完成代际传承?
目前他们流行的新玩法是家族办公室(Family Office),它的存在其中一个功能就是产生富二代、三代、四代。
海底捞张勇和舒萍夫妇在新加坡成立家族办公室,王健林给王思聪成立的普思资本也是家族办公室。
目前国内的家族类办公室已经有2000 家,是少数人撑起的万亿级规模赛道。
那普通人的遗产怎么办?
2021年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报告显示,中国社会总资产由2017年的接近1400万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1655.6 万亿元,社会净财富为 675.5 万亿元,居民人均财富约为 36.6 万元。
即使是一般家庭的继承,也可能是数十万到百万的资产转移。
我们无法像巨富一样站在钱堆上偷瞄人类文明的篱笆墙,也无法大撒币圈养专业人员高效配置财富,打工人的薪水在资本的上升螺旋里很难长生不老。
但我们有了一个相反的趋势是富人们羡慕的,那就是更为简单质朴的遗产代际继承关系。
在分配经由自己一生辛劳积累的财富物质时,订立遗嘱人更希望收获自己传承财富的人,能够因此获得稳定的生活,在离世的日子里,此笔财富能够代替自己照顾继承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份细致且可操作的遗嘱,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离世之人对生者的照顾和爱护。
两年前年轻人立遗嘱成为一种风潮,如今这股潮流有了新的变化。
一、年纪轻轻怎么就立起遗嘱了遗嘱就是一种决定自己死亡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死亡似乎成了一个禁词,一种恐惧的情绪,但生老病死,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
互联网资讯泡大的新一代年轻人,对死的态度变了。
根据《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从2017年起,立遗嘱的人群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
80后立遗嘱人数增长了近13倍,90后增长了近10倍。
在微博上搜索“遗嘱”,你会看到诸如#离婚冷静期内离婚不成先立遗嘱# 、#深圳立遗嘱量占全省近两成#、#00后开始立遗嘱了#这样的话题,有几千万到3.3亿的阅读量。
年轻人们对死亡相关话题的讨论更为细化和专业,地域、场景、人生阶段无所不包。
2017年时,中华遗嘱库中只保存了55位90后的遗嘱,到2020年底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553,最小的遗嘱人只有17岁。
2020年初时中华遗嘱库上线了“微信遗嘱”功能,一年间收到了7万份遗嘱,大部分来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其中不乏大好人生才刚开始的00后。
这数据相当让人心情复杂。
现在的年轻人思想开放,老一辈对死亡有忌讳心理,而年轻人则已经看透彻了“是命躲不过”。
早点立遗嘱还有个交代,他们甚至有的一年更新一次遗嘱。
另一方面是,就连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都觉的自己离死亡并不遥远,“有时候人性经不起考验”。
2022年还没过一半,年轻人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世事无常大常包小常”。
疫情、战乱、过劳、裁员等等,成为社会话题的焦点,那些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人,突然离开这个世界,给“以为死亡离自己很遥远”的年轻人一记重拳。
如今的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加班已经是“家常便饭”,加上作息进食不规律,导致突然离世的风险的增加。
丁香医生根据《2021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近6成90、00后都担心自己突然就“寄”了,其中还有6%的人经常担心甚至每天担心。
在年轻人立遗嘱的案例中,在大厂上班的90后张女士,就通过立遗嘱的方式,确保自己如果某天突然去世,自己散落在银行卡、支付宝、微信钱包、理财产品中的财富可以被家人及时取出来。
根据对遗嘱库白皮书的统计,担心自己突然去世,财产下落不明是首要原因。
根据白皮书的统计,立遗嘱的90后中,有超过一半人的都是为了避免财产下落不明。
越来越多的公司嗅到商机,进入到遗嘱服务领域中。
“百年遗书”、“永恒信息”或“结语”等APP应运而生。
它们提供上传遗嘱的服务,帮助用户提前记录从葬礼偏好到照料家庭和宠物的指南。
“当代丧事指南”Lantern 是美国提供殡葬服务网站,从 2018 年成立至今已经获得了 2 轮共计 230 万美元的融资。
用户首先需要填写一份“身后事清单”。
项目包括:可以填写 9 项对亲朋好友们最后的祝福,选择自己葬礼的形式,书写回顾自己的这一生,遗产规划,数字账户如何处理,个人社保福利信息填写完善等。
面对着不可知的风险,立遗嘱是年轻人们心理上最后的安全区,要寻回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天然就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力。
写出《影像中的生死课》的心理学家陆晓娅说:“写遗嘱是一种人生规划,是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到底能够活成一个什么样”。
二、数字遗产,你想好了吗除了立遗嘱越发常态化、年轻化、普遍化,另一个趋势是,社交账号、游戏账号等虚拟遗产逐渐成为年轻人遗嘱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各种典中典的电视情节中,富家子弟争夺家产的戏码频频上演。
如果大家族的“老爷子”病危或去世,大子女们的往往就会立马打探“有没有遗嘱”“遗嘱里有没有写财产怎么分配”。
老一辈人在订立的遗嘱中,常常会见到一则“防儿媳女婿条款”,规定继承人所继承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曾有一位立好遗嘱的女士回来撤销,原因是不小心被儿媳看到“防儿媳女婿条款”,儿媳自此罢工,不干家务,不给婆婆做饭吃。
而在前阵子大热的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中,主角团也为死者们提供着“另类”的遗产处理服务。
作为一个将死之人,你可以委托人生删除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在你死后,删除/保留你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的数据,事实上,日本确实有公司提供过此类服务。
处理财产是遗嘱最主要且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从遗嘱涉及的财产比例中,不同年龄段拥有且关注的财产有些不同。
DT财经的报告显示80后最关心的是房产,90、00后最关心的是存款。
