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怎么分类(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管理)

发布日期:2025-01-22 06:56:59     作者:放縱旳情欲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mwl275349.html     违规举报

安全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人们期望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免受各种危险和威胁,比如工作中的伤害、交通意外、人身安全等等。而作为企业或者组织(尤其是制造型企业),保证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这既是企业的法律责任,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

虽然企业把对安全的管理以及对安全的重视程度都摆在了第一的位置,并付诸于行动,比如按照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管理者在各种场合宣讲和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投入资金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消除危险源、开展各种各样的安全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等等,但是安全的绩效和结果并不如预期,人们的行为也不如预期,究其原因,这和企业对安全的认知以及企业开展安全管理的着眼点和方法分不开。

构建安全管理的系统模型

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追求零事故和零伤害。安全事故只有在不安全的机器、物体或环境中(即危险源)同时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才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危险源是发生安全事故的两个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比如,因为缺少危险源,人们在步行街中永远不可能发生车祸。但是,企业的活动场所毕竟不是步行街,人们的工作离不开工具、设备、物料、化学品等等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人们也正是通过利用工具和设备改变物料而创造社会财富,所以,在工作场所不可避免地会同时出现人的活动和危险源,而企业要实现零事故和零伤害,就必须有效地管理好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效地控制住危险源,这是安全管理的两大关键要素。

基于安全管理的两大管理要素,我们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安全管理的系统模型,并围绕危险源和人的行为建立危险源管理和控制、监视与测量、人员教育三大主要的安全管理过程。


第一,基于危险源风险识别,从技术性层面建立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过程。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过程采用LEC危险源评估方法和KYT工具,识别危险源,并优先从技术上采取措施消除危险源,或通过加标/锁定(LOTO)程序,锁住重大危险源,同时,将危险源可能的危害和对人的行为要求的警示可视化。

第二,通过危险源风险识别、岗前教育和事故教育等等方式,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旨在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和提升人的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体系,促使人的行为接受并做出适应性改变。

第三,针对人的活动和行为、危险源构建系统的监视和测量过程。监视和测量过程重点监控危险源、人的活动和行为、方法的有效性。

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某种物质、能量状态或行为,是引发危险的根源。只要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好危险源,就能有效地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立危险源的识别和管理的流程

危险源识别和管理的流程如图2所示:


第一步,危险源识别。危险源管理首先从危险源识别开始,它是危险源管理的输入。根据我们所处的工作区域或场所,现地现物,一一指出身边的危险物质、不稳定的能量状态。同时,我们日常的监督检查、STOP行动、KYT活动等等所发现的危险,也要作为危险源识别的输入的一部分。

第二步,风险识别。对已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识别,并用“因为…,所以…”进行描述,例如针对办公用裁纸刀,可以用“因为刀刃锋利,所以容易拉伤手”进行描述。

第三步,风险评估。采用LEC工具,根据危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ikelihood)、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xposure)、事故发生的后果(Consequence)来评估危险源的危险程度(Danger)。

第四步,措施制定。根据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制定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首先,要根据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将危险的警示和对人的行为要求进行标识、提醒,实现可视化管理。第二,在策划措施时,优先考虑消除危险源的方法;针对无法消除的危险源,需要制定严谨的行为规范和控制方法。第三,针对重大危险,实施挂牌上锁/加标锁定(LOTO)程序,以锁住重大危险源。最后,我们还需要选择并穿戴正确的劳动防护用品(PPE),建立抵御危险的最后防线。

第五步,培训相关人。根据危险源所在的区域或场所,识别出和危险源相关联的以及受影响的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包括危险源的风险、危险程度、正确的行为规范要求,通过培训再次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对于复杂的区域或场所(变动性危险源或危险源较多),还要采用安全危险预知训练(KYT)的方法,以掌控你周边的危险。

第六步,监视检查。定期对危险源和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定期对已实施的措施和方法进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

第七步,结果检查。根据已发生的事件或事故,需要从第一步开始重新审查和评估此事件的危险源,以对最初的危险识别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并根据最新的评估结果和相应的控制措施的变化对该危险源进行更新,与此同时,完成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

