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y表示妈妈年龄(34娘)

发布日期:2024-12-22 06:34:25     作者:苏妙玲     手机:https://m.xinb2b.cn/tech/rbv346785.html     违规举报

之前讨论了汉语称谓语中使用得越来越少的"爹"致或将逝去的称谓语"爹",小文得到了不少前辈和文友的批评指点,讨论也很热烈,且很快成为第二篇10w 。作为一个对汉字文化感兴趣的普通人,今天还想延续类似的话题与大家讨论交流下去,由此我便想到了与"爹"相依为命的"娘",正所谓"爹娘"、"爸妈"两两相伴。称谓语"爹"的慢慢衰退,同样也把与其相伴的"娘"拉下了表称母亲的主要舞台。表母亲的称谓语"娘"年轻一代用得越来越少,"娘"成了"妈","大娘"成了"阿姨",但是作为有着浓浓文化气息的称谓语"娘",我们还是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的。


山西因肿瘤致残的武全忠和他80余岁高龄的老娘,母爱无边,老娘一直精心照顾他

"娘"的字形分析及殷商时期的使用情况

虽说《说文解字》不见"娘"字,但是该字出现还是比较早的,可见于甲骨文中。其字形如下:


甲骨文“娘”

从"娘"构形可见,该字由"女"和"良"构成,为形声字。其用例如下:

妇娘示三。(合11423反)

娘示十屯(亘。(怀9660)

在一些古文字字典中也多对"娘"字收录,比如《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收录了"娘":"娘 乙九七二反";《甲骨文字典》有:"娘,一期合一二六,从女从良。"

可是,"娘"字虽出现较早却无一例是表示称谓语的,更不用说指称"母亲"了。通过甲骨文资料分析可见,"娘"字只是用于人名,于字形看与女性有关是毋庸置疑的。李孝定曾指出:"娘,从女,从良,《说文》所无,而今隶有之。辞云:'妇娘示三',娘为女字,今以为爷娘字,与卜辞义别。"甲骨文最早用于指称母亲的就是"母"字,"母"为象形字,形如女子有乳房之形,与"女"字是一字分化。"母"字形如下:


甲骨文“母”

"娘"字甲骨文出现之后,好像后来有一个断档期,有学者检阅所有"十三经"均不见"娘"字,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很可能是没有"娘"。至南朝梁的《玉篇》才又一次见到"娘"字,《玉篇》:"娘,女良切,少女之号。"也就是说中间有约2000年的空白期。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一时期就没有"娘"字,但是起码说明这一时期的"娘"字并未见诸文献,使用也就极为有限了。

"娘"字意义的嬗变

"娘"从最初的甲骨文作为女性名字开始,就已经具有了发展遍指少女的前提条件。不少学者认为"娘"跟"郎"具有一样的演化路径,都是由"良"而来,章炳麟就持有此观点。"良",《说文》释为善,"娘"最初为女性之名或许也正是取其美好善良之意。后来"娘"也逐渐由指称专名慢慢扩大为指称普通女性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比较常见了。如:

世谓之许大娘,卧尸石圹,不殡,常有芳香之气。(出自梁陶弘景《真诰》)

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乐府诗集·子夜歌》)

以上两例中的"娘"皆指称女性。"许大娘"看似是一种对年长女性的称呼,其实当时还没有发展到固定指称年长女性,依然为女性之名称,其中的"大"字当是该女子在家的排行。第二例中的"娘"是指年轻女子。

到了唐代,"娘"字作为女性名称则更为普遍了,如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中就有不少用例,有张少娘、杜韦娘、裴大娘等等。而唐代也是"娘"字意义不断扩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时期,此时开始转指某类人,比如妻子、母亲,也就说唐代出现了"娘"字多种意义并存的现象。如:

桑下种粟麦,四十供父娘。(唐范攄《云溪友议》)

悱妻文尤清拔,所谓刘三娘也。(唐李延寿《南史》)

裴让之与珽早狎,于众中嘲珽曰:"……一妻耳顺,尚称娘子。"(唐李百药《北齐书》)

从以上用例可见,"娘"的意义已经出现了多元分化的趋势,趋于指称更多的女性群体。以上三例,"娘"分别指母亲、家中排行第三的女子、年龄较大的妻子或女子。大概从唐代开始,"娘"便开始指称母亲了,但是当时还不具有普遍性,用例较为少见,应该是处于"娘"被用为"母亲"义的萌芽期。因为当时"娘"用于其他义项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唐以后"娘"组合成词指称不同身份的女性,"娘子"为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娘娘"是对宫妃的称谓,"红娘"初为年轻女子的称谓,后来又因《西厢记》里的婢女红娘而不断演变发展指称"媒人"。


《西厢记·红娘》剧照图

在唐宋时期"小娘"还指称歌女或妓女,如:

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风飞绰绰。(唐李贺《洛姝真珠》)

