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重要诊断依据(受心绞痛折磨20年)

发布日期:2024-12-22 04:53:35     作者:巴豆女人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mtr195201.html     违规举报

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胸痛的症状突如其来的心脏绞痛,可能给人带来很强的不适感,甚至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会不由自主地猜测,自己是不是心脏不太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心绞痛的重要诊断依据?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心绞痛的重要诊断依据

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胸痛的症状。突如其来的心脏绞痛,可能给人带来很强的不适感,甚至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会不由自主地猜测,自己是不是心脏不太好。

曾接诊过一名患者,看患者的病历显示,在20年前曾因为胸闷、胸痛,出现濒死感而被送往急诊。当时的检查结果显示,心电图振动才刚刚,并未出现明显的心脏病变。后来进行了多项检查,包括冠状动脉CT、造影等项目,结果均显示正常。

但是在出院的时候,患者被诊断为冠心病,存在不稳定性的心绞痛,并且前前后后开了非常多的药,让患者坚持服用。服用期间,原以为能因此稳定病情,谁曾想患者多次前往医院急诊,也是类似的情况,显示胸闷胸痛喘不上气,然后出现濒死感,但是没多久症状就自行消失了。

如果仔细了解患者的发病经历,以及过程中出现的身体变化,应该能够发现,他不应该是冠心病,而很可能是惊恐发作。被“心绞痛”折磨20年,最后发现自己只是惊恐发作,让患者难以接受。

很容易被漏诊的“惊恐障碍”,是什么情况?

作为焦虑障碍的一种,惊恐障碍可能会在毫无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强烈的濒死感、并且伴随着心悸、心慌、震颤、出汗等症状,很可能会带来强烈的不适症状。而这种症状和心绞痛发作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医院如果不了解发病的前后原因,很可能会出现错诊漏诊。

因为惊恐障碍而出现的心慌、心悸等症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或自行消失,或者在看到医生、护士后,就会逐渐好转。病情出现的时候非常突然,症状强烈,但是症状缓解也是非常迅速的。人们可以在早期控制惊恐的发作,并且预防反复发生惊恐的事件。

惊恐障碍、心脏病,该如何区分?

其实前面也提到了和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相比,最大的区别大概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疾病。惊恐障碍是一种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而冠心病等是器官病变,疾病的诱发机制是相对明确的。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往往是因为心肌缺血、缺氧等引发的。

两者的好发人群也有所不同。惊恐障碍的好发人群主要集中在15岁至24岁以及45岁至54岁左右,很少会发生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但是心脏病、冠心病等问题更多的会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

相比而言,惊恐障碍地出现持续的时间要比心绞痛症状更久一些,带来的躯体症状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至30分钟。但是心绞痛的出现一般会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当人们察觉到自己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时,可以从诱发因素、持续时间等方面来进行判断。当然了更为科学的方式应该是在医院接受正规的检查,在专业的问诊、检查等项目来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确认存在惊恐障碍的问题,也应该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有人觉得惊恐障碍不就是自己太紧张了吗?放宽心就好了,不需要额外的治疗。但事实上,惊恐障碍是一种综合的病症,患者长期存在躯体症状,但是在内科等门诊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也可能导致惊恐障碍不断加重,甚至可能让患者因为长期的焦虑而加重病情,误诊率比较高。

患者在发生惊恐障碍后可能会因为严重的自主神经失调等问题,而出现强烈的身体症状。如果在急性发作期能够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大约有50%至70%的患者都能够得到缓解,并且预期的疗效是比较好的。

但如果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波动,并且转入慢性病的阶段。患者可能会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而更容易诱发惊恐焦虑,反复引发心悸、出汗、濒死感等症状,甚至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对患者自身和家庭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当你反复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的症状后,如果始终检查不出有什么器质性的疾病,可以前往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接受咨询,或许能够发现惊恐障碍等精神方面的问题,根据针对性的病因采取治疗。

有不少惊恐障碍的患者都曾以为自己是心脏疾病,在症状出现后会前往医院的接诊接受治疗,但不管怎么检查都没有心脏问题,问题就是找错了人。认识到惊恐障碍和心脏病之间的差别,或许也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避免误诊和漏诊。

参考资料:

1、傻傻分不清的心梗与心绞痛,记住这张表你就会了!·医学教育网·2018-05-15

2、胸痛超过5分钟就该警惕!根据「胸痛时长」判断不同病因·生命时报·2019-03-15

3、心脏发出的30个求救信号 你读懂了吗?·新华网·2020-10-13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mtr19520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03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