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剪布是谁研究的(读文为什么全世界人都会玩石头剪子布)

发布日期:2025-01-22 03:02:41     作者:慾上九天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lwu283939.html     违规举报


科幻启蒙动画《哆啦A梦》中有过这么一集:为排遣无聊,哆啦A梦从口袋里拿出一只会陪你玩石头剪子布的机器,然后自己手持三只分别代表石头、剪子、布的手势杆,输的不亦乐乎。


在被哆啦A梦身残志坚的游戏精神感动的同时,年幼的笔者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

诶?日本人也会玩这个?

再往后,某天在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二季》中又看到这么一个情节:主角谢耳朵和拉杰什为了看电视节目《深空九号》还是《土星三号》起了争执,谢耳朵便向他的朋友们介绍了一种猜拳游戏希望能解决问题:


为了降低平局的概率,谢耳朵设计的游戏在石头剪子布的基础上添加了蜥蜴和《星际迷航》中的人物史波克。虽然最后,由于谢尔顿和拉杰什都钟爱于史波克,他们的游戏依旧是平局,但是——

阿嘞?美国人也会玩?

似乎真的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这个简单有效到极致的游戏,是如何传遍全世界。

从划拳说起

石头剪子布,又称为猜拳,实则只是猜拳的一种。而猜拳的各种形式中,最早被文字记载下来的,则是汉朝的手势令:

他日会饮章第,酒酣,为手势令。

弘肇不能为。

客省使阎晋卿坐次弘肇,屡教之。

——《新五代史·汉臣传·史弘肇》

可以见得,已知最早的猜拳形式出现在酒桌之上,也就是划拳,毕竟那会还没有骰子……另外,明代诗作家谢肇淛在他最为出名的笔记《五杂俎》中,对于手势令有着更为详细的阐述(题外话:清乾隆年间,谢肇淛因在书中关于“夷夏”的言辞而被打入文字狱,此书也被销毁。万幸的是,此书最早版本的刻本得以保存,也就是现在能看到的版本):

后汉诸将相宴集,为手势令。

其法以手掌为虎膺,指节为松根,大指为蹲鸱,食指为钩戟,中指为玉柱,无名指为潜虬,小指为奇兵,腕为三洛,五指为奇峯。

但不知其用法云何。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无独有偶,清朝的时候曾率军击退南明郑成功(对,就是教科书上那位)十万大军的满人郎廷极,曾在他所撰写的《胜饮篇》中记载:

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节指有名,

通吁五指为五峰,则知豁拳之戏由来已久。

——清 郎廷极 《胜饮篇》


郎廷极(1663-1715)

皇甫嵩,便是在《三国志》中差点死于董卓手中的东汉名将。豁拳,又称为豁指头,通划拳。由此我们终于可以得出结论:根据已有史料的记载,猜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划拳行令的方法渐渐独立出来一个体系:“空拳”、“内拳”、“五毒拳”、“五行生克令”、“七星赶月令”和“一月三捷令”等纷纷出现,当然还有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五、十、十五、二十”,即加法拳。

东瀛出口

然而这并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目前仍然看不到石头剪子布的源头,自然无法完整地了解为何这个游戏会出现在岛国日本,甚至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万幸的是,我们在哆啦A梦的故乡找到了一丝线索。

《Kensarae sumai zue》,此书于1809年在日本出版。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虫拳(mushi-ken)的游戏指南,作者是一位供职于“虫拳锦标赛”(没错,当时的日本真的有这个比赛)的裁判所撰写,里面记载了锦标赛的流程、规则,以及裁判指南。而所谓虫拳,顾名思义,就是用手势来代表三种“虫”——蛇、青蛙、蚰蜒,被视为石头剪子布最早的形式。


《拳会角力图会》1809年

我们现在说的“蚰蜒”(不要怕,就是读作 yóu yán),是百足虫的一种,与大家熟知的蜈蚣是近亲。此处可参考《聊斋志异》中记载的一件事:

学使朱矞三家门限下有蚰蜒,长数尺。

每遇风雨即出,盘旋地上如白练然。

按蚰蜒形若蜈蚣,昼不能见,夜则出,闻腥辄集。或云:“蜈蚣无目而多贪也”。

——出自《聊斋志异卷十一》

蛇吃青蛙,青蛙吃蚰蜒——但是蚰蜒不吃蛇吧?

没关系,蜈蚣吃蛇。我们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关于蜈蚣吃蛇的事例,它们通常先从蛇的口部钻入,再用毒液和口器啃噬蛇的腹部,最后从蛇腹豁开一个大口子钻出来。介于场面过于感人,这里就放一张看起来不太瘆人的图片作罢。口味重者可以自行搜索,除了图片还有视频……


至此,起源于中国汉代的手势令,终于发展出现代石头剪子布游戏的雏形。最为关键的是,此书明确记载: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古代中国,是当时中国王室在喝酒时候玩的一种博弈游戏。历史的断点终于被接上了。

然而,这本书只能证明在1809年,虫拳游戏在日本的普及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但却并没有告诉我们,手势游戏是怎么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幸运的是,奥地利人Sepp Linhart为我们填补了这个空白。此人一生致力于研究日本语言和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对日本人生活娱乐方式的研究。在他所撰写的《关于日本石头剪子布游戏变体——虫拳研究》中指出:早在《Kensarae sumai zue》出版的150多年前,中国古代官员来到日本丸山进行交流。宴会歌舞作罢,中国人开始教日本人玩行酒令,游戏以淘汰赛的形式进行。最后五位获胜者得到了极为丰厚的奖励。

