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青教授(张长青着眼长远)

发布日期:2024-12-22 02:37:49     作者:酷酷的滒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nck214117.html     违规举报

作为骨科医生,能在《JBJS》这样的骨科顶级杂志上发表几篇文章,能代表其在专业领域的高度。2019年7月17日,这本杂志发表了一篇中国医生股骨颈骨不连长达平均7.8年随访的文章,引起业内关注。

这项得到审稿人高度肯定的研究成果,题为《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预后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所长张长青教授团队。


张长青教授接受采访

这种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是如何一以贯之的?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张长青教授在接受骨科在线专访时透露,他从20年前起就开始制定5-10年长期工作规划,并贯彻到以他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中。

专业团队 数据库确保长期随访率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病人和病种多,疑难复杂病例也多,但是这些都难不倒聪明能干的中国医生,目前国内很多知名专家的手术技术与国外差距不大,有些甚至处于领跑地位,骨科领域也不例外。

但是,重临床、轻科研、轻随访是我国临床的普遍现象,对术后患者随访少,长期随访更少。而随访是临床诊疗和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临床疗效的反馈和总结依赖于充分的随访证据,尤其是针对疑难疾病,更是如此。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病,也是疑难疾病,亚洲人的发病率较高,中国亦然。在2017年上海市所有髋关节置换病人中,三四成就是股骨头坏死。


2018年张长青教授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答辩现场

张长青教授多年来不仅将股骨头坏死、慢性骨髓炎、软骨损伤、创面修复等难治性疾患的苦痛看在眼里,更是放在心上。他迎难而上,一直在思考这些难题,分析成因,总结规律,寻找突破方向。

针对髋部疑难疾病保髋治疗,张长青教授自2000年底开始运用带血管蒂的自体游离腓骨移植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成熟后再运用到股骨颈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治疗上。

自开展该保髋技术伊始,为明确疗效,于2001年开始进行上述疾病方法的治疗临床跟踪随访,进行前瞻性研究,并于2006年组建了由流行病专业人员组成的随访团队,进行持续的长期随访跟踪。

随访团队有相对固定的随访办公场所,并建立了规范化随访流程和随访数据库,他们协助临床医生采集临床资料,进行长期随访跟踪。同时,向患者强调随访的重要性,正确引导患者坚持配合临床随访。

为提升随访率,该团队不仅要做好日常门诊随访,还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件(含快递)等形式联络和接收患者反馈资料,对前来门诊随访患者给予便利和方便,适度减免相关诊疗费用等措施,提升患者的随访体验。今后,他们还将适时推出快速便捷的移动随访端。

“我们总在说收集资料难,我们也总跟国际同行讲我们更重策略,只是数据比较少。这就是我们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张长青教授说,困境归困境,但是总得有人做,所以他们就坚持做长期随访,希望能拿出一些数据来。

“长期随访确实有难度,不过即使难也可为,可为我们就做。”他坦言,有时候确实是“一根筋”地在做这个事,虽然收获未必很大,但是它很实在,所以他将其列入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质量决定患者随访配合度

在曲折前行的过程中,总有闪烁的星火能让人看到通向顶峰的阶梯,给人坚持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多年的随访让我们看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该扬弃的,哪些是新的发展。经过总结,我们就能找到下一步研究的线索。”张长青教授知道,科研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比瞎使劲、瞎努力要重要得多。

这项持续17年的随访只是其团队长期随访研究中的一项。目前他们最大的随访工作,是对1000例股骨头坏死病人持续10年以上的随访,已随访到60%左右的病人,希望能达到70%。现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骨不连项目,也是这组随访中的一部分。

尽管要达到70%的随访率很困难,但他的团队还是在尽量努力。他指出,一个长期的研究、好的随访,首先应该要有好的设计来做规划,其次要有一个好的团队,而最难的就是坚持。

随访的过程,需要医患双方的坚持。患者的配合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疗的品质,如果疗效不理想,患者就不会积极面对随访,还会弃之而去。反之,医疗质量的保证让患者获得的满意度,就会让患者不离不弃,主动随访。

总之,临床随访这项重要又繁琐的工作,需要医院领导和临床科室的足够重视,配备稳定的人员队伍,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才能逐步抓好做实。


由于张长青教授上周停诊一次,本周就诊的患者多达125位


张长青教授为患者讲解病情


张长青教授为患者查体


张长青教授鼓励并指导术后患者做下蹲锻炼


张长青教授和学生午餐吃完汉堡继续接诊上午未看完的患者

7月29日,张长青教授门诊接待了125名患者,病种涉及踝、膝、髋,其中多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股骨头坏死病人,也有专程从国外回来就医的华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术后复查的股骨头坏死老病号。

他们中,有些人走路已经虎虎生风,能进行田间、工地的劳动,还有一些拄着拐不敢独立行走。张长青教授一边手把手地教他们行走和蹲起,一边鼓励他们说:“恢复快的病人都是积极进行康复锻炼的,好好进行康复锻炼,术后一个月就能行走自如。”令人遗憾地是,目前国内的术后康复治疗还存在与临床脱节的现象。

