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二因缘的故事(佛陀菩提树下成道遇到魔女)

发布日期:2025-01-22 05:45:42     作者:無口詐騙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qcw290107.html     违规举报

在现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付出努力和代价,你想要的不可能会不通过任何的努力而得到的,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都是要付出努力的。一起欣赏下佛教故事:如何从凡夫变成佛。

一,断欲精进魔生恼


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后不久,魔王就有了阻止佛陀宣传的想法,并立即去见了佛陀。

魔王对佛陀说:“平日里你总是有一种庄严而愉快的气质,一个人独自在安静的地方。我一定对冥想练习印象深刻。既然你可以放弃统治国家的王权和各种名利,为什么不和你们一起作为朋友和亲戚住在一起呢? ”

佛陀对恶魔王说:“因为我在冥想练习中经历过,我心里总是冷静,能够战胜你的欲望组成的无形军队,并获得最宝贵的至高无上的法喜,这种自由远离吵闹的生活,为什么需要亲戚和朋友的陪伴? ”

魔王再次问道:“既然你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享受涅槃的稳定和快乐,那不是很好吗?你为什么要出来教化所有众生? “佛陀回答说:”要使众生能够倾听这些教义,纠正世界上所有的真理,阻止心灵被迷住。、皆能趋向涅槃之道!

魔王听了之后,他叹了口气说:“我试图劝阻佛陀,但这是徒劳的,就像一群错误地认为白石山是食物的鸟儿,不仅不能吃饱,还会伤到嘴巴! ”


魔王因为没有达成目的,十分忧愁苦恼,于是独自来到一空地,以箭画地,苦思良计。魔王有三个女儿,分别名为极爱、悦彼和适意,这三个女儿看到父王如此苦恼,便自告奋勇想帮父王解决问题,她们保证一定能以欲望之网达成目的,使父王开心。虽然魔王已知佛陀断欲无求,超越魔的境界,不过因为女儿们的坚持,所以也只好随她们去。

魔王的三个女儿化作容貌美艳、举世绝伦的女子,来到佛前向佛顶礼,并且侍立在旁,向佛说道:‘我们愿以自身供养您,任您差遣。’但佛陀连看都不看她们一眼,于是三女退到一旁讨论:‘世间男子喜欢的女人类型都不一样,也许佛陀不喜欢这一型,不如我们变化成不同类型的女子,当中总有他喜欢的吧!’于是她们各自变化成六百位女子,当中有娇俏可爱、清纯甜美的,也有成熟妩媚或历经沧桑但风韵犹存者,这些女子一同到佛前说道:‘我们愿以自身供养您,任您差遣。’但佛陀依然对这些女子看也不看一眼。三位魔女再次挫败,经讨论后得到一个结论:‘佛陀必定是一位真正了断爱欲之念的解脱者,不然一般人见到我们的绝世美貌早就心乱狂迷,强欲攻心吐血而死,怎么可能好端端地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呢?’于是三女决定以诘问的方式劝阻佛陀。

魔女极爱首先问道:‘您总是在树下独坐,为什么不和众人共为亲友,一同生活呢?’佛陀回答:‘我已得到无上涅槃之乐,心中常处寂静,所以不执着一切殊胜妙好的色相,能摧伏爱欲之魔,不需要亲友的陪伴。’魔女适意又问道:‘您的心究竟是安住在何处?入了什么样的禅定而能够永离世间一切束缚呢?’佛陀回答:‘我的心离开了爱憎悔恨等一切分别,意志坚定不退,不住一切相对境界,所以能够度过欲爱烦恼的生死之流,永离缚着。’魔女悦彼听见佛陀的回答,不禁赞叹:‘唯有像您这样具有无上妙智的人,才能够断除贪爱的烦恼,远离缚着众人的种种欲望,超越生死,为人所不能为啊!’

三女不但没有达成目的,反而更肯定了佛陀向道的坚决意志,只好回到父王身边。魔王看到三女无功而返,呵责了一顿,并且说了一首偈语:


‘三女占坏彼,形容犹如电,向彼大精进,如风吹兜罗。

爪以欲坏山,齿齚于铁丸,婴愚以藕丝,欲悬于太山。

佛已度众着,欲共彼讲论,罥弶欲捕风,欲下虚空月。

以手掬大海,望欲得干竭,佛已离诸着,欲往共讲论。

举脚度须弥,大海中觅地,佛已出诸着,而往共讲论。’

魔王对女儿们说完后,便怀着忧愁悔恨返回了。

典故摘自《别译杂阿含经·卷二》


二、舍身救人

当释迦牟尼还在往劫因位之中,也就是说,在遥远的过去还没有成为佛陀的时候,他曾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有一次,他和五百人进入大海收集宝藏,获得了很多珍珠宝贝。他们装载了大量的船只,但是他们引起了海神的愤怒,波浪起伏,当波浪大如山时,眼看着就要翻船。同一群体的人都害怕吓得面无人色,他们在哭,但他们无能为力。这真的是存亡的生死关头。