中国人走后,日本人奋发图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手势游戏,才有了虫拳。而实际上,虫拳并非日本当时普及度最高的手势游戏。当时有一种流行于艺伎和客人之间名为“狐拳(Kitsune-ken)”的游戏,才是大众最为喜爱的。


《艺伎戏狐拳》,菊川英山,1820年

(从左到右依次为村长、狐狸、猎人)

参与者需要选择一个身份进行扮演,分别为狐狸、猎人、村长。村长克猎人(管制),猎人克狐狸(猎杀),狐狸反过来又会克制村长(魅惑)。虽然同样只有3种身份,但狐拳经过传播变形,已经产生了不少于25种手势,且大多需要以双手作势。艺妓和客人相对而坐,比划手势判定输赢,输者不仅要罚酒,有时还需要脱一件衣物……

现代日本社会很少会再看见有人玩狐拳,但这并不意味着狐拳已经被淘汰了——相反的,狐拳“输了就脱衣服”的游戏目的至今仍以野球拳的形式继续服务于世人,其中以著名日本AV演艺公司——SOD所出品的野球拳系列影片最为出名。另外还有类似的野球拳游戏,通过家用游戏主机带给玩家高互动性体验。玩家通过游戏手柄和影片中的女星玩石头剪子布——玩家赢,女星脱一件;玩家输,女星穿一件。

SOD公司可谓行业翘楚,国人熟知的“时间静止系列“和”透明人系列”,便是由这个公司出品的(别想了,本司机今天不开车)。


当然也并不是非得脱……实际上,当时狐拳的火热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盛。那时候东京经常会举办规模庞大的狐拳比赛,比赛通知通过传单的方式四处传播开来。即便报名需要费用,报名者仍然络绎不绝。

每届狐拳比赛的初赛都会有70-120组同时进行,有时甚至连晚上都会有加赛。为防止比赛过程中出现意外,场地的四个角落会各安排一个名为“toshiyori”的工作人员作为机动单位。那个年代的日本人,几乎是按照相扑比赛的形式来组织狐拳比赛,狐拳在日本人民心中的地位可见一般。


然而可惜的是,第一对玩石头剪子布的是哪两位高人已经不得而知了。根据美国社会学者Stewart Culin在1895年所出版的著作《韩国游戏:与中国、日本游戏的渊源(Korean games : with notes on the corresponding games of China and Japan Back to item details)》中所记载的,我们只能知道——在日本江户时代晚期,日本街头的人力车夫就已经开始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下一个乘客的归属了。


虎拳,与狐拳类似,石头剪子布的变种形式

中国和韩国对这个游戏的称呼为“石头剪子布”,而日本人将其称为“石头剪子纸”,这与欧美国家的叫法不谋而合。法国人称石头剪子布为”jeu Japonais”,意思直接就是“日本游戏”。再结合当时日本正处于西化的过程中,日本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十分密切,我们姑且可以认为,日本是石头剪子布面向世界的出口。

来到西方

虽然石头剪子布的进入西方国家的历史进程目前仍不明确,但老外们对该游戏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热情十分高涨。

早在1842年,英格兰人就在伦敦成立了石头剪子布俱乐部,在该俱乐部第一版章领的第一卷中,英国人明确了该俱乐部的价值所在:

本俱乐部旨在探索和传播石头剪子布游戏,

并为其提供合法可靠的法律环境。

直到1918年,俱乐部才正式更名为“国际石头剪子布俱乐部( World RPS Club)”,之后不久迁至加拿大多伦多。1925年,该俱乐部已经有超过一万的活跃成员,俱乐部又正式更名为“国际石头剪子布协会”,并在同年举办了首届锦标赛。


2015年世界石头剪子布锦标赛决赛现场

1924年,在一封由名为 G.L.P. Garwood, R.N. 的编外记者写给英国当地报社的信中,这位记者向报社描述了他在地中海港口看到船员们在玩的一种名为“zot(又称为zhot)”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里,紧握的拳头代表石头;张开的手掌代表纸;伸直食指和无名指并紧握其他手指,代表剪刀……玩家面对彼此站着,并通过口号同时快速举起和放下自己的右手,连续三次。

1927年,英国小说家Gerard Fairlie出版了一本名为《剪刀剪纸(Scissors Cut Paper)》的流行惊悚小说,并在1929年出版了同系列小说《石头砸剪子(Stone Blunts Scissors)》。

同样是1927年,法国人在一本儿童杂志中详细介绍了石头剪子布游戏,取名为“Chi-fou-mi”。此发音源自古日语中的“hi, fu, mi”,意为“一、二、三”。

1932年,编辑Marion May Dilts在该年5月22日等《纽约时报》中向美国人介绍了这个游戏,称之为一种“典型的日本游戏”。


二战刚结束的时候,便有媒体借石头剪子布讽刺希特勒的战败。由此可见当时的西方人已经完全掌握了这项技能

1933年,《康普顿插画百科全书》的编辑在书中提到了这个游戏,将其描述为一种“日本儿童解决争执最常见的方式”,并音译为“John Kem Po”(John Kem 即为 Jan-Ken,为石头剪子布的日文发音;Po为出拳号令)。此外,该书编辑还在书中强烈建议“美国的青少年们应当尝试一下这种处理争执的方式”。

——————


的确,在满足公平性易操性的同时,石头剪子布的概念之简单也使得各国人民都可以轻松领会,也难怪它能够让全世界人都接受。不仅如此,石头剪子布还兼顾了极高的可玩性,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根据对方的出拳习惯进行观察以制定出拳策略,而这也是此款游戏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源泉。

本文转自:利维坦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lwu28393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7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