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墓是谁盗的(探访恭亲王墓)

发布日期:2024-12-22 11:47:12     作者:似水温柔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prm523617.html     违规举报

在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麻峪村东北的翠华山脚下有一座非常精美的大理石牌坊。这座石牌坊的石料为淡青色的艾叶青,又名蝴蝶玉。石材质地极佳,牌坊做工精湛,雕刻纯熟,无与伦比,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极品。


整座石牌坊为三门四柱,坐北朝南,高13.3米,宽16.46米。石牌坊四柱顶均有一狮子面向中,狮座为须弥座,与柱体相连;三门上各有一顶楼,三个顶楼中间高,两边低,楼檐有飞檐,脊为四出九脊,各有吻兽和垂兽;檐下仿木斗拱均为单翅单昂五踩楼一间式。两柱之间有二枋相连,枋下有抱柱和雀替。牌坊底座为青石柱础,包砖加固,南北两侧有抱鼓石加固装饰,东西二柱的外侧加抱鼓石,以成顶足。中间两柱相连的石枋刻有额匾,字为“履祥锡祜”;中间二柱体刻竖联,东柱为上联“兰砌常绕和顺气”,西柱为下联“芝楣永护吉祥云”。上联上款小字刻“道光二十八年出居阿哥所待蒙”,下款小字刻“御书联额以赐吉祥富丽至今感泐不敢望现构佳城敬录刻墓”。下联上款小字刻“门用光带砺翘首”,下款小字刻“慕陵孺子之慕固不能自己尔”。字体规整秀逸,没有落款。




然而,这样一座用料考究,雕工精美的石牌坊,其周围竟是荒野一片,没有任何其它建筑物。那么,这座石牌坊到底是什么来历,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说起这座石牌坊的来历,就不得不讲讲清朝的恭亲王。

“恭亲王”是清朝的一个封号,是清朝十二个“铁帽子王”之一。清代十二铁帽子王分别为:

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中,头八位都是因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军功卓绝而受封,并可以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特殊亲密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不能世袭罔替。恭亲王即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清朝有三代恭亲王:

第一代恭亲王常宁(1657-1703),顺治帝五子,康熙帝异母弟。康熙十年(1671年)封为和硕恭亲王。

第二代恭亲王奕䜣(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为和硕恭亲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获世袭罔替。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

第三代恭亲王溥伟(1880 -1936),恭亲王奕䜣嫡孙,贝勒载滢之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承袭恭亲王王爵。

在这三个恭亲王中,声名最显赫的非恭亲王奕䜣莫属。

恭亲王奕䜣全名爱新觉罗•奕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值得重视的人物。他从小资质极佳,聪慧干练,文武全才,深得父皇道光皇帝的赏识。咸丰元年(1851),道光皇帝死前传位给奕䜣的哥哥,皇四子奕詝后,又“朱谕‘封皇六子奕䜣为亲王’”,被敕封为恭亲王,爵位格外尊贵。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恭亲王几度执政。


爱新觉罗•奕䜣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咸丰皇帝以“谒陵”名义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奕䜣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以全权大臣身份与英法联军谈判,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了一 批大臣,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爱新觉罗•奕䜣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䜣与其他几位大臣联名上折《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各列强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和捻军是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借师助剿,然后再对付俄国和英国。这媚外之策为后来镇压太平天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折子还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自此,清朝有了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但是远在承德的咸丰皇帝一直不信任弟弟奕䜣,把奕䜣排挤在政治权力核心之外。

咸丰十一年 (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承德后,奕䜣和西太后慈禧共谋发动了“辛酉政变”,逮捕了以肃顺为首的辅政八大臣,全面控制了军机处,助慈禧太后成功垂帘听政。由于奕䜣在辛酉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他被授予议政王大臣,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同治元年开始,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奕䜣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贤王”美称。奕䜣是洋务派领袖,但他为清流派所鄙视,被称为"鬼子六"。奕䜣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引起清廷中一些顽固派不满;但奕䜣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湘淮势力的不满;由于奕䜣权力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䜣,也给予了奕䜣巨大的权力。但随着奕䜣地位高升,声名鹊起,权柄太重,恭亲王奕䜣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和猜忌。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䜣一直浮浮沉沉。

同治四年(1865)三月初五,恭亲王奕䜣被朝中大臣以揽权纳贿的罪名弹劾。慈禧太后抓住这次机会,对恭亲王奕䜣进行严查。七天之后,慈禧太后就以其目无君上,免除了恭亲王奕䜣的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尽管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不久后恢复了恭亲王奕䜣的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但仍然没有恢复他的议政王之职。这是奕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同治八年,奕䜣支持杀掉慈禧太后的亲信安德海,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奕䜣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触怒了慈禧太后。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奕䜣更为孤立。反复浮沉磨平了奕䜣往日的棱角,挫折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

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的中法战争中,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䜣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二十年(1894),恭亲王奕䜣又被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1898年5月29日)奕䜣病故,终年66岁。

光绪皇帝得知恭亲王的死讯后,亲临府中祭奠,还为他辍朝五日,丧服15日,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奕䜣死后葬在昌平区崔村镇麻峪村东北的翠华山脚下,由他自己亲自选定的“万年吉壤”。

据有关记载,恭亲王园寢规模宏大。有石牌坊、月河及石桥、大红围墙及大宫门。陵寝内有碑楼、享殿、宝顶、地宫等建筑。地宫内埋葬有恭亲王奕䜣和贤惠精明的大福晋(王妃)瓜尔佳氏。园寢西还有阳宅,为多重大型古香古色四合院。园寝内外还有大量的古松古柏。相传在宝顶前有一棵姿态奇绝的“卧龙松”。恭亲王墓占地一千多亩,石狮、石坊、华表、神桥、赑屃石碑、碑楼、享殿、宝顶一样都不少,规格几乎超过了皇陵。

据说在恭亲王的地宫中还有一条十米宽的暗河,河上有一条船,只有乘船才能到达对面的棺床。

在奕䜣死后,慈禧太后或许良心有所发现。认为自己对六叔做得有些过分,故特破例在恭亲王墓前修建石牌坊。园寝前立石牌坊,这是京郊众多的清王坟中唯一的一座,也是慈禧太后给予奕䜣的一份殊荣。

1932年,恭亲王墓被大辛峰土匪侯显文盗掘,后来又被日本鬼子以及土匪屡次盗掘,阳宅被拆变卖,这里很快衰颓破败了。园寝内外的大量古松、古柏被恭王府的本家后人出卖给城里木厂。地面的建筑砖石逐渐被它用。再后来又有村民拆砖盖自家房屋,地上建筑被拆光,夷为平地,连一棵松柏树都没留下,仅留下一座石牌坊。

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坟地内包括地宫内的石料全部拉走修建水库,并将一对石狮子也运到水库大坝北头的纪念碑公园下。当时来了两个吊车,想把石牌坊也吊走,由于吊不动,就没有再吊。据说十三陵水库大坝斜墙上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就是用恭亲王墓的汉白玉石块镶砌而成。

劫后余生的石牌坊,依旧精美绝伦。2009—2010年间,又差点被文物贩子毁掉。当时一伙人想将石牌坊上面的石狮子和门楼顶偷走,上面用吊装带子都捆好了,准备用吊车吊下,万幸的是吊车臂没有那么高,正好被村民发现报案。公安、文物部门很重视,后来在此地按上了监控探头。时刻看护着石牌坊。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恭亲王墓的样子,在空旷的原野上,孤零零地竖着一座精美的大理石牌坊。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prm52361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