“死磕硬骨头”,开创新技术

目前,医学界对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不明,也不明了它的机制,因而影响了治疗手段的准确性及治疗时机的恰当性,无法满足患者对临床疗效的要求。

近十余年来,张长青教授团队“死磕”股骨头坏死这个世界性难题,继而延伸到股骨颈骨不连领域,未来可期。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应该会取得一系列的成果,能给千千万万的患者带来很好的治疗机会。

但是,任何外科新技术要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可预见的前景,无不是在不断面临新挑战、逐一攻克新难题、不时带来新疗效的过程中,持续地取舍、改进和提升,逐步判断明晰的,从而激发出医生不停地在这个领域拨开迷雾见真章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一大创新。张长青教授团队在挑战这一难题取得成效后并未止步,还在想方设法将这一新技术变成一个可以驾驭、能重复操作的规范化治疗模式,让疗效更加稳定。

正是在张长青教授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过去不是让人一筹莫展就是患者疗效不佳的股骨颈骨不连,已经可以让大部分患者获得较好的功能重建和长期疗效的保证。


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专家来上海六院交流

不过,任何新技术甫一出现,外界难免会有质疑。张长青教授团队的这篇稿投给《JBJS》后,尽管第一初审的三位审稿人评价都很高,但是其中一位对这种前所未闻、未见的手术和结果还是心存疑虑,认为不可思议。在他们补充提交了更多的研究资料后,这位审稿人的疑虑被彻底打消。

“我们的治疗方式很多医生从未见过,他们有怀疑非常正常,是可以理解的。而一项叫好的技术,应该是能够展示、并且能够重复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学术方面拿出更多客观和真实的原始资料,这样就容易被业内接受。”

张长青教授说,通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不断与同行交流讨论,以及在国际主要骨科杂志上发表文章,他们的研究已逐渐得到业界认可。他们仅腓骨移植的文章,就已在国际主要骨科杂志上发表30余篇。

对于这些研究成果,他们并不想闭门独自开展,更愿意向大家展示和推广这些新技术,也有自信让同道经过培训熟练掌握新技能,造福更多患者。

张长青教授在匹兹堡一家医院做交流的时候曾看到,他们给一名18岁的小伙子采取截骨的方式治疗股骨颈骨不连。截骨以后,小伙子的生理解剖结构被改变,患肢变短,步态非常不好,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结果。他希望他的技术能扭转这种遗憾的局面。

临床、科研两手硬的五大建议

骨子里自信的人,都有一些好习惯。在张长青教授积累的众多习惯中,有效管理时间就是很重要的一环。“规划五到十年的工作,这是我20多年养成的习惯。”张长青教授习惯于把工作做到前面。

“在这个习惯的背后,就是我要把事情想好,因为没有一件事可以说做就能做,好的事情都是沉淀和积累出来的。” 作为团队的核心,张长青教授这种做事先做规划的习惯让团队在前行路上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

天道酬勤,这种习惯给张长青教授和他的团队带来一些收获,其中也包括即将公布的股骨头和股骨头软骨研究的相关成果。这些可喜的进展,令中国在股骨头重建方面已经领先于国际。

尽管张长青教授团队研究硕果频结,不断向事业顶峰迈进,但他明白新陈代谢的规律就像一条“正弦曲线”,要想让一个行业、一个学科经常保持一个高度,就需要一浪一浪的新生力量来接力,所以年轻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张长青教授带领学生讨论病例


张长青教授仔细比对患者的3D打印标本


张长青教授在手术中


张长青教授团队查房


上海六院骨科特需病房一角

作为临床和科研两不误的过来人,张长青教授建议想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的年轻医生关注下面5个方面:

首先,养成好习惯。要有好的时间观念,做事尽量不拖沓,该做的事要做到位;保留手边的资料;言必行,行必果。

其次,终身学习。读书不局限于专业书籍,身边的人则是活的书本;对医生而言,学习永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第三,要懂合作,懂奉献。好的东西懂得和别人分享,你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第四,做一个有爱的人。培养多种兴趣爱好,让思想更加豁达,视野更加宽阔,对人多些体谅和宽容,各方面带来的正能量对工作有利,对个人的身心也有益。

第五,不要太关注眼前。尤其医生在学手艺、学技术的阶段,更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张长青教授获得白求恩式好医生奖


学生们为导师张长青教授庆祝生日

医生的学习途径和渠道多种多样,阅读和学术交流都必不可少。张长青教授说,他在除此之外,还会跟一些成熟的医生沟通思想,进行有深度的交流。

他认为,每天只读专业书籍会让视野变得狭窄,所以涉猎范围要尽量宽泛一点,他本人就比较喜好读历史、文学类著作。

最近,他又捧起一些经典的世界和中国名著,比如《战争与和平》《白鹿原》这些作品都有很宏大的历史背景,读这些书能开阔思路,有助于理解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懂得进退的战略,这对做人做事都会有所启示。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nck21411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3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