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技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处理方法)

发布日期:2025-01-22 12:52:04     作者:念小飞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mgm194008.html     违规举报

一氧化碳中毒是季节性多发病。特别是临近新春佳节,气温变冷,一部分家庭由于燃气式热水器位置安装不当或烧碳火取暖,房间通风不良,容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那么如果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如何正确的施救呢?


一、现场急救措施:

1、第一时间关闭明火

闻到有煤气味后,不开灯,不接触门铃,不点明火,防止发生爆炸。救护人员要确保安全,如佩戴防护用具、关煤气等。

2、脱离中毒环境

打开封闭房间的门窗,让患者立即呼吸新鲜空气;

3、合适的卧位

(1)立即将其安置成侧卧位,并松开患者衣领,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及脉搏等情况,若患者呼吸、心跳停止,且无旁人协助,施救者在做心肺复苏的同时,还需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将中 毒者送往有高压氧舱的医院抢救;

(2)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人肺内导致窒息。

4、氧疗

氧疗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最有效的方法,给氧能加速血液COHb解离和一氧化碳排出。轻度中毒者可给予面罩吸入高浓度氧气;若是中重度中毒或轻度中毒有适应症的患者,需采取高压氧治疗。

二、院内急救处理:

病情评估:首先根据病人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进行评估。一氧化碳中毒后,人一般会感觉头晕、头痛、恶心、软弱无力,主要与血液内含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浓度有关。

1、轻度中毒:血液COHb浓度达10%~20%。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全身无力。

2、中度中毒:血液COHb浓度达30%~40%。患者口唇呈“樱桃红色”,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兴奋、判断力减低、运动失调、幻觉、视力减退、意识模糊或浅昏迷。

3、重度中毒:血液COHb浓度达30%~50%。表现为抽搐、深昏迷、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因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也可发生应激性溃疡、大脑局部性损害,受压部位皮肤可出现类似烫伤的红肿、水疱,受压部肌肉可发生压迫性肌肉坏死,释放肌球蛋白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最有效、最便捷的治疗方式,具体治疗适应证包括:

(1)急性中毒、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2)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时间4小时之内,或者身处一氧化碳环境8小时之内,以及救治清醒后病情又出现反复的患者;

(3)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经救治清醒后,仍然对外界反应不良,出现头晕、头痛、心律失常、抽搐等心脑缺氧的患者;

(4)一氧化碳中毒经治疗恢复效果不佳,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

(5)一氧化碳中毒后出现迟发脑病,病程在6个月至1年的患者;

(6)意识恢复但是碳氧血红蛋白值升高的患者;

(7)一氧化碳中毒轻度持续头晕头痛,或者年龄在40岁以上以及重度脑力劳动的患者;

(8)脑电图、CT检查异常的患者。

三、迟发型脑病的治疗:

1、迟发性脑病的治疗

氧疗:目前采用的方法是高流量100%的高压氧或常压氧,对于无法给予高压氧治时,应立即给予常压氧治疗,一般氧流量8~10L/min,直到患者症状恢复和COHb<3%(一般需6h)。

1.神经保护药物

神经保护药物主要有:促进脑代谢和脑细胞赋能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药物、抗氧化剂及线粒体保护剂;如:胞磷胆碱、吡拉西坦、依达拉奉、鼠神经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艾地苯醒等。

2、机械通气

对于昏迷、窒息、呼吸停止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气管插管,应考虑机械通气。

3、亚低温治疗:

“选择性脑部亚低温”概念,即通过颅脑降温进行脑部的选择性降温,使脑温迅速下降并维持在亚低温水平(33-35℃),肛温在37.5℃左右。亚低温对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降低脑耗氧量,减少脑血流量,延迟能量耗竭发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研究提示亚低温疗法对于减轻患者脑损伤有益,并且亚低温治疗时间不能过短。

对昏迷患者可早期应用亚低温疗法,昏迷未清醒的患者亚低温持续3-5 d。特别注意复温过程,复温不宜过快。

4、脑水肿治疗:严重CO中毒后,24~48小时脑水肿达高峰。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降低颅内和恢复脑功能。

(1)脱水治疗:①50%葡萄糖溶液50ml静脉输脉推注;②20%甘露醇1~2g/kg静脉滴注(10ml/in),6~8小时一次,症状缓解后减量;③味塞米20~40mg静脉注射,8~12小时/次。

(2)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20mg/d,疗程3~5日。

(3)抽搐治疗: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抽搐停止后苯妥英钠0.5~1.0g静脉滴注,根据病情~6小时重复应用。

(4)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常用静脉药物有三磷酸腺苔、辅酶A、细胞色素C和大剂量维生素C等。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mgm19400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1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