此外社交平台账号、游戏账号等数字资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21.35%的“90后”在遗嘱中提及虚拟财产,对比80后有极大幅度的权重变动。
90、00后遗嘱涉及的虚拟财产占比,相较其他年龄段更高,分别达到了21.75%和17.3%。
虚拟财产主要以社交平台和支付平台的账号为主,比如排名前3的微信、QQ、支付宝。位列第4的网络游戏账号也是虚拟财产种占比较高的一类。
“我从09年开始写微博,平时有啥灵感感悟都会往上写,和朋友们都是互关的,是我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旺旺雪饼说。
但还有的年轻人则相当希望自己的数字遗产在自己离开后可以删除,一个流行多年的互联网段子,或许可以概括这部分人对数字遗产的态度。
“如果有一天我出了车祸,走在马路上不幸被车撞飞,我也一定要在空中先清除手机里的聊天记录,才能放心地昏倒在地上。
毕竟古话说得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无论是数字遗产的留存和删除,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同平台也陆续推出“数字遗产”计划。
苹果、谷歌、腾讯、微博、B站、快手等,都制定了“纪念账号”或“遗产继承人”等规则,以方便保留或删除网络痕迹。
但在执行层面,类似的服务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2021年10月,B站up主“当下频道”前往中华遗嘱库,亲身体验数字遗产遗嘱的相关办理流程。
结果,视频中的小姐姐前后一共花了2个月的时间、花费了4位数的费用,才完成了数字遗产的“分配”工作。
处置数字遗产,不只是留下账号密码这么简单,其中每个平台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
因此,如果你直接在遗嘱上写下“我宣布由XXX继承我的B站账号”,这样的一段话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
而在确立遗嘱之前,你还得先向各大社交平台咨询他们的相关细则,比如,微信到现在还是没有继承账号这一说。
亲属只是可以通过出示死亡证明等相关文件,转移逝者在账号中剩余的金钱财产。
而B站推出的“纪念账号”功能、微博对账号设置的“保护状态”,是指平台不会注销逝者的账号。
不仅如此,你还得确定立下遗嘱的数字遗产真的属于自己,“未经我司许可,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账号”。
如果仔细阅读过各大平台的用户条款,你就会发现,用户实际上拥有的,是平台的使用权,而所有权在公司手上。
总之,数字遗产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过,遗数字遗产的分配,还有很多新的可能,来完成托付之人的夙愿。
三、遗嘱在赛博遗产中永生遗嘱和遗产还能是怎么样的?
这个问题对露西(lucy)来说相当独特,因受身体健康限制,她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录制的视频、甚至是性格特征等数据,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将这份“数字遗产”留给自己的亲人、朋友等。
露西因为身体限制无法常常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互联网成为了她与外界联系的窗口,经营播客、Twitter、甚至是 YouTube 频道,输出她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等。
因为在互联网留下了大量痕迹,因此她有一个相对特殊的遗嘱。
将自己的声音、社交媒体、视频等内容作为数字遗产保存,让需要的人可以阅读她的经历,了解她如何对抗疾病、如何生活,同时也希望给母亲留一份情感慰藉。
如果只是保存一个人的数字生活痕迹,显然并不算难,保存视频等数据即可,但露西他们想要显然希望能有更容易查阅、系统化、更容易感知的方式。
在记者乔安娜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詹姆斯·弗拉霍斯,他是 HereAfter AI 公司的创始人,公司致力于记录人们的语音、声音特征等,并根据这些数据在算法的调整下创建语音机器人。
最终,在詹姆斯的帮助下,露西成功将自己的声音信息数据化,创建出了一台语音机器人并植入到智能音箱中,唤醒音箱后,露西的母亲尝试和音箱对话,并询问如何看待母亲时,智能音箱以露西的声音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比纯粹的视频或者音频信息,这种智能语音机器人显然更强大,它具备互动能力,能对人们的询问做出反馈,能真正做到聊天,和真人相近的语调也能增加沉浸感。
对于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份难得的情感慰藉。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2021年,一位名为墨茶Official的UP主离世,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持久的网络祭奠。
在B站上,“墨茶Official”一共发布了28个视频,去世前他的粉丝只有大概200个,账号也没达到开通B站创作激励的要求。
在去世后,墨茶的粉丝达到了202万,播放量最高的视频,被播放800多万次。
网友们根据墨茶的视频,拼贴出这位普通青年细碎和心酸的生前经历:早年辍学又被父母抛弃,贫困、孤僻,生活里只有打工和直播。
没什么粉丝,经常是勤勤恳恳直播两个小时,只有几个朋友观看,但每当有人进入直播间,他的声音都会明显亢奋很多。
在粉丝数达到100时,他开心地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去年6月之后,他在网络上发出一些求救信号:鼻子上有一个肿块,经常流血;然后是胃痛、晕倒,最后住院。
因为贫穷,他的药是一粒一粒买的,手术后,墨茶还欠医院2049.34元。
去世前的那个冬天,墨茶很想吃草莓,犹豫了下没舍得买,因为太贵了。
某种程度上,参与这场祭奠的大多数人,在把一位逝去的青年推上焦点的同时,也变相地将这份关怀附加在自己身上:虽然我很普通,但仍然可以永远被爱。
这颠覆了只有少数人才拥有死后被祭奠与铭记特权的传统观念。
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一种平凡和有瑕疵的人生,也可以被万众瞩目与永久怀念。
只沉溺于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的人,很难意识到生命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向死而生”。
但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当死亡降临时更懂得以何种姿态接受,这正是“遗嘱”对于年轻人的意义。
本文由 @每日经济学观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