那个佛教徒心里也很着急,一面又想到学佛一场,所为何事?现在大家快完了,如果佛法在这里不能起什么作用,那么所谓佛教徒也不过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如何对得起佛陀,如何对得起自己当初发心的心愿呢?听古老传说,海神最忌鲜血和死尸,要救大家,只此一法。他想到这里,就赶快跑到舱里去拿了一把锋利的尖刀出来对大家说:“你们赶紧把我的两脚捏住,我要割裂我自己的身体,把鲜血洒到海里去。”当时大家吃了一惊,但知道他是为了救大家才那样做的,所以就把他的两脚捏住。他马上用尖刀把左臂砍下来,鲜血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入海,把海水染得猩红。风浪也就逐渐减弱。随后他挣脱了两脚跳入海里,海浪好像因为他的勇敢牺牲感到不安,不自觉地安静了起来。五百人就此出险,毫无损伤地走回家去。


三、狮象杀龙救一国

从前有一条毒龙假装着非常良善的样子取得国王的信任,国王就把它安置在京城里面,并且供养得非常优厚。毒龙得到了这样的好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起先要国王每天给他许多牲畜吃,后来又要吃小孩,百姓们不肯送小孩就硬抢,抢了小孩又吃大人。百姓们恐惧得不得了,想了许多办法都无济于事。

这个消息传到了附近的一个山里去,被一只狮子和一只象知道了。狮子就对象说:“毒龙那样凶恶,如不除掉它,全国的百姓都要遭殃。我想去除掉它,恐怕不是他的敌手。徒然送死。希望你和我同去!”象回答说:“除掉它不就是杀死它吗?杀,可不是玩的,要偿命!”狮子说:“我们如不去杀死它,它就要吃尽全国的人,这个罪业多么大呀!你忍心看着全国的百姓被吃掉,毒龙造下弥天大罪吗?”象被狮子一点醒,就勇气百倍地跟着狮子进城。

大众们看见狮子和象八面威风地进城,认为是毒龙的同党,愈加惧怕,我们就赶忙避开,狮子和象找着了毒龙。毒龙正在吃人,并没有防范狮象的突击,象走上去就把鼻子卷住毒龙的前脚,狮子跳到背上,张口就咬,毒龙知道工作不妙,挣扎苦斗,直斗得天昏地黑,血肉横飞。成果毒龙被狮子咬死,狮子和象也被毒龙咬死。但是全国的大众都脱离了磨难,国王也下诏最忌,改邪归正。

四、半偈舍身


从前,在雪山里面住着一个品行纯洁的人,求真理的心也非常迫切,可是不知道什么是正道。有一天,在路上遇着一个相貌非常凶恶的人,心里有点害怕,不敢招呼。那个人看见他有点躲躲闪闪,故意拦住去路不让他走,并且对他念了两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听见了这两句偈,觉得很有道理,再想一想,更觉意味深长,心里非常高兴。四边望望,除了那个相貌凶恶的人,更没有别人,但又不相信相貌那样凶恶的人会念出这样有意义的偈语出来。再望望四边,实在没有其它的人,就大着胆子上前作礼和请问道:“先生!刚才两句偈是你念出来的吗?”那个相貌凶恶的人点了点头,他就倒身下拜,竭诚赞叹说:“你念的这两句偈,好像久旱的甘霖,病人的良药,又好像暗路的明灯,大海船上的舵师。请问你是从那里听来的?可惜只有半偈,还有一半你是否也晓得?”那个相貌凶恶的人听了他的问话就大声吆喝道:“你问这个干吗?我饿了很久找不到东西吃,心烦虑乱,念这两偈句,你怎么当起真来!”他颜色更和,情辞更切地恳求那个人道:“先生!还有半偈你如果对我说了,我非但供养你上好的饮食,还愿意终身做你的弟子。请说罢,我恳求你!”那个人听了又哈哈大笑道:“你说得倒好,可知道我要吃什么东西?我吃惯了人的热血和暖肉,你有吗?你肯吗?”他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对那个人说:“先生!下半偈的道理比身命还宝贵,我愿意把这个身体供养你。”说罢就把上身衣服脱下来铺在地上,请那个人坐着,然后自己合掌跪在前面。那个人说了下半偈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要他践约。他静静地思惟了一下,欢欢喜喜地礼拜了站起来对那个人说:“先生!谢谢你的教导,使我知道了天地间最真实的道理。我现在心里非常清凉和快乐;一点没有恐怖或烦恼,应该酬谢你。先生!请你接受我的供养!”他就爬上树去,投身而下。谁知那个相貌凶恶的人是天神变化来点化和试验他的,所以他没有着地就被接住了。


从上面四段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从凡夫到成佛,不是清闲自在而是艰苦奋斗的过程。在危难中,能够献身自己生命满足人家的人才能成佛;大敌当前,能够奋不顾身为民除害的人才能成佛;虚怀若谷,服从真理,甚至以己身作供养的人才能成佛。在佛的脑子里没有一毫为己计划,没有什么叫做困难。只要众生需要,只要对众生有利,佛都可以献身,佛都可以去做。这才是“无我”,这才是“了生脱死”,这才能够到达常乐我净的涅盘。

小结:这个佛教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很凡夫俗子到成佛,是要付出努力的,不会说没有付出就有回报,这是不可能的。成功之人必定有其明确目标,以及能实践到底、不因外境诱惑、扰乱而屈服的坚强意志;而无敌之人,不是因为降伏了外敌,而是因为降伏了自己。这是佛陀对修行的态度,也是我们该学习的人生态度。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面对外境的种种诱惑,只要还有一点心动,就容易随波逐流、玩物丧志。要记得,光明人生的操控权在自己手上。立定志向,坚持到底,自然能不被一切障碍所阻,顺利前行!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qcw29010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46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0.6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