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梅戏男腔与流派》这篇文章成文于十四年以前,今天读来仍有一定参考价值,说明一方面黄梅戏三大男腔流派影响深远,深受百姓欢迎;另一方面也表明近这十几年来黄梅戏男腔的发展相对有限,尚未出现新的流派的标志性人物。何为唱腔流派,就是富有个性、有特点、有独到风格的唱腔。黄梅戏已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是我国优秀文化品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戏曲剧种。
黄梅戏从草台走向舞台,从乡村到城市,经过多少风风雨雨,多少代人努力,已创造了黄梅戏艺术史上的三度辉煌。这朵艺术奇葩越开越艳,发展十分迅速,进入20世纪中叶后期日渐成熟,舞台演出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日趋完善,优秀演员不断涌现,黄梅戏声腔艺术尤其突出,独领风骚,成为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灵魂,可谓是余音绕梁三日未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当中涌现了具有代表性男腔流派的三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潘启オ、黄新德。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各自不同的唱腔艺术特色,为黄梅戏唱腔艺术的发展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传统自由舒展派”王少舫一代宗师,“传统自由舒展派”,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江苏南京人。九岁学京戏,十三岁登台演出。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剧种,行当全面,声腔优秀。正因为王少舫先生有着丰厚的京剧功底,所以,他后来对黄梅戏男腔的创造才高人一等。
△少年王少舫
1950年开始黄梅戏艺术生涯,后与严风英共同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春香传》《罗帕记》《碧玉簪》《江姐》等剧,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王少舫唱做特佳、嗓音条件好,浑厚洪亮,对唱腔研究精妙,咬字清晰,声情并茂,行腔自由舒展,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王少舫在黄梅戏舞台上塑造过五十多个令人永远铭记的艺术形象,而且戏路子宽,行当全面,遍及于小生、老生、丑角、花脸等各个行当,对每个剧中人物唱腔处理得淋离尽致,相得益彰。他在《天仙配》中用生动的唱腔,把董永这一人物形象忠厚老实、淳朴勤劳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活灵活现,不仅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也得到艺术界的高度赞扬。由于他以深厚的功底和高度的艺术造诣,生动地创造出董永这一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黄梅戏《天仙配》已成为现代的样板戏了。王少舫在《女驸马》中扮演的刘丞相,在《牛郎织女》中扮演的金牛星,唱腔热情奔放,收放自如,人物性格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夫妻观灯》是王少舫一直演到老的生活小戏,剧中他和严凤英的表演,用十分抒情、潇洒的唱腔,把农村元宵节火热欢快的气氛演得淋漓尽致,把一对农村小夫妻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表现得那么和谐优美。
著名导演洪漠说“王少舫的戏乍看不惊人,越看越有味”。王少舫具有得天独厚的嗓子,他的唱腔宽厚洪亮,又不失细腻婉转,润腔收放有致,节奏鲜明,放时如高山瀑布喷涌而下,如《天仙配》中分别一场“从空降下无情剑…”就能震人心弦;收时又如小河流水如泣如诉,如《风尘女画家》中,忽听琵琶诉幽怨,整个收得此时无声胜有声。他在香港演出时,《大公报》曾撰文说:“王少舫有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又响亮,又有脑音,在剧里叫‘云遮月`……他的扮相大方,做工到家……是天生的材料。”正因为他有了这些天生的材料,再加上毕生的孜孜追求,刻苦钻研,才成为黄梅戏表演艺术的一代巨人。