全员参与危险源识别活动,提高人的意识和技能

围绕危险源识别和管理流程的七个步骤,建立全员参与的危险源识别活动体制,是危险源识别和管理流程的关键,旨在通过员工的参与和实践的过程,来提高员工的危险识别的技能,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而不仅仅只是识别出危险源。

在危险源和风险识别阶段,主要由区域或场所的主管组织,以现场的员工为主,工程师为辅,引导员工识别风险,以此提高现场员工的危险认知。在危险程度评估和措施制定阶段,以工程师为主导,现场员工参与其中,以此提高员工的危险预防技能和意识。在培训阶段,通过全员参与和相互培训的方式,再次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一个危险源可能需要经过一周以上的时间完成流程中的上述活动,员工在活动中针对危险源进行思考、交流、讨论,员工的认知和技能也在这多次的参与互动和反复的过程得以提升,并完成内化。

危险源识别和管理过程是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的重要过程之一。大多数企业按照体系要求,以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为目的建立危险源识别管理流程,过程中缺少培训、检查等后续活动。员工可能仅用一个小时左右,就完成对一个危险源的识别、评估和对策,并输出结果,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员工的危险识别技能和安全意识的提升,这也是很多企业安全管理绩效不好的原因之一。

提高人的意识和技能,培养人的正确的安全行为

在人的行为和危险源这两大安全管理要素中,人所具有的主观和能动性,使得人的行为在安全管理的两大要素中居于主动和支配地位,因此,人的行为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要素,而培养人的安全行为既是安全管理活动最为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人的行为是人的本能和意识的反应,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人们对于危及自身的危险的一种自然的本能保护的反应,因此,要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关键是要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从而使人们具备对新环境、新危险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规避风险的意识,以实现员工安全行为的自主管理。

企业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旨在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和提升人的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体系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首先,对员工实施岗前教育,岗前教育包括作业的要求、危险预知训练(KYT)、行为准则和规范,以及针对特殊岗位(如电工、锅炉、叉车司机等)的认证培训。第二,开展安全事故教育,针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通过“四不放过”(原因不清不放过、无整改措施不放过、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责任不清不放过),让员工从事故回顾、感念事故带来的危害中受到教育,以实际教训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第三,全员参与危险源的识别活动,通过现地现物的实践,让员工掌握危险的识别方法和技能,提高员工主动识别风险的能力和规避风险的意识。

管理者参与的STOP行动,塑造正确的安全文化

在我们讨论安全文化之前,首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安全——安全就是关爱。只有你左边的人安全了,你右边的人安全了,你自己才可能安全;关爱你左边人的安全,关爱你右边人的安全,你自己就安全了。因此,建立相互关爱的文化,实现安全行为和管理的互助,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其次,管理者的行动是安全文化建立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管理者可以通过STOP行动,践行对安全的重视和对员工的关爱,并通过STOP行动将这种重视和关爱传递到组织所有的层级和所有的员工。

STOP(Safety Training & ObservationProgram)安全观察与沟通法是杜邦公司从200多年的安全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针对人的行为安全进行改进和提升的方法。STOP从管理者下决定要进行人员的行为观察和沟通开始,就要停下来参照STOP观察卡的各项要求一一仔细观察人员的行为,并根据观察到的发现采取沟通行动,以帮助员工纠正不安全的行为,尤其是要鼓励以强化员工安全的行为,培养好的安全习惯。在执行STOP行动时,不要把STOP行动当成是检查,更不能当成是监督,因此,管理者不要当着被观察者的面填写观察卡,也不要将被观察者的名字写入观察卡,更不能将被观察者的照片计入电子观察卡。企业通过有效实施和使用STOP行动,将管理者的关爱传递给员工,引导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安全行动,讨论安全问题,塑造安全文化。

总的来说,安全是底线,企业的安全管理是第一管理,我们不仅要从技术上管理和控制好危险源,更要从人的适应性角度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并通过企业的安全文化实现人们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内化。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mwl27534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9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