"孃"字的意义发展及其与"娘"的合流

"孃"字,《说文解字》曰:"烦扰也。一曰:肥大也。从女,襄声。女良切。"《段注》曰:"今人用擾攘字。今攘行而孃废矣。""娘""孃"音同,且所见文献最初义也都是人名。"孃"字在春秋战国的籀文中有"公孙孃"一用例,且在《甲骨篆隶大字典》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中均有收录。“孃”字古字形如下:


篆书“孃”

很多学者和字典都认为"娘"与"孃"是古今字或者繁简关系,从后来二者发展的事实来看,二者确实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二字既然共存时间不短,按照古人造字的经济原则,最初二者当是各有所用,是有所区别的。上文我们已经说到"娘"字表称母亲义初见于唐朝,而据文献考证"孃"作为母亲义则要早于"娘",初见于南北朝。《木兰诗》就有"孃"字:

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北朝民歌《木兰诗》)

唐朝之时,"娘""孃"二者并用。如:

耶孃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唐朝杜甫《兵车行》)

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唐张鷟《野朝佥载》)

据于飞(参1)调查,唐朝诗人用"孃"为母称的数据为:白居易1例,杜甫所用"孃"4例、"娘"1例,张祜1例。可见唐朝之时在表示母亲称谓之时,二者均有采用案例,但"孃"字更占优势。由此我们可知,大体上"孃"字在用为人名之后的基本义应该是表示称谓语母亲。据郭顺来(参4)研究,唐朝之前表示母亲义都用"孃"字,见郭顺来"娘""孃"对比图表:


“娘”“孃”对比图

《说文》曰:"按广韵,孃,女良切,母称。娘,亦女良切,少女之号。唐人此二字分用画然。"可见二者唐及以前区别分用明显,有关联则是后来之事。

后来,二者因读音相近且有着相同的义项,形旁也相同,就逐渐出现了"娘"假借"孃"的母亲义。这种情况大致出现在唐五代之时,但是此时,"娘"并没有完全取代"孃",而是出现了共存的局面。宋元明清之时,"孃"字也吸收了"娘"字中的其他意义,比如表示"少女"之意。二者意义的不断重合使得二者逐渐演变成了异体字关系,孃为正字,而娘为俗体字。因"娘"在字形笔画上的优势,在使用中逐渐代替了较繁琐的"孃"字。建国后汉字简化时"孃"字作为异体字被淘汰,"娘"字作为正体被保留了下来。

"娘"表年轻女子只是在"姑娘""娘子"中存在,单独使用已经没有了原始意义。如今日语中"娘"单用依然是姑娘之意,喊"娘"就指的就是女孩子。

结语:"孃"表示母亲义的构字猜想及称谓语"娘"的衰落

"孃"与“娘”相比为什么基本义为母亲?学者们的分析多参阅文献,鲜有从字形分析者。《说文》:"孃,烦扰也。一曰:肥大。从女,襄声。女良切。"许氏之说与表母亲义的"孃"不同,这个我们暂且不讨论。后来学者也是多从后来字义的发展阐释"孃"字,未涉及"孃"缘何具有母亲义。其实,我们可以从"孃"字形上找该字的意义来源。首先我们看"襄"字,《说文》曰:"襄,汉令解衣耕谓之襄。""襄"字字形如下:


金文“襄”

从字形看,"襄"与"衣"有关,但是许慎所说"解衣耕"中的"衣"并不是衣服而是类比土地表层。"解衣耕"是一种耕作方法,就是除去土地表面板结的干土,露出湿润的土地,以便耕作下种,最后把干土敲碎覆盖上面以保"墒"。字形中农具和土字清晰可见,中间的洞好似播种时在土壤中挖的洞。如此来说,很多含有"襄"声字的汉字当与"解衣耕"有着意义上的相似性。如下图(参4):


“襄”字意义引申图

"孃"作为母亲义,构字要素为"女" "襄","襄"的一系列引申义中有外衣或外皮包裹之意。由此,可以认为"孃"字中的"襄"为"包裹婴儿或幼儿"之意,那么身体或者衣服裹着婴儿的妇女便是母亲了。

后来"孃"字废而"娘"字行,可是如今作为母亲义的称谓语"娘"也成了濒危词了,逐渐让位于发音更为容易的双唇音"妈"了。如今孩子从小就只是称母亲为“妈”,"娘"变成了"妈","大娘"变成了"阿姨",就连"姑娘"也渐渐变成了"美女"。喊"娘"多年,总觉得作为母亲义的"娘"带给我们的母爱更厚重、更质朴、更具有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于 飞,《说"娘"》,《肇庆学院学报》,2013年5月。

2.蒋 倩,《"娘"与"妈"考释》,《现代语文》,2017年1月。

3.郭顺来,《“爷”“娘”的词义演变及构词分析》,云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年6月。

4.陆宗达, 王宁,《古汉语词义答问(精)》,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本文地址:https://xinb2b.cn/tech/rbv34678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图文
推荐科技知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  |  蜀ICP备18010318号-4  |  百度地图  | 
Processed in 0.050 second(s), 1 queries, Memory 2.4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