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资源枯竭(云南东川让一方水土)

发布日期:2024-12-22 04:52:14     作者:緈諨公式化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pdz374172.html     违规举报


大石头村陶家小河芦笋基地(供图)


李子沟中华蜂养殖(供图)


五华区接收东川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交接仪式(供图)


拖布卡镇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人股分红仪式(供图)

昆明市东川区是云南省确定的2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是集老工业基地、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贫困综合体。经过多年的努力,2019年,东川区原有的28731户104271名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129个贫困村(社区)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建档时的52.88%下降到0%,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为何东川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其中存在诸多因素。地处小江深大断裂带的东川区被列为云南省9度抗震设防烈度三个县(区)之一,辖区内农村危房数量较多,加上两千多年的采矿史,铜矿源源不断地从东川采出、运走,形成了大量采空区、塌陷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此外,东川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导致农业产业发展不成规模,加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劳动力就业较为困难。

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

针对东川区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贫困群众多、贫困发生率高的现状,东川区按照“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思路,牢牢把握“一房两业”、政策保障、生态脱贫、基础设施四大关键,因地制宜创新出台一系列扶贫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有效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东川区一次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40户32771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对象4987户18745人。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东川区探索并实践了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12个方面48个步骤,率先出台1个实施意见 6大工程 13个实施办法的后续发展系列政策,形成政策全覆盖、老房全拆除、土地全流转、就业全清零;基层组织配套、管理体系配套、阵地建设配套、生产生活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群众活动配套的“东川模式”。同时,对非搬迁村,一次性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1136户,百分之百消除农村危房。

为扎实推进“十百千”产业发展工程,全力打造“一县一业”10万亩花椒产业品牌,东川区采取“双绑一联合 金融”的措施,实施“5 3”增收计划。同时,东川区抓住国家光伏扶贫政策的机遇,让119个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投产见效,146个村全部达到村集体经济20万元以上,为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东川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六年多共实施荒山造林24.6万亩、退耕还林20.4万亩,共兑付生态补偿资金2.93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25850户83417人参与生态建设受益,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总增收1.37亿元,户均增收5302.67元,人均增收1643.24元。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31%提高到2019年的38.74%。

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东川区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并以“五星家庭”和“法治文明小区”创建评选为载体,通过积分制管理星级化评定,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东川区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十人制”“动态归零督查制”和“四步工作法”,全面实现适龄儿童无一人辍学目标。2015年至2019年,东川区共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2.56亿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7880人5445.81万元,确保贫困学生不因学返贫、因学致贫。

脱贫一年来,东川区不断探索和完善防贫机制和帮扶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精准防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机制,并通过“五个一”措施,全方位破解“防范返贫、新增致贫”的难题。

扎实苦干的党员干部

东川区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组建了146支驻村扶贫工作队,选派包村科级干部152名、驻村第一书记144名、驻村工作队员6批2017人、先锋队员815人,省市区镇四级154家单位共派出挂钩帮扶干部9751人;选派三分之二的机关干部组成815人的“先锋队”参与“百日会战”,形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六年多来,东川区各级党员干部模范带头、苦干实干,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扶贫路上的“孱弱将军”肖云峰从小先天性脊柱变形,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转动头部和稳当行走,但就是这样一个身高只有1.5米的小伙子,凭着满腔热血,带领百名镇村干部进村入户,与百姓同吃同住,打响了东川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枪,也打赢了一场“攻门”大仗,荣获了云南省脱贫攻坚扶贫先进工作者、昆明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为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东川区在“引”上下功夫,在“留”上做文章,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创业平台,引导激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助力脱贫攻坚。

在海拔2000米的岩头村,800亩冬桃即将进入丰产期,等候采摘。33岁的邵星文正在果园里忙碌着,这是他返乡创业的第五个年头,曾经跑过运输的他,积极寻找拔“穷根”的新路子,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引进了中华冬桃2号,为岩头村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希望。

在东川返乡创业人才队伍中,还有一位90后小伙杨艳标,作为汤丹镇的一名团支部书记,杨艳标用了3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全国各地的花椒种植专家和百姓,并结合东川实际情况,租下了菜园小组里闲置的土地,带领群众种植花椒。如今,汤丹镇新塘村2000亩花椒种植基地已成东川全区脱贫产业发展重点片区之一,花椒正式挂果以后,基地还可以养牛、养鸡,同时,利用牛的粪便来施肥,促进生态循环。“九叶青花椒不仅生长快,结果早,而且产量高,栽植5年后可进入盛产期,可持续盛产15年-20年,2000亩的花椒基地年总产量为800吨,年销售总收入为1440万元。”杨艳标介绍,租用贫困户的土地不仅可以带领贫困户发展花椒产业,还能通过公司提供的岗位让贫困户实现务工增收,每年每户贫困户可实现增收至少4000元。

实现脱贫摘帽是东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的新起点。未来,东川区将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奋发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发扬“重整河山、苦干实干、开放包容”的东川扶贫精神,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开创幸福美丽东川建设新局面。(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pdz37417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195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