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刘彻介绍(汉武大帝刘彻)

发布日期:2024-12-22 08:45:24     作者:复仇之怒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pou269652.html     违规举报

后元三年,即公元141年,景帝驾崩。甲子,刘彻即登皇位,以窦氏为太皇太后,王氏为黄太后。从此,他就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刘彻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登上了皇位,不过他天资聪慧,慧悟洞彻,进退自如。他的记忆力极好,对知识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尤其喜欢阅读关于古代皇帝和大人物的故事,让他过目不忘。(公元前150年)春天,刘荣被废为临江王;夏末,王氏继位,丁巳,刘彻。(公元141年),景帝死了。甲子,刘彻即登皇位!


自登基以来,到汉朝建国六十余年,天下太平,朝堂上的官员,皇帝在泰山、梁父山的册封大典上,改变一切体制。皇帝也信奉儒家的教义,所以才会以圣人为榜样,招纳贤士。赵绾、王臧等人,因其文采,为官,居上了官职。他们提议皇帝按照古代的制度,在城南设立宣明政教大殿,以供诸侯议事。他们制定的皇帝出巡、册封、改变历法、着装的方案还没有制定出来,窦太后还在宣扬黄帝老子的道统,对儒家不感兴趣,所以他们派人暗中调查赵绾等人的不法行为,并对赵绾、王臧、赵绾、王臧三人进行了调查。

直到窦太后死于建元六年(公元135)5月,汉武帝才有了实权。他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的力量,发布了一项由宰相之父发起的“推恩令”,用法律的力量,促使各王分封诸侯,让自己的封地缩小。同时,还设置了刺史,负责监督各地的事务。强化中央集权,把冶铁、烧盐、酿酒等民间业务纳入中央管理,严禁各诸侯国家铸造货币,实行集中财政。在思想上,董仲舒主张废除百家,唯我独尊,这为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长安建立了太学这一专门的儒家教育机构。汉、汉两代也没有缺乏法制。汉武帝在倡导儒家思想的同时,也运用律令、刑律等手段,以强化国家权力,彰显君权。所以,汉学家们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以儒家为主体、以法律为辅、以法治天下的制度,向民众宣讲儒家思想,以显示国家的怀柔之心,同时在国家内部也要用严厉的刑罚来约束官员。

从军事上讲,汉武帝首先平息了福建南部的叛乱。之后,他开始用武力取代了屈辱的“和亲”政策,以彻底地解除了北部的匈奴的威胁。卫青、霍去病三次对匈奴发动了三次进攻,征服了河套,占领了河西走廊,册封了狼居胥,把长城从北方推进到了北方。


在与匈奴的战争中,以和平与武力征服了西域各国。在失去了富饶的漠南之后,匈奴王庭远移到了漠北,从西汉前期开始,匈奴对中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日后将西域纳入中国领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始了丝绸之路。元封六年,令细君公主与乌孙联姻。


在政治上,他强化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中朝”,这是为了让儒家取代那些皇帝,执掌大权,同时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于元光和元丰五年两度发布了招贤纳士的诏书。“博开艺能之道,涉猎百家。”意思是说,只要愿意为汉朝而战,有才干的人,都可以被任命为将军,也可以派到遥远的地方去。在文化上,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废止百家、嘉六书”;刘彻能作诗赋,善于重用四面八方的文人,重视文化建设。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卓越的君主,汉武帝开创了中国的繁荣昌盛,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高峰。

汉武帝是首位以“罪己诏”作检讨的帝王。汉武帝是当之无愧的,将自己的错误放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到了这一步,历代的皇帝都会下“罪己诏”,向所有人道歉,以示自己的仁慈。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用人的弊端主要有两个:一是任人唯亲,只选亲近的人;二是要按照“三十九个阶梯”来进行,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爬,不能“乱”。但汉武帝从来不会因为一句话就废掉一个人,只要他有能力,哪怕他的父亲反对,他也会去找。二是他敢于破例,他的能力很强,他的仆人是魏青,所以被皇帝破例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摒弃了传统,接纳了异类,他敏锐地发现了东方朔,将原本威严的大殿,变成了一个温馨、欢乐的大厅,君臣们就像是一群玩伴;同时,他也不会因淫秽而失去自己的道义,对东方朔的箴言赞不绝口,对谁都是言听计从。《子虚赋》一出,他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见到司马相如,如获至宝,与其在文学上享有平等的地位。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


汉武帝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的晚年却被战争和巫术所玷污,但他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重拾汉初的“休兵养民”、“轻徭薄赋”的政策,为后来的西汉王朝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虽然他犯了错误,但是他一辈子的贡献,已经超过了他的过错。


李世民评价他: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pou26965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24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