“泥土芬芳田园风光派”潘启オ潘启才,安庆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66年毕业于安庆黄梅戏学校,后为安庆市青年黄梅戏团演员,现在安徽黄梅戏学校任教。1985年获全国黄梅戏中青年演员广播大赛“十佳演员”称号。主演过多部舞台剧,录制了大量的黄梅戏唱片、盒带发行海内外,为多部黄梅戏电视剧配唱、拍摄并获奖。其唱腔宽厚感人,声情并茂。他的演唱“清新而不僻涩,流利而不浮滑”。尤其他演唱的《卖油郎与花魁女》中的“我们一道回故乡”一段唱更是朴实自然,优美动听,语言活泼流畅,令人心旷神怡,具有田园风光之美感,备受广大观众和同行们青睐。
潘启才的演唱独具一格,自成一派,很有代表性。他有天生的好嗓子,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传说他父亲也有一副好嗓子,而且黄梅戏也唱得好。客观方面的优越条件,加上他自己多方的努力,使他的唱腔建树是杰出的,影响是深远的。
前辈艺人吴来宝先生的演唱特点使他受益匪浅,如他演唱的《金玉奴》中的“江水滔滔”,嗓音高亢,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具有沧桑感。此唱段在民间大街小巷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可见“潘派”影响之广。
“清新都市之光派”黄新德黄新德,安徽芜湖人,原籍安庆怀宁县,1965年毕业于安徽艺术学校黄梅戏表演专业,国家一级黄梅戏演员,现任安徽戏剧家协会主席。
他是一位扮相英俊潇洒,唱做极佳,演戏最好,获大奖最多(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奖获得者),戏路子宽,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黄梅戏小生演员。尤其他的唱腔成就使黄梅戏小生声腔再次升华。
△黄新德与恩师王少舫
他在继承“王派”唱腔的基础上,追求、探索自己那含而不露,露而不含,声情并茂,大方洋气的演唱风格,日积月累,形成“黄派”艺术。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科学地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兄弟剧种的,甚至民歌、叫卖的发声特点,广采博纳,丰富自己。如他学习黄梅戏一代宗师王少舫先生的吐字运腔,气息运用,对唱腔情感细腻处理的技巧和经验,吸收京剧的咬字、行腔和越剧、淮剧的细腻委婉,等等。
用他自己的话说,凡是对我有利的声腔都拿来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就这样采花酿蜜,将姊妹剧种与黄梅戏的风格相结合,扬长避短,形成了细腻委婉、乡情浓郁、情感真实、富有魅力的唱腔风格。如他在《风尘女画家・海滩别》一场中,潘赞化送别爱妻张玉良的唱腔,音断气不断,语尽情未尽。放时如野马脱缰,风驰电掣;收时如闭月羞花,韵味悠长。并恰当地运用个别停顿烘托表演。“此时无声胜有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又如《陈州怨》“一弯新月挂满天”的演唱,给人字正腔圆、音色优美、气势恢宏、流光溢彩的艺术感受。特别是一句“小院越静”的演唱处理,营造出一种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优美的艺术境界。他演唱的“一弯新月挂满天”和“忽听琵琶诉幽怨”已成为黄梅戏男腔的经典唱腔。
由此可见,“传统自由舒展派”王少舫、“泥土芬芳田园风光派”潘启才、“清新都市之光”派黄新德,他们是黄梅戏艺术天地里三颗耀眼的明星,在黄梅戏男腔“三分天下”中,各自放射着自己的光芒,相互辉映,组成黄梅戏男腔艺术的星空,周围簇拥颗颗闪亮的小星。从黄梅戏声腔艺术发展规律来看,每一次的艺术创造与成功,都离不开剧作家、音乐家与台前台后的艺术同行的整体协作,及前人的宝贵艺术财富。他们遵循继承传统的规律,再融入新时代新艺术,精心雕琢,积极创新,矢志追求,艰苦探索,与时俱进地推进黄梅戏艺术事业的发展,创造黄梅戏的辉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让黄梅戏之花越开越艳,必须注重人才培养,为艺术人才的茁壮成长大力创造条件。同时鼓励每个演唱者应在继承与吸收的基础上,自我探索、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独立创造,达到勤学苦练、熟能生巧的程度,形成个人鲜明特点与独特风格的黄梅戏唱腔艺术,从而让黄梅戏男腔艺术万紫千红相互映辉;让黄梅戏“绿水青山侧耳听,大海扬波作和声”!
(原文载于《剧作家》2005年第6期,本头